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1日周六12:03分"极目楚天-湖北近代风云"展。<div>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清王朝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国家和社会发生剧烈变化。1861年地处内陆的湖北被动开放汉口口岸,带来对传统社会的巨大冲击与求变契机。1889-1907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大力推行洋务新政,寻求强国富民之方,为湖北实业、军政、教育的近代化打下基础。1911年由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引爆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王朝,创建中华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民国初年湖北社会加剧分化动荡,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爆发为荆楚儿女探寻复兴之路指明了新的方向。<br></div><div><b>第一部分:千年变局。</b>鸦片战争前后,地处腹地的湖北,鸦片烟毒肆虐泛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成为对外通商口岸,西方列强蜂拥而至,对湖北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湖北开始从一个内陆封闭省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开放区域。湖北社会由此置身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br></div><div><b>策一单元:晚清湖北困局。</b>鸦片战争前后湖北社会仍在传统的轨道上运行。1838年湖广总督林则徐在武汉禁烟,拉开近代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序幕。随后钟人杰起义震动鄂南,太平天国运动席卷荆楚。晚清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在湖北反映强烈。</div> <b>鄂省全图。</b>晚清时期湖北省下辖武昌、汉阳、黄州、德安、安陆、襄阳、郧阳、荆州、宜昌、施南共十府和一个直隶州荆门州,光绪十年(1884)宜昌府所属鹤峰州升为直隶厅。省政由湖广总督总揽,巡抚协助。图为同治元年(1862)鄂省全图。<div><b>晚清汉口一家烟馆情景。<br>林则徐(1785-1850)。</b>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1837-1838年任湖广总督。<br>十八世纪后期起,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牟取暴利。烟毒肆虐,白银外流,鸦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亡国灭种之害。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期间,大力开展禁烟运动,为后来在广东禁烟和销烟提供了经验。1838年10月27日林则徐将汉阳县查获的烟土和烟膏1万余两、烟枪1700余杆,在武昌校场(今阅马场)当众销毁,并将残沥余膏拌以桐油烧透,投入长江。这是表现校场销烟的油画。</div><div><b>晚清时期湖北水灾概况表。</b></div> 1855年(天平天国乙荣五年)太平军占领湖北嘉鱼县后,由北殿户部尚书颁发的空白门牌(复制件)。<div>1856年12月19日太平军据守1年8个多月的武昌城失守。图为光绪年间《紫光阁功臣小像并湘军平定粤匪战图.克复武昌省城图》。<br></div><div><b>太平军铸造的货币。</b></div> <b>《林文忠公政书》。</b>于光绪十一年(1885)刊行,共37卷,收录林则徐奏稿。其中湖广总督任内的奏稿是研究湖北禁烟运动的重要史料。<div>1842年1月20日崇阳生员钟人杰(1803-1842,一名钟九)发动农民起义,先后攻占崇阳、通城两座县城,最终被清军击败。这是反映钟人杰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钟九闹漕》(又名《抗粮歌》)手抄本。<br></div><div>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组织编译《四洲志》,介绍世界五大洲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政情。在了解西方的基础上他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主张,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这是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写的《海国图志》。<br></div><div>道光十一年(1831)清天门县为制止外来灾民告示(复制件)。