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脚下的故事 ‍部队生活拾缀 ‍(二)

廷毅

<p class="ql-block">  军营的生活不是用文字可以描述和表达的,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深刻体感,才能不忘经年,才是真实可信。</p><p class="ql-block"> 1968年4月28日下午,连长带钱新华和我来到营部的大课堂,连队的新兵报务员培训在这里进行,教员是张国成,一位63年入伍的老兵。部队有报训队,专门培训全团的报务员。由于文革的原因,67年没有招兵,报训队暂停训练。因此,68年一营二连,二营五连、六连的新兵报务员都由各营自己培训,二营教员是申成发。</p><p class="ql-block"> 第一任教员张国成,无锡人,中等个头,方方的脸,是连队的技术尖子,代理台长…… 五年兵还没有提干部,这在连队是没有的,就是全团也是屈指可数。半年不到,张国成调到南京雨花台区人武部,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告诉我:一直没有提干部是因为他有位姨夫姨妈在香港,有“海外关系”是不能提干的。当领导让他退伍时,他提出请组织帮他了解清楚,不然到地方工作也会很麻烦的。在那个阶级斗争很敏感的年代,这的确是个问题。结果,组织通过内部关系了解了情况,原来他的姨夫是我党派到香港的工作人员,保密的原因把张国成调到了省军区人武部工作,提干也是必须的。</p><p class="ql-block"> “报务训练听起来有点儿神秘,其实很简单。0到9的数字,反复练习,抄报发报,收听“找对象”,抗干扰抄报等。就是报务员机上对话用语要死记硬背,不然的话,上机联络你会听不懂搞不清,弄出点笑话事小,耽误了工作事就大了”。报务训练的第一课,张国成教员非常认真地给我们讲解。</p><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的早晨,我们都在背报务用话,练习抄写0到9的数字,4个一组,笔画要简单顺笔,确保速度快,因为抄报每分钟120码以上,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当然,还要学会押码,技术含量挺高的……</p> <p class="ql-block">  1968年5月5日,李磊和尚华宁入伍来到我们连。他俩都是我卫岗小学的校友和同学。钱新华约着我们一起到横岭照相馆拍了合照。</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的青春年华不同,但都是如同晨曦初露的阳光,照亮了自己的梦想,闪烁着希望与激情的火花。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入伍当兵,在当时那个年代是非常不容易的。所有的新兵都是怀揣希望和理想踏入军营,而到了退伍的时候,都哭得像个泪人。那是对军营的一份挚爱和敬意!那是对战友们朝夕相处的一片绻意和真情!那是对部队培养和教育的内心的渴望和感恩!军旅生涯是一段绚烂多彩的旅程,满载着无尽的探索、真挚的友谊和不懈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青春的画卷上,用汗水作墨,以理想为笔,绘就了一幅幅生动而灿烂的篇章。青春,永远是回响在心间的赞歌,活力四射的动力。军营,永远是驻扎在脑海的圣地,坚强牢固的堡垒。军旅生涯永远是人生最难忘最珍贵最幸福的时光,无比美好,无可替代。</p> <p class="ql-block">  记不清具体的时间,只记得是72年3月,张进军的父亲张才千调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听说是周总理亲自谈话,去北京总参“掺沙子的”。张进军因此随父亲调到北京,临行前我们68年的兵一起拍照留念。地点是团灯光球场旁的小树边,第一排坐着的从左往右:尚华宁、张进军、钱新华、张景义,后排是刘晨华、陈晓东、李磊和我。</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过去了,悠悠岁月如同手中紧抓的沙子,无声无息的流失。时光荏苒,流年似水,远去的尘封往事值得品味,逝去的青春岁月值得回忆。一切的曾经是那样的美好,走过的路,吃过的苦,流过的汗,熬过的夜,记录着艰辛,记载着努力,记述着成长,记牢了初心……</p> <p class="ql-block">  无线电报务员是我当兵的起点。张国成教员是我当兵的第一位老师,以后是潘川坤教员。分到连队电台,刘爱平是我的第一任台长,第一任区队长,以后是汤兆根…… 第一任连长和指导员已经记不清了,第二任是田郁礼,指导员张士东。