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中情

九阁

<p class="ql-block">  从事文字工作,难免与笔打交道,数十年来,用过很多笔,虽然现在进入网络时代,用笔的机率小了,然而,有一支笔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1974年春,高中毕业的我下放到淮北固镇插队落户,由于同去本村插队的几名知青中唯我是高中毕业,不久,生产队便让我当上了记工员。记工员自然离不开笔,随着大伙一道在田间劳作,给他们记工分。</p><p class="ql-block"> 初春的淮北平原已露出春意,高大的杨树上冒出嫩芽,绿蒙蒙的一片,田里的麦苗已窜出地面,绿油油的让人看到了收获的希望。我也常常望着这些景色发呆,放飞心中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一次,在给社员记工分跨越一条沟渠时,由于思想走神,钢笔不慎滑出口袋跌落在一块石头上,笔杆摔裂连接处渗水。一支钢笔几元钱,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几乎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心痛半天之余,晚上回到住处翻找出一块活血止痛膏缠好,继续使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家住蚌埠的姨妈、姨父闻知我下放在固镇,来信让我经常去他们那里,以便生活上对我有所照顾。</p><p class="ql-block"> 姨妈、姨父大学毕业后在蚌埠市一所学校教书。那日,姨妈见我用缠着胶布的钢笔写字,拉开抽屉拿出一个盒子递给我,打开一看,里面有数支钢笔。 姨妈说:“我们是老师,学校每学期发一支,你挑一支用吧”。见到这么多五颜六色的钢笔,我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挑选了一支蘸上墨水便在纸上随意地写了起来,可没写几个字便皱起了眉头,觉得笔尖有点拉纸。随后,又挑选了几支,但都不满意。</p><p class="ql-block"> 正巧,姨父这时走来,见他胸前的口袋上别着一支钢笔便拽了下来,在纸上一写,十分流利,于是随手别到了自己的上衣口袋上。姨父见状忙说:“其它的笔你多拿几支都可以,唯独这支不行”。不知内情的我任性地说:“要给就是这支,其它的我都不要”。姨父拗不过我,无奈,只得将这支笔送给了我。并叮嘱道:“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惑,只要勤奋学习,定能改变人生的轨迹。要知道,国家还是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的”。事后,听姨妈说,这支笔是姨父考上大学那年作为纪念买的,是一支英雄牌金笔,在当时,价格还不菲呢。难怪姨父那么舍不得。</p><p class="ql-block"> 姨父姨妈家笔多书也多,有些书在当时还属禁书,如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巴金先生的《家》、《春》、《秋》等。望着这些书我问:这些书可以带到农村去看吗?</p><p class="ql-block"> 姨父回答道:可以,但不能损坏。我嘴里小声地嘟囔了几句:读书人好像都这么小气。</p><p class="ql-block"> 之后,我常去姨父借书看,那支笔也伴着我度过了下乡插队的那段艰苦岁月。而每当我伏案提笔写字写信时,姨父慈善的脸庞仿佛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叮嘱的话语就在耳边响起。</p> <p class="ql-block">  1982年秋,招工进厂的我成家结婚,姨父从老家赶来为我张罗婚事。期间,特意问到了那支笔。当我把笔拿出后,姨父抓在手上看了看又随意地在纸上写了几个字,能看出来眷恋之情依然刻在脸上。也许,婚事忙昏了头脑。也许,情商不够高,当时未能将笔趁机物归原主。这样,这支笔又伴着我步入了记者生涯,并伴着我读完了大专。</p><p class="ql-block"> 1991年秋,我考入北京科技大学专升本进修本科,接到我的信后姨父回信表示祝贺,并勉力我刻苦学习,学业有成。在京期间,我又用着这支笔完成了进修本科的两年学业。对这支笔,我也由初衷的喜爱变成了对姨父执着追求教育事业的敬佩。</p> <p class="ql-block">  1998年,有着近四十年教龄的姨父退休来马鞍山作客。饭桌上,我将这支笔用红布包好郑重地递给姨父:“这支笔伴着我二十多年了,笔尖上流淌过我的痛苦,也洋溢过我的欢快,今天,我将它还给原来的主人”。接过笔,姨父爱抚了一遍,仔细端详着,眼眶有点湿润。沉思片刻凝重地说:“不,这支笔今天我不带走了,它历经了我们家两代大学生之手,我希望,我们家的第三代大学生也能用上这支笔。”</p><p class="ql-block"> 我明白姨父的意思,母亲这一辈她排行老大,小字辈中我的女儿年龄稍长,显然,姨父是将家庭第三代大学生的希望企盼在我的女儿身上。</p><p class="ql-block"> 2002年,女儿如愿地考上了省城一所高校。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当晚,我电话告知姨父,可以感觉出来,听筒那端姨父激动不已。我知道,姨父不仅是为我的女儿考上大学而高兴,重要的是他从下一代重视教育而看到祖国未来的希望。这不正是他多年执着追求的宿愿吗!</p><p class="ql-block"> 用着那支笔,女儿也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这支笔的使命仍不会结束,就像重教兴国一样,教育好下一代不仅是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振兴整个民族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 如今,姨父姨妈相继作古,那支笔在我多次乔迁中也不知放在了何处。我想:春节打扫卫生时一定要找出来,冀望家中的小辈日后也能考上如意的院校,用这支笔续写笔中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