<br></div><div><b>太平天国大破武昌图。</b>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2-1856年太平军四占汉口、汉阳,三克武昌,活动遍及湖北大部分府县。</div><div><b>1855年太平军在大冶县征收田赋的票据。</b></div> <b>光绪十一年(1885年)叶定华卖妻契(复制件)。</b><div><b>钟人杰起义武装用过的武器。</b><br></div><div>1854年11-12月太平军和清军在鄂东要塞田家镇、半壁山一带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作战。太平军寡不敌众,损失重大,余部退守安徽。图为晚清反映太平军与清军在田家镇、半壁山一带作战的绘画。<br></div><div>太平军在湖北作战使用过的铁炮,炮身铸有铭文"太平胜炮,丙辰六年,安徽省造"。<br></div><div><b>太平天国"潮阳门"石匾。</b>匾右有上款"东殿右柒拾贰承宣元勋加二等陆宽平奉",匾左有下款"太平天国乙荣伍年十一月吉日督理建造"。<br></div><div>1853年武昌贡院毁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火。1858年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重修贡院,并请曾国藩书写匾额。图为悬挂曾国藩题匾"惟楚有才"的武昌贡院牌楼。<b>胡林翼(1812-1861)。</b>湖南益阳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1854年调任湖北,率部对抗太平军,先后任湖北布政使、巡抚。<br></div> <b>第二单元:开埠通商。</b>英国通过不平等的《中英天津条约》,使深处内陆的汉口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汉口开埠后列强纷至沓来,划定租界,派驻领事,控制海关,汉口特别是租界区成为列强进行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的重要据点。1861年3月英国在汉设立租界。1895年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德、俄、法、日先后在汉口扩大和新辟租界。<div>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和英国在天津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增开汉口等地为通商口岸。图为1858年6月26日《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情形。汉口租界扩界表。<br></div><div>1858年12月英国特使额尔金(一译詹姆斯.布鲁斯)和海军舰长华约翰率舰队抵达汉口侦察,并会见湖广总督官文。图为额尔金访汉时湖广总督官文与督署官员的合影。<br></div><div>1861年3月21日英国参赞巴夏礼与湖北当局签订《汉口租界条款》,英国获得租界内土地永久使用权。次月英国在汉口设立领事馆,这是汉口第一个外国领事馆。上图为英国领事馆,左图为《汉口租界条款》部分内容。<br>汉口英国领事馆发给教士冯义路的护照(复制件)。<br></div><div>《点石斋画报》是中国最早、影响力最大的石印新闻画报,1884年创刊于上海。这是《点石斋画报》刊载的《美使抵汉图》。<br></div><div>官文关于设立江汉海关的奏折。中国政府对江汉关只有名义上的监督权,实权掌握在英国人担任的税务司手中。图內江汉关税务司安格联(1907-1910年在任)。江汉关税务由汉黄德道监督。图为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税务监督何维键(1876-1882在任)。<br></div> <div>汉口开埠后湖广总督官文奏请在汉口设关征税。1862年1月1日江汉关正式设立,湖北贸易秩序自此好转,税收大幅提高。19世纪末汉口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口岸。<br></div><div><b>汉口租界照片。汉口租界沿江风景立体照片。</b></div><div><b>江汉关颁发的"运土货往汉口之运照"样张(复制件)。</b>外商采购中国土货经江汉关查验并完税后,由江汉关换发此运照即可通关,之后各关卡凭此运照进行查验,逐一加盖关卡关防。<br></div><div><b>汉口租界示意图(1912年)。</b></div> 1908-1921年江汉关曾在原英租界工部局旧址办公。1922年英租界工部局拆除,1924年建成江汉关新大楼。左图为江汉关老楼,右图为还未拆除脚手架的江汉关新楼。江汉关建关之初设立两关三卡(汉阳南关、黄石石灰窑分关和北卡、子口卡、武穴总卡),负责长江中上游中外货物进出口的监督、征税和缉私。图为汉阳南关。<div>1876年9月清政府和英国在烟台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宜昌成为湖北境内第二个对外通商口岸。左图为宜昌英国领事馆,右图为晚清宜昌港。汉口开埠时武穴被确定为外轮停靠港。宜昌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后,增加沙市和嘉鱼的陆溪口为外轮停靠港。