因为指导员以后是我小学同学付亚平的姐夫,加之张指导员对我的成长进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记得68年底连队评五好战士,我没有评上,主要原因是打架和连队干部顶嘴。事出有因,一次连队紧急集合,有一位老兵没有戴帽子,连长当即点名批评,没想到老兵在队列里报告说是连队理发员理发时我把他帽子藏起来,连长当记又批评我,我没报告直接大喊“我没有拿”,连长又批评我不报告就在队列中大喊,气得我直跺脚。点名后理发员发现老兵的帽子放在了理发箱里。当理发员把帽子还给老兵时,我跟过去让老兵道歉,老兵不理我,结果我一拳把老兵打到在地上。晚点名连长又批评我打人,却不说原因,我又和连长吵了起来。连队以不服从管理不评我五好战士……</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春天,张士东担任连队指导员找我谈心,让我记忆犹新。指导员和我坐在连队屋前路边的小沟旁,和我聊家常,谈训练,说做人做事的道理,我非常感动。那次谈心之后,我的劲头来了,凡事都抢着做。“天天读”抢着读报纸,晚上训练后给区队战友打开水。那时候区队里没有水瓶,我找了个扁担挑着大家的水壶到团老虎灶打开水……</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我四月份入团,十一月份入党,年底评上了五好战士。</p> <p class="ql-block">  谢亚旭来到连队,我们又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谢亚旭,1955年生,我国著名的革命老人谢觉哉的小儿子。据说,亚旭是谢老71岁得子,毛泽东主席专门表示祝贺。1971年,亚旭入伍,学习报务后分到我们连,以后我们朝夕相处,共同战斗了近十年。1980年,我调到部队政治处宣传股,亚旭接替我担任连队付指导员。</p> <p class="ql-block"> 方山礼堂里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前线来人啦!》</p><p class="ql-block"> 礼堂耳房的文艺节目创作组,张黎副股长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前线要来人啦!股长说,季团长找了歌剧团张锐团长,问前线要了几位演员,加强我们宣传队,明天就来报到了。说的眉飞色舞,听的我们好生羡慕。</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成立的那一天,真的新来了几位好漂亮的女兵。张副股长介绍:谭美琴、杨巧玲,前线歌舞团舞蹈演员,都是我们安徽人。丁玉芝,前线话剧团演员,以后是我们宣传队专业报幕员。张副股长为了显示咱们宣传队的实力,接着又介绍:陈发军,合肥市文工团,男中音歌唱演员,吴晓峰,合肥市黄梅戏剧团首席小提琴;周明智,合肥市戏曲学校笛子演奏老师;李明,安徽省运动员,我们的歌唱演员;王亦农,前线话剧团王副团长的女儿,从小就受到表演艺术的熏陶…… </p><p class="ql-block"> 排练开始,大家都各自准备。这是一台为了野营拉练专门排练的小节目。有了前线来的舞蹈演员,张黎就着手排练舞蹈节目,我们也有时间,坐在台下细细品味漂亮的女兵们跳舞。</p><p class="ql-block"> 谭美琴、杨巧玲,专业的舞蹈演员,十三、四岁就被挑选到前线歌舞团小三队,无论是形象、身材、还是舞蹈都是一流的。小谭、小杨亲密如同姐妹,美丽好似天仙,在团里非常引人注目,成为宣传队的“舞台姐妹”。有她们参加舞蹈节目,水平高而且非常养眼,一下把宣传队舞蹈水平大大提高。不过,当时的谭美琴、杨巧玲走路总是昂首挺胸,眼睛向上,高傲得很哦😯 </p><p class="ql-block"> 王亦农,出落大方、多才多艺、演啥像啥,以后成为我们宣传队的“万金油”,参加团女篮队也非常出色。</p><p class="ql-block"> 报幕员小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不太深刻,参加了一、二次演出后就没有再来了。</p> <p class="ql-block">  这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军营里的“舞台姐妹”谭美琴、杨巧玲和军营球场的“姐妹之花”林芝、钱秋敏四位靓女的合影,记载了一段让人难忘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原六四三一部队的男子篮球队在军区和驻宁部队赫赫有名。林芝、钱秋敏入伍后,部队成立了女子篮球队。她俩都是从上海入伍的,林芝身高篮下威力大,篮板控制的好,打中锋,称为“大上海”;钱秋敏灵巧,运球突破和组织进攻能力强,打后卫,被称为“小上海”。身材高大球艺出众的“大上海”林芝和灵活快速、动作敏捷的“小上海”钱秋敏,在篮球场上绽放出青春活力和激情四射的魅力,被誉为球场上的“姐妹之花”。