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初冬时节,漫步在榆林古城老街,独享一份难得的宁静与安然。脚下的青砖与古建筑风格的“六楼骑街”交相辉映,街道两边的建筑古朴典雅,古风古韵,<span style="font-size:18px;">静谧的街巷弥漫着岁月的沉香,宁静中偶然会响起几声棋盘对弈的搏杀声。</span>老街上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然沿袭着传统生活方式,许多百年老店、老行当、地方小吃等等,一代一代传承延续着祖辈的传统手艺谋生养家,也为古城的人们提供着便捷服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撰文 | 瑕不掩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片 | 瑕不掩瑜</span></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的古城老街,比车水马龙的商业街,少了一些喧嚣,来来往往的人也相对稀疏,整条街尤为安宁。抬眼望去,街道东面一家挂着“大花果馅店”牌匾的店铺,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醒目,透过窗户依稀可见一位大姐正在忙碌着。我不是子洲人,却对子洲果馅情有独钟,闻着扑鼻而来的果馅香味儿,不由自主的走进了店内……</p> <p class="ql-block"> 果馅店收拾的干净整洁 ,墙壁上挂着各种面点装饰,庞大的操作案板上,有序的摆放着制作果馅的面团和枣泥馅,烤箱里正在制作的果馅味儿飘满屋子。店主是一位热情的大姐,她们家是地地道道的子洲人,到榆林已经七、八年了,祖上几代都是做果馅的,也算是子洲果馅老字号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大姐口中得知,子洲果馅是子洲县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是一种有馅的饼食,馅是用陕北著名的滩枣制成,非常可口。多少年来,子洲果馅是子洲家家户户中秋节不可缺少的重要面点,也是人们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首先佳品。</p> <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子洲果馅始于明代,古人常用来祭祀祖先或敬供神灵,故又名:“果献”、“馃馅”。南乡民俗青年男女订婚,男方要送女家8至24个馃馅为礼,平时也作为礼品馈赠亲友。最早出名的是子洲周家碱镇的馃馅,又叫大花馃馅。“周碱馃馅香喷喷,枣馅可口千层层。” 子洲果馅的皮薄层多外表酥黄,馅分为"枣馅"和“糖馅”两种口味,相对口感味道而言,枣馃馅比糖馃馅更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 果馅的传统做法,是用油酥面团手套皮,内包枣泥馅,然后用木模压中点红,外沿鼓园如轮,成形数个之后,摆入平底炉锅内,上下文火,烤至焦黄。其皮酥内甜,枣香宜人。</p><p class="ql-block"> 一个个小面团,一勺勺枣泥馅,在大姐一步步娴熟的操作下,转眼间变成了一盘酥软可口的果馅,夕阳透过窗户洒在刚出炉的果馅上,金黄诱人。</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上的面点食品层出不穷,琳琅满目的面点食品代替了好多老辈流传下来的传统面点,好多工艺有所失传,而子洲果馅却在一代一代手艺人的传承和发扬中,不仅享誉陕北乃至更远的地方,其独特的美味,酥酥软软的面皮,甜中透着微酸的馅儿,咬一口淳淳的香味儿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告别大姐,走出店门,老街已是花灯初上,沿街的店铺,有些已开始关门打烊。比起繁华闹市的商业街,老街更让人有一种怀旧感,古老的巷道,深浅不一,凹凸不平。巷道窗口传出的嬉笑吵闹哭骂声,都是那么的平凡真实。在市井烟火气息浓浓的老街上,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都在努力的活着,做果馅的大姐只是他们当中的一个缩影,而更多的老街守艺人,他们用这份坚守初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平静踏实,安逸乐观的生活态度,传承延续着祖辈的手艺,支撑着谋生养家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 老街,承载着太多的过往历史,记录着太多的人间百态,经历着太多的沧桑岁月,见证着太多的时代变迁。老街上的守艺人,留给我们更多的是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之本。</p> <p class="ql-block">记录平凡普通人的平凡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