图为晚清的沙市港。<br></div><div><b>湖北三口岸进出口贸易净值及占全国比重表。威廉.罗伯特著《杨格非-汉口教会的奠基者》。</b></div> <b>第三单元:列强势力的矿张。</b>汉口开埠后外国商人利用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在湖北先后开办上百家商行、银行和加工、运输企业,获取巨额经济利益。教会势力深入城乡,除传教布道外,通过办学校、建医院、设育婴堂等,扩大影响。列强势力的扩张,对湖北社会、经济、文化等带来重大冲击和影响。汉口开埠后一时间外商涌入,在汉开设了数量众多的洋行、工厂、银行和轮船公司,对湖北进行经济掠夺,逐渐控制湖北经济命脉。<div><b>汉口怡和洋行界碑。</b></div><div>1893年3月23日上海英商字林洋行在汉口创办《字林汉报》,后改名《汉报》。这是《字林汉报》(复制件)。<br></div><div>怡和洋行是著名的英资洋行,被誉为"洋行之王"。该行1862年在汉口开设分行,经营航运、缫丝、纺纱、房地产、公共事业、出口贸易等业务。图为英租界河街,近处建筑为怡和洋行南楼与北楼。<br>1902年英商在汉口开设和记洋行,从事蛋品肉食输出贸易。1903年和记洋行投资兴建和记蛋厂。图为汉口和记蛋厂。<br>英商太古洋行1867年创办于上海,后来其业务扩展到汉口、宜昌。该行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图为汉口太古洋行。<br>法商立兴洋行1870年创办于上海,汉口分行设于1895年,主要从事芝麻、猪鬃、牛羊皮、桐油出口及钢材、玻璃、面粉等进口业务。图为汉口立兴洋行。<br></div><div>德商美最时洋行1862年在汉口设立分行,1899年又在宜昌设立分行,主要经营出口皮革、烟草、猪鬃、丝绸、棉花、桐油、苎麻、禽蛋、药材出口,以及保险业。图为汉口美最时洋行旧址。<br><b>1893年汉口德商亨达利洋行广告。</b><br>日商1905年在汉口英租界设立日信洋行,输入布、纱,输出棉<br>花、桐油等。图为日信洋行。<br><b>汉口皮革加工厂。汉口日本洋行钥匙。</b></div> <b>万里茶道。</b>兴盛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起于福建武夷山,终点为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是沟通欧亚大陆的一条重要国际商路。汉口是万里茶道重要的集中加工地和运输起点。从1871年至1890年,由汉口输出的茶叶一度占国内茶叶出口总量的60%,汉口也被誉为"东方茶港"。<br>汉口俄商以经营砖茶著称,曾在蒲圻(今赤壁市)羊楼洞、崇阳大沙坪等地开设手工制作砖茶的茶庄。图为羊楼洞街道。1865年后俄国茶商将茶叶原料运至汉口,采用机器集中生产。图为汉口俄商顺丰砖茶厂。<br>俄商新泰洋行成立于1866年,是汉口著名的茶叶洋行。图为晚清汉口新泰茶厂的压砖车间。<br>1891年4月下旬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后为沙皇尼古拉二世)到汉口考查俄国茶商砖茶厂,并出席新泰洋行成立25周年庆典。图为俄国皇太子访问武汉场面。<br> <b>长江航运利益是列强竞相争夺的目标。</b>1863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开始经营沪汉航线,一度垄断长江航运。图为旗昌公司名下的轮船-"江孚"号(后为招商局购入)。1873年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开始经营长江航运(业务委托太古洋行办理),到19世纪未实力居在华外国轮船公司首位。图为汉口太古轮船公司临江货栈和仓库。1881年英商怡和洋行组建怡和轮船公司,在汉口修建码头和栈房。图为停泊在汉口码头的怡和公司"德和"号邮轮。1907年日本政府为统一其在长江上的航运势力,将4家日本航运企业组建为日清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在汉口设立分公司。图为汉口日清轮船公司码头。<div>俄商新泰洋行茶叶盒/俄商汉口维索茨基茶厂茶叶盒/俄商经销的"汉口茶"茶叶盒/汉口英租界所设汉口书信馆发行的"担茶人"邮票(复制件)。<br><b>汉口工人搬运茶叶的立体照片。</b><br></div><div>湖北......民物萧条,迥非前比.....受困之由,实因轮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而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况,尤不堪寓目。湖北巡抚奎斌。<br>受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日趋解体,破产贫困的农民、手工业者纷纷流入城市,谋求生路。图为晚清的汉口苦力。<br></div><div><b>太古轮船公司提货单。</b></div><div><b>反映汉口苦力劳作休息的明信片。</b></div> 俄国俄华道胜银行汉口分行股票。<div>鸦片战争前天主教(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传教士已潜入湖北活动。汉口开埠后外国人可以在内地自由传教。除设堂布道外,教会还创办学校、医院、育婴堂、孤儿院等,配合传教。