</p><p class="ql-block">  谭美琴和杨巧玲加入了宣传队,让这支业余的队伍处处体现出优雅的舞姿和专业的功底,很快成为宣传队女兵的领军人物。</p><p class="ql-block">  “舞蹈是一门内含丰富形象生动表现完美的综合艺术”。优美的舞姿,给人以美的熏陶,婀娜多姿,让人如痴如醉。“用一生来寻觅舞蹈的魅力,用挚爱去追逐舞台的精彩”,这就是谭美琴的人生经历,真实写照。至今小谭还坚持练功,保持着初衷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青春活力。</p><p class="ql-block"> 杨巧玲是宣传队里联系最密切的战友。小谭调到广州,舞台姐妹天各一方。我们各自忙工作,联系减少。春节小谭回合肥路过南京,专门把我们召集在一起,希望南京的宣传队战友要常相聚。从那之后,我们又如同一家人,在一起旅游,一起打球…… </p> <p class="ql-block">  舞蹈《洗衣歌》是谭美琴杨巧玲在前线歌舞团时候演出的舞蹈之一,来到宣传队后,带领女兵们学跳,又到前线歌舞团借来全套演出服,这是宣传队当时最优秀的舞蹈节目之一。</p><p class="ql-block"> 图为:小卓嘎(谭美琴)接过炊事班长(綦振恒)的衣服。</p><p class="ql-block"> 在《洗衣歌》中,炊事班长先后由綦振恒、王辉宁等扮演。</p> <p class="ql-block">  从前线专业演员加入到我们宣传队结束(1972年底到1977年底),大约五年的时间,是六四三一宣传队的黄金岁月,也是最值得怀念和回忆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时期里,大家在一起同甘共苦,认真的排练节目。看似一般的节目,一到演出“变压器”式的提升,效果极佳(自我夸耀)。</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时期里,无论是在团里、在部队,还是在东山、在湖熟;无论是在野营拉练的途中,在驻地、在田间、在工厂、在学校;无论是在参加直政汇演,在司令部、在军区,还是在兄弟部队演出,我们都是腿上挷大锣,走到哪响到哪(还是自夸)。</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时期里,宣传队的男兵女兵朝夕相处,关系非常好,可谓是兄弟姐妹。大家在一起,亲密无间,清纯无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友谊深似海(真情的流露)。</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时期里,你进我出,人员不停的变,但对宣传队的感情没变,相处的友谊没变,我们之间建立的信任没变(真实的表白)。</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后的今天,回想起那段难忘的时光,难忘的岁月,依然非常美好,依然情深意浓,依然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方山礼堂里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神奇的小乐队》</p><p class="ql-block"> 说起六四三一部队宣传队的小乐队,是一支神奇的“全球唯一”的乐队。“神”在乐手的组合。有专业首席小提琴🎻,有专业笛子演奏老师,有民间高手童本荣(我称之为乐器专家),有一学就会的乐队(宣传队)最年轻的扬琴演奏(指挥)董金合,也有现学现演的小号手陈小保,圆号手吳晓峰,长号手季成时…… “奇”在乐器的组合。有西洋乐器小提琴、长号、圆号、小号、手风琴…… 有民族乐器扬琴、笛子、阮、二胡、板胡、京胡,特别是大革胡,乐手是庄向荣。</p><p class="ql-block"> 庄向荣,老五连的(报务连),后来到二连,是我当年最好的战友之一(有野营拉练一起晒太阳的照片证明)。向荣不太爱说话,但满腹才华,特别有音乐天赋。</p><p class="ql-block"> 乐队神奇还在平时排练效果一般般,演出的时候效果能翻翻。特别是演奏电影🎬《地道战》插曲,那效果来的个好,真叫棒。</p><p class="ql-block"> 乐队是我们宣传队的变压器和法宝。因为,对一个业余演出队来说,乐队的任务不单单是伴奏,更多的是组合独立的节目,丰富演出的内容。如吴晓峰的小提琴独奏《新疆之春》,周明智的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吴晓峰、周明智小提琴笛子二重奏《翻身道情》,乐器合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管乐合奏“电影《地道战》插曲等。有时候还是救场的法宝。