<p class="ql-block"> 江南不长塌菜,在苏州生活了五十年,没有见过田里栽种塌菜,几乎忘记了这个藏在心底的儿时味道。</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了老家是 1978 年,在那以前的每年冬天,我们就是以塌菜为生。七十年代,还没有改革开放,不知道什么原因,粮食十分紧张,一年中有半年吃不饱饭。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农田里已经无法耕作,大家要么躺在被窝里不起床,要么躲在墙角边晒太阳,尽量减少活动,减少消耗,少吃点粮食。</p><p class="ql-block"> 响午的时分,母亲到地头挖了几颗塌菜,先切成段,装入大竹篮,到小河的水桥淘洗几下。那个年代,自己种的菜很干净,不需要像现在这样浸了泡,泡了浸,把菜的味道都洗没了。</p><p class="ql-block"> 烧旺大铁锅,加一点点油,塌菜下锅,翻炒几下,再加一锅水,烧滚后,母亲从米缸里掏了一碗米,看看缸的米快见底了,在手里掂了又掂,又回倒了一点米,一小碗米煮了一大锅的菜粥,一碗粥里也就几十颗米。那个年代,米的价格是塌菜的十几倍。没有米,只能用塌菜填肚子。</p> <p class="ql-block"> 南通有过年蒸馒头的习俗,不但蒸馒头,还要做馒头干。馒头不能久存,过十天半个月就会发霉。但把馒头做成长条,切成薄片,晒成馒头干,就可以存放很久了。开春以后,挖几颗塌菜,炒熟后,放入馒头干,馒头干吸足菜汁,那是当年最好的美味,多少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道菜?</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皋塌菜成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又长在长寿之乡,成了长寿食品,身价倍增,价格也比米贵得多。</p> <p class="ql-block"> 前年冬天回老家,八十多岁的姨娘准备了很多的大鱼大肉。我望着屋前油汪汪的塌菜,对姨娘说:“帮我煮一碗菜粥吧。”姨娘看看我,她能理解,在过去最艰苦的日子里,我去姨娘家吃饭,姨娘煮菜粥的时候,都要多加一碗米,放在一个大勺子里和菜粥一起煮,粥熟了,大勺子里厚厚的一坨米饭都添在我碗里,当地叫着“沉饭”,吸足了菜汤的汁水,沉饭非常香糯。</p> <p class="ql-block"> 春节将近,老家又送来了塌菜。过去,塌菜都栽种在房前屋后、田头岸边的角角落落,不怎么管理肥力也不足,塌菜瘦瘦小小,皱皱巴巴。现在的塌菜,茎粗叶壮,肥头大耳,时代不同了,连菜模样也不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 塌菜九月下种,十月分畦,冬后经霜更酥软。看到田野里一片片的绿色,一畦畦塌菜令人垂涎欲滴,那是无法忘怀的苦涩回忆和儿时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