教会活动严重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引发纠纷和冲突。<br></div><div>基督教新教(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1831-1912)在1861年来到汉口,以汉口为中心,在华传教长达50年。19世纪末汉口俄商筹资在英租界修建了一座东正教(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教堂,命名为阿列克桑德聂夫堂。黄石港的天主教嘉诺撒仁爱修女会中外修女合影。<br></div><div>1866年英国汇丰银行(亦称"香港上海银行")开设汉口分行。图为汉口汇丰银行新楼。1894年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汉口开设分行。图为正金银行汉口分行老楼。1896年开设的俄国俄华道胜银行汉口分行。1898年开设的德国德华银行汉口分行。1901年开设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br></div><div>宜昌反洋教、反清起义武装使用的武器。</div> 1871年基督教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创办文华书院(成立时校名译为文氏纪念学堂),后来发展为文华大学。图为建设中的文华书院。1864年基督教英国循道会在汉口创办的普爱医院,是湖北第一家教会医院,也是湖北最早的西医医院。1866年基督教伦敦会在汉口创办汉口伦敦会医院,后定名汉口仁济医院,是今天武汉协和医院的前身。<div>宜昌反洋教、反清起义武装使用的武器。晚清湖北一位主教出行的阵势。<div><div>1898年9月至11月发生的宜昌恩施教案,波及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其中宜昌府长乐县(今五峰县)绅士、哥老会首领向策安聚集会众3千人,焚毁教堂,掳走长乐知县,处死比利时教士董若望,由反洋教斗争发展为反清起义,最终被清军镇压。图为宜昌恩施教案后,中方赔建的利川花梨岭天主教堂。<br></div><div>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军界的门生故吏集资在蛇山南麓为其修建生祠,名为"抱冰堂",取自张之洞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因为抱冰堂。1908年湖北士绅和学界为纪念张之洞在湖北的政绩,在黄鹤楼旧址建造风度楼。张之洞认为该楼不应以个人专之,亲书匾额"奥略楼"三字送鄂,风度楼因此改名为奥略楼。图为风度楼。<br></div></div></div><div>张之洞于1898年著成《劝学篇》,进一步系统阐发"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思想。"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将封建伦理纲常作为根本,西方的科学技术等作为应对手段,以维护清朝统治。<br></div> <b>第二部分:洋务新政。</b>光绪年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长达18年,任内推行洋务新政,锐意建设改革,使湖北一跃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中心,不仅为湖北近代实业、教育、军政等打下基础,而且对湖北近代社会乃至晚清政局产生重要影响。<div><b>第一单元:张之洞督鄂。</b>1889年8月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补湖广总督,12月正式到鄂履职,直至1907年8月奉旨进京。督鄂期间他致力于办实业、兴学堂、倡游学、练新军等,极大推动了湖北特别是武汉地区的近代化进程。<br></div><div>张之洞写字。张之洞在湖广总督府门前会见外国使节。<br></div><div>张之洞曾于1894年11月至1896年1月、1902年10月至1903年3月两度署理两江总督,其间仍遥控湖北政事。图为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时与美国人合影。<br></div><div>张继煦所著《张文襄公治鄂记》,从教育、武备、实业等多方面系统记述了张之洞的督鄂功绩。<br></div><div>1901年1月清廷发布"变法"上谕,开始推行新政。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提交变法奏议三折,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内容涵盖教育、政治、军事及经济改革,构成一套系统的变革方案,是清末"新政"的纲领性文件。这是《江楚会奏变法第一折》。<br></div><div>《张文襄幕府纪闻》是张之洞幕僚辜鸿铭所写笔记小说,作于1910年。分上下两卷,共七十二则。<br></div> <div><b>张之洞(1837-1909)。</b>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老人。直隶(今河北)南皮人。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时人称之为"香帅"。