当下节目来不及上场时,临时加个:笛子独奏、二胡独奏等,在我们演出中,常常运用这一法宝。</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在苏北地区(野营拉练途中)演出,结束时季团长和当地政府负责同志在谈事情,观众们也迟迟没有离场。季团长叫张黎来点音乐。可是音响已经拆了。急中生智,张副股长让乐队上场演奏乐曲。乐队演奏电影🎬《地道战》插曲,效果特别好,把已经离场的观众也都召了回来。当演奏到鬼子进庄的音乐时,效果奇佳,观众席响起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的手风琴手是严跃新。严跃新,江苏常州武进人,65年兵,二营六连的无线电台台长。娃娃脸,红撲撲的总是微笑,为人处事都是笑嘻嘻的,大好人一个,是我最好的老大哥。手风琴拉得还行吧!王亦农经常去拉手风琴,让我看那架式胜严跃新一筹。但作为伴奏和乐队演奏,严跃新的水平还是很好的。</p><p class="ql-block"> 扬琴乐手董金合,是宣传队最年轻的队员。临危受命,在短短几周的时间里学会弹琴,并上台演出。金合的师傅是陈志清,训练队副指导员,因工作原因不能参加宣传队,而宣传队马上就要集中,为野营拉练排练节目。“弹杨琴的不能来,不单单是少了个乐器,而是少了乐队指挥”。张副股长直接找了季团长,要求解决问题。最后,请陈志清在最短时间内带个新的扬琴演奏乐手。董金合脱颖而出,很快的适应和担当起乐队的主角。现在,金合是金禾农业试验园的董事长,战友们可以借聚会的机会,拜访金合,面对面的取经。</p><p class="ql-block"> 随着宣传队新老交替,徐亦贵成为唢呐的演奏者。徐亦贵,二连人,算是后起之秀,现在马鞍山公安局……</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小乐队的成员有陈志清、严跃新、吴晓峰、周明智、童本荣、陈 斌、庄向荣、顾晓群、董金合、徐亦贵、季成石…… 梅江中、李抗美、王亦农也到乐队客串。另外,71年前还有一批老同志参加乐队,因时间长了而记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  用“神奇”来描述咱们的小乐队 ,是因为乐队的战友们真的挺棒挺好;演奏的水平也是挺棒挺好;和宣传队的“男表组”、“女表组”相处的挺棒挺好。想起乐队战友们点点滴滴的往事,感慨万千,特别是乐队的成员吴晓峰、季成石英年早世,让人怀念。</p><p class="ql-block"> 乐队的兄弟们全是无名英雄。因为,出头露面的都是我们演员,默默付出的全是乐队;迎来掌声的全是台前人,努力演奏的却是乐队者。71年之后的一段岁月里,乐队成为宣传队的多面手,也上台参加表演节目。如“列车高歌向前进”中的顾晓群,“粉碎女皇梦”中的吴晓峰……</p><p class="ql-block"> 我在六四三一宣传队近十个年头。无论是搞创作还是排节目,宣传队的里里外外、风风雨雨;排练节目的点点滴滴,前前后后;礼堂舞台的上上下下、旮旮旯旯,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印在脑海里,溶化在血液里。而乐队的战友们那种默默奉献、甘当绿叶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小乐队大作用,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造就了宣传队最辉煌的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  宣传队的女兵最多的时候,前后参加的女兵有十五、六人,修理所和卫生队的女兵几乎都参加过排练。修理所的谭美琴、杨巧玲、李明、李芳、彭聪萍、王亦农、陶莎、郭蓉蓉、牟海娟,卫生队的司芩、戴玉玲、杨佳秀、钟衔、周旭海、张制宪等。</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专门成立了男生表演组、女生表演组、乐器演奏组。陈发军是男表组负责人,李明是女表组负责人,童本荣是乐器组负责人。</p><p class="ql-block"> 张黎股长铁面无私,要求很高很严,连在台上排练时男女兵多余的交流和说话,股长都会批评。另外,张股长还专门要求我们创作组的人平时要注意加强管理,注意发现问题。因此,可以骄傲的说:此时的宣传队队伍</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安徽皖南径县云岭镇,部队驻扎在新四军军部旧址的周边村庄。宣传队挑选村庄的打谷场,两辆大卡车并排搭起了“汽车舞台”,借来学校的桌椅板凳放在两边作为登台的阶梯,车头位置拉起帐篷作为更衣室……</p><p class="ql-block"> 这张表演唱 “列车高歌向前进”的照片,把我们带回那如火如荼的岁月。