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挣脱语言泥沼,拥抱优质短剧

三秦大哥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随笔:挣脱语言泥沼,拥抱优质短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作者:王 军</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忙碌生活的间隙,短剧成了不少人放松身心的热门选择,我的爱妻亦是如此。本应是温馨的休闲时光,可当她在茶余饭后分享剧情时,频繁蹦出的“假的,一切都是假的”;“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以及充满攻击性的“废物”、“垃圾”,却如芒在背,让我实在难以对这些短剧产生好感。</p><p class="ql-block"> 这些词汇乍听之下,似乎只是简单的情绪表达,可细究起来,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当角色面对真相,仍一味叫嚷着“假的”,拒绝接受事实,展现出的是一种闭目塞听、固步自封的愚昧。就像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日心说提出时,不少人因循守旧,仅凭主观臆断,便对这一学说嗤之以鼻,高喊“不可能”,全然不顾观测数据与科学论证。这种对新事物的盲目否定,不仅阻碍了个人认知的拓展,更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社会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而“废物”、“垃圾”这类极具侮辱性的词汇,频繁出现在剧中人物的嘴边,不仅污染了观众的耳目,更传递出一种狭隘、不尊重他人的价值观。长此以往,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可能会对这种语言暴力习以为常,从而影响到日常的人际交往,让刻薄与轻视取代理解和包容。</p><p class="ql-block"> 从短剧创作的角度而言,编剧过度依赖这类词汇,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好的剧情应如潺潺溪流,以细腻的情感、巧妙的情节转折和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缓缓流入观众心田。可如今,部分编剧为了快速制造冲突、吸引眼球,便让角色频繁使用这些简单粗暴的词汇,却忽略了打磨剧本的深度与内涵。这就好比建造房屋,只注重表面的华丽装饰,却忽视了稳固的根基。真正优秀的短剧,应扎根于生活,无论是讲述古代的传奇故事,还是描绘现代的都市百态,都能让观众产生共鸣,从中汲取力量,而非被低俗的语言所困扰。</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用行动诠释了打破“不可能”的勇气。商鞅变法时,面对旧贵族的重重阻挠,他没有退缩,坚信改革能让秦国走向富强,最终通过一系列举措,使秦国焕然一新。在现代社会,袁隆平院士不顾他人质疑,坚信能培育出高产水稻,解决粮食问题,经过不懈努力,成功让无数人免受饥饿之苦。这些真实的故事,远比短剧中那些空洞的叫嚷更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 2024年,我国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创造了许多不可能,难道还不相信,要去质疑吗?</p><p class="ql-block"> 衷心希望短剧编剧们能够珍视手中的创作权,摒弃这些低俗、消极的词汇,深入生活,挖掘素材,创作出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且富有内涵的作品。让短剧成为传递正能量、启迪智慧的文化窗口,而非传播不良思想的污染源。如此,观众才能在享受娱乐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滋养与成长。</p> <p class="ql-block">诗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闲时短剧众人亲,妻赏常将妙语陈 。</p><p class="ql-block">“假哉一切皆虚假”,“废也诸多尽废昏”。</p><p class="ql-block">编剧求奇词滥恶,剧情失韵味空存 。</p><p class="ql-block">应如志士破难阻,雅意乐趣不言中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