1909年病卒,谥"文襄"。<br></div><b>张之洞楷书七言联。</b><div>义和团运动中,英、美等列强策动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以阻止义和团南下、镇压人民反抗、维持东南现状。这是刻有张之洞有关"东南互保"电报的石碑及其拓片。<br></div> <b>策二单元:开办实业。</b>张之洞在湖北推行洋务新政,以兴办实业倾注心力最多,初步建成湖北重工业、轻工业体系,奠定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这一时期京汉铁路建成通车,粤汉铁路相继动工,湖北铁路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基础建设加强,民营工业成批涌现,湖北实业兴旺,一时为全国瞩目。<div><b>湖北重工业初步体系图。</b></div><div>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将计划在广东建设的新式炼铁厂移至湖北。该厂1890年在汉阳龟山北麓正式开建,1893年竣工,规模位居亚洲第一。<br></div><div><b>蔡锡勇(1850-1896)。</b>字毅若,福建龙溪(今龙海)人。总理衙门同文馆毕业,曾任驻美国公使馆翻译官。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命蔡锡勇为湖北铁政局总办,负责筹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官办企业。<br></div><div>汉阳铁厂建成时共有炼生铁厂、炼熟铁厂、炼贝色麻钢厂、炼西门土钢厂、造钢轨厂、造铁货厂、机器厂、打铁厂、铸铁厂、造鱼片钩钉厂等大小十个厂。图为汉阳铁厂生铁炉。湖广总督署、湖北巡抚衙门官员及汉阳铁厂中外职员观看该厂出铁留影。江夏马鞍山煤矿是汉阳铁厂的配套项目,但所产煤炭品质不佳。后开采萍乡煤矿,为汉阳铁厂供配燃料。图为江夏马鞍山煤矿。大冶铁矿于1890年6月开工,1893年8月建成投产,为汉阳铁厂供应铁矿石。图为大冶得道湾及狮子山运道,存矿处。<br></div> 甲午战后清政府无力筹措经费,汉阳铁厂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由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接办。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正式合并,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图为盛宣怀。<div>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股票。<br></div><div>晚清汉冶萍公司时期汉阳铁厂产量。</div><div>汉阳铁厂沙盘。</div> 1894年湖北枪炮厂建成,位于汉阳铁厂内,陆续扩建炮、枪、炮架、炮弹、枪弹五厂。1904年改名湖北兵工厂,又称汉阳兵工厂。该厂设备先进,产品精良,生产能力后跃居全国第一。<div><b>徐建寅(1845-1901)。</b>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兵工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1900年被张之洞奏调湖北,总办与枪炮厂配套的钢药厂(1908年两厂合并),1901年试制成功无烟火药。同年3月31日在钢药厂事故中不幸遇难。<br></div><div>汉阳造步枪。湖北(汉阳)兵工厂。光绪三十一年(1905)湖广总督张之洞关于荣森顺鲜鱼行开办的告示(复制件)。</div><div>1906年宋炜臣创办汉口既济水电公司,张之洞拨官款入股支持。该公司包括电厂、水厂、水塔三部分,电厂可燃灯25000盏,水厂日供水约500万加仑,极大推动了城市的近代化。左图为位于汉口大王庙的电厂,右图为建设中的既济水电公司水塔,塔高41米,是晚清汉口最高建筑。<br></div>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倡议修筑京(卢)汉铁路。1897年京汉铁路正式开工,1906年全线通车。京汉铁路推进了湖北交通的近代化,增强了武汉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1909年京汉铁路路线图。<div>上图为晚清的大智门火车站,下图为京汉铁路花园站(位于今湖北省孝感市境内)。京汉铁路设计图纸。</div><div>张之洞督鄂期间,在武昌创设织布、纺纱、缫丝和制麻四局,使武汉成为华中地区的纺织工业中心。湖北织布官局于1892年建成,占地10万余平方米,有纺锭3万枚,布机1000张,发动机2台,工人2500人。图为湖北织布官局。湖北纺纱官局于1897年建成投产,占地5万余平方米,有纺纱机146台,纺锭约4万8千枚,工人1500人。图为湖北纺纱官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各厂程功表。1902年湖北织布、纺纱、缫丝和制麻四局招商承办。这是当时的招股启(复制件)。<br></div> <div>湖北(汉阳)兵工厂炮厂。湖北枪炮厂枪炮弹生产统计(1895-1909)。