野营拉练来到径县,因步行军加上爬山,部队和宣传队都比较疲劳,还有不少同志脚上打了泡,行走都不太放便。由于宣传队的第一场演出效果特别好,当地公社的书记找到季团长,要求再为群众加演一场。这是加演时宣传股潘干事拍的照片。很多年以后,我到宣传股接任文化干事,在洗照片的暗室里发现了大量宣传队的照片,冲洗了一部分。可惜离开部队时,发现好多照片都发霉了,也没再冲洗,现在,肠子都悔青了。</p> <p class="ql-block"> 方山礼堂里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排练花絮》</p><p class="ql-block"> 十年宣传队生活,无数次走上礼堂舞台,宣传队战友们在一起的日子,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令人难忘!那么的开心快乐!</p><p class="ql-block"> 《打虎上山》</p><p class="ql-block"> 一次排练休息,我坐在舞台下与吴晓峰聊天,突然乐队奏起《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的音乐。大幕缓缓拉开,舞台右侧童本荣拉着京胡,乐队集体演奏,非常认真。舞台左侧传来“穿林海,跨雪原”…… 只见王亦农手握马鞭,表演着骑马的姿势,一步步走向舞台中央。那模样、那神态,有板有眼,台上台下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看着王亦农的表演。</p><p class="ql-block"> 王亦农的模仿能力超强,学啥像啥。唱啌花啌男高声。随着京鼓的点,舞台步走得漂亮,引起台上台下一片叫好,一片喝彩,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因为王亦农性格豪爽,为人大方,大家都称她“假小子”。其实,王亦农聪明好学,悟性极高,非常善于观察事物。加之从小在文工团长大,环境熏陶。学习做事非常认真,努力刻苦善于创新。因此,多才多艺,是宣传队名副其实的“万金油”。</p><p class="ql-block"> 《装台的人》</p><p class="ql-block"> 演出装台,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张朝俊是这一先行人马的带队干部。</p><p class="ql-block"> 野营拉练中的演出,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公社、学校和工厂有现成的舞台,只需要装灯和背景幻灯;二是两辆汽车相拼,自己搭建舞台和灯光。参加装台最多的人有张朝俊、童本荣、陈斌、顾晓群、徐建国、吴晓峰等。</p><p class="ql-block"> 装台先装车,装车分三类物品:一是服装和道具;二是乐器;三是灯光。宣传队服装有两个长方形的大箱子,一是女兵舞蹈的服装,还有一个是集体节目的服装和道具。二是乐器的大大小小的十几个箱子,包括长号、园号的箱子。我记得小号的箱子大多时间是陈斌自己带着的。乐器最大的箱子是革胡,从前线拿来时没有箱子,张黎让木工房师傅做了一个箱子。灯光箱子有四、五个,主要是童本荣和吴晓峰负责,大多数时间用二、三个箱子的灯光。这么多箱子装车卸车都是非常辛苦的。如果在现成的礼堂还好些,要是在户外,还要联系场地,两车相靠在一起,搭台,准备侯场换服装的棚子等……</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参加过装台的工作,但每次演出之后,大家都是争先恐后地拆台,装服装和道具,装车。大多数战友们都是没卸妆和缷了一半妆,所以,卸台装车的场面是非常感人的。我记得小谭小杨来了以后,女兵的服装都是由她俩负责的,全部整好后,由男兵抬上车。</p><p class="ql-block"> 方山礼堂的故事很多,如果要细细地讲述,还是留在战友相聚的时候吧!</p> <p class="ql-block">  “人心齐,泰山移”。六四三一部队宣传队就是一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演出还是装卸台,战友们从没有一位退在后,从没一位战友不在忙,而女兵们也和我们男兵一样不怕苦不怕累,这就是六四三一宣传队的团队精神。</p><p class="ql-block">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集体意识,就是大家一致认可的一种愿望,就是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协调意识的结合,就是我们的素质和热情的最好体现。</p><p class="ql-block"> 团队精神是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是我们宣传队的无价之宝。