炮1086门,炮弹 98.93万颗,步枪13.0658万支,枪弹 6277.7万发。汉阳兵工厂1904年式马枪及应用军火数据表(复制件)。</div><div>湖北缫丝官局于1895年建成,有缫丝釜208台,丝锤1000个,工人300人。图为湖北缫丝官局。张之洞督鄂时期,先后建立湖北银元局、铜钱局和官钱局,通过发行货币补充财政。这是湖北铜钱局铸造的铜元。<br></div><div>张之洞督鄂期间,通过改革制度、拨款入股等方式,鼓励、扶持民营工商业发展。湖北新式民营工业开始出现。<br></div><div>上图为1897年浙江商人宋炜臣在汉口创办的燮昌火柴厂(冒白烟处),该厂所制火柴和日本火柴展开竞争。左下图为1907年侨商顾润章等在汉口创办的扬子机器厂。右下图为1907年上海清华实业公司在大冶创办的湖北水泥厂,该厂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华新水泥厂。以上三厂的创办均获张之洞支持。<br></div><div>湖北官书局创立于1867年,1870年改称崇文书局。该书局所选图书品类上乘,校勘严格,镌刻精良,因而广受欢迎,流布甚广。这是湖北崇文书局印章。<br></div><div>湖北于1909年举办武汉劝业奖进会,共征集展品9000余种,会期45天,20多万人入场参观。这是中国第一次正式的地方性博览会,体现了湖北实业的兴盛。图为武汉劝业奖进会开幕式纪念,前一为湖广总督陈夔龙。1910年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湖北参展产品甚多,各界前往观摩者多达3000余人。图为南洋劝业会湖北馆大门。<br></div> <b>第三单元:兴办教育。</b>随着洋务新政的推行,张之洞深感人才的不足,一方面对旧式书院进行改革,另一方面设立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在湖北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同时延搅名师,大量派遣游学生,为湖北乃至全国造就了大批新式人才。<div><b>梁鼎芬(1859-1920)。</b>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张之洞兴办洋务新政的得力助手和重要幕僚。光绪六年(1880)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广州广雅书院山长。两湖书院建立后,被聘为史学教习、首任监督(院长)。后官至湖北按察使。<br><b>陈三立(1853-1937)。</b>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同光年间诗坛领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吏部主事。1891-1895年间任两湖书院文学教习。<br><b>邹代钧(1854-1908)。</b>字沅帆,又字甄伯。湖南新化(出生地今属隆回)人。中国近代地图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1898-1902年间任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后曾任京师大学堂地理总教习。<br></div><div>同治八年(1869)时任湖北学政的张之洞在武昌创办经心书院。1897年书院进行教学改革,成为新式学堂。1902年改为勤成学堂。图为经心书院旧址。<br>左图为创设于明代的武昌江汉书院旧址。1897年该书院进行改革,增设天文、地理、算学、兵法等科目。1902年并入经心书院。右图为江汉书院院长黄云鹘(1819-1898),字芸谷、翔云、缃芸,湖北蕲春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曾任成都知府、四川盐茶道暑理按察使。<br></div><div><b>《经心书院舆地学课程》。《两湖总师范学校同学录》。</b><br></div> <b>华蘅芳(1833-1902)。</b>字若汀。江苏无锡人。晚清数学家、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参与我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的设计,翻译、编写数学著作甚丰。1892年被张之洞聘为两湖书院算学教习。<br><b>杨守敬(1839-1915)。</b>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同治元年(1862)举人,曾任黄冈县教谕。1899年被张之洞聘为两湖书院地理教习,1902年任勤成学堂教长。<div><b>沈曾植(1850-1922)。</b>字子培,号巽斋。浙江嘉兴人。近代学术大师,被誉为"近世通儒"。光绪六年(1880)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1898-1900年任两湖书院史学教习。后官至署理安徽布政使、护理安徽巡抚。<br><b>陈三立(1853-1937)。</b>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同光年间诗坛领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吏部主事。1891-1895年间任两湖书院文学教习。