大家在一起排练,一起演出,一起生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真挚的感情,互信互助,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是我们团队精神的的感情基础,也是我们的军人本色。</p><p class="ql-block"> 昨天的团队精神是今天相聚的前提和基础,愿我们的相遇、相识、相聚永葆团队精神!</p> <p class="ql-block">  离开六四三一部队后,南京的战友经常相聚,聊天侃大山续友谊,爬山游玩相伴行。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晃眼几十年。当我们老的时候,回顾部队的日子,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的日子里,我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工作有序,训练有素,报务业务拿到一级技术能手证书。</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的日子里,野营拉练,我们路边加油,打快板,喊口号,鼓励官兵树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的日子里,我们参加助民劳动,收麦子、插秧、打扫卫生。横岭的大路小巷、屋前房后常有我们的身影,军民鱼水情是真实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的日子里,我们编写官兵喜闻乐见的小节目,在部队、在乡镇、在田间地头,为广大官兵、兄弟部队、居民百姓演出,活跃在部队和群众中。鼓舞士气,激励群众,发挥了战斗队、宣传队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的日子里,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学会了如何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热情洋溢,好学上进、勇往直前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部队是所大学校,教育你我,培养一生受用的良好品质、良好习惯、良好素质。</p> <p class="ql-block">  1996年,六四三一部队的在宁战友回到老部队,在老营区欢聚一起,参观老营区、会晤老战友、攀谈老故事……</p><p class="ql-block"> 部队是一所大学校。这里充满了激情与活力,朝气与神秘,风年轻的战士投身于部队,通过严格的组织纪律和特殊的训练方式,培养造就出一批批优秀青年。</p><p class="ql-block"> 团队精神、团队作风、团队建设。六四三一部队有着独特的部队风格,在这里,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这里,军人不仅需要掌握过硬的军事技能,更要经历严格的纪律训练,良好的作风培养。在这里,必须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因此,部队不仅是一所培养军事人才的大学校,更是一所培养全面能力的综合性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迈入军营的那一刻起,就翻开了我人生崭新的一页。部队,神圣又神秘的地方,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地方,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磨砺与锻炼,收获了令人感悟和感动的成长和经历。</p><p class="ql-block"> 初入军营,就被那严格的纪律和紧张的生活节奏所震撼。每天清晨军号响起,一骨碌爬起来,出操、跑步、队列训练。带着朦胧的睡眼,揣着迷迷糊糊的睡意,但还要打起十二倍精神,才能跟上老兵们节奏。全天被安排得满满的,“眼睛一睁忙到熄灯”,一点也不假。起初,感到十分不适应,疲惫不堪。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适应了快节奏的军营生活,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努力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中寻觅生活的乐趣和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