<br></div><div>光绪十六年(1890)张之洞在武昌设立一所新式书院,专收湖南、湖北士子入学,名两湖书院。1903年改为两湖大学堂,1904年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br></div><div><b>《两湖與地教科书》。</b><br></div> 1912年湖北教育司补发给朱峙三的两湖总师范学校毕业证书。陈立三楷书七言联。杨守敬行书轴。梁鼎芬行书团扇。华蘅芳撰《算学笔谈》。沈曾植行书斗方。 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一批专门学堂,培养洋务新政所需的外语和实业人才。图为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1893年自强学堂在武昌成立,后成为外语专门学校。1902年改名方言学堂,是武汉大学的前身。图为湖北方言学堂旧址。幕鸿铭(1857-1928),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祖籍福建同安(今属福建省厦门市),生于马来西亚。留学欧洲10余年,精通多种语言。1885年成为张之洞幕僚。1889年随张之洞到湖北,协助办理洋务,先后任自强学堂教习、万富学堂总教习。<div>1902年张之洞设立湖北全省学务处,主管全省新式教育事务。学务处设文学堂总提调和武学堂总提调两职,分别由梁鼎芬和黄以霖(1856-1932,江苏宿迁人)担任。图为黄以霖。<br></div><div>邹代钧负责纂绘的《光绪湖北舆地记二十四卷》。<br></div><div>《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政府颁布的有关学制的法令,又称"癸卯学制"。<br></div><div>《湖北学报》由湖北学务处主办,于1903年2月创刊,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学"为宗旨,宣传"新政"教育、学术方面的主张和进展情况。<br></div><div>1905年《湖北学报》更名为《湖北教育官报》,由旬刊改为月刊。<br></div> 何羽道(1882-1928,学号远耀,汉川人)的汉阳府中学堂地理笔记。湖北提学使黄绍箕(1854-1908,浙江瑞安人)在武昌文普通学堂开学时的演说辞。<div>20世纪初在张之洞的指导下,湖北各地兴办了一批师范学堂,为教育事业培养了人才。图为晚清黄州府师范学堂师生合影。1903年张之洞在武昌开办湖北文普通中学堂,成为湖北第一所普通中学。图为文普通中学堂旧址(今武汉市三十一中学)。1903年9月支持张之洞新政改革的湖北巡抚端方(1861-1911,满洲正白旗人),在武昌阅马场创设晚清第一所官办幼儿园-湖北幼稚园,聘用日本女幼师任教。图为湖北幼稚园与该园附设保育科师生合影。1904年张之洞划武昌为东西南北4路,分设初等小学堂60所,开办东南西北中5路高等小学堂,并令湖北各县书院改设高等及初等小学堂。图为南路初等小学堂学生合影。<br></div><div>家书(复印件)。</div><div>张之洞重视派遣学生出国学习。1907年湖北留日学生达1360余名,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约四分之一,使湖北有游学先进省之称。图为1902年两湖书院选派的官费留学生合影(前排右1为黄兴)。<br></div> <div><b>第四单元:编练新军。</b>甲午战败后张之洞意识到组建近代新式军队的迫切性。在裁汰旧式武装的基础上,张之洞在湖北编练成新军一镇一协共约1.6万人,是晚清仅次于北洋新军的第二大新军。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军事教育,兴办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有名的新军将领。<b><br></b></div><b>向岩(1870-1958)。</b>原名寿荫,字少蒨,湖北汉川人。早年任私塾教师。受湖北留学风气的影响,1905年自费出国留学并参加同盟会。1907年回国后在湖北、四川从事革命活动。<br><b>张之洞督鄂时期部分学堂(书院)著名学生。《陆军第八镇同官录》。</b><div>1896年春张之洞以500名自强军(1895年暑理两江总督时编练)为基础,招募新兵,设立湖北护军营,是为湖北新军的开端。护军营经过数年扩充,至1904年冬编成湖北常备军两镇。1906年经练兵处奏准,常备军两镇改编为陆军第八镇(统制张彪)和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共有官兵1.6万余人。<br></div><div>上图为湖北新军全体将弁合影,下图为1905年湖北新军军官与地方官员合影。<br></div> <b>癸卯学制图。</b>《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由张之洞、张百照、荣庆拟定,光绪二十九年(1903)奏准颁行,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颁布推行的学制。该学制分三段七级,依次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两系统与此系统并行。湖北依照该学制,兴办各类新式学堂。<div><b>光绪三十四年(1908)陆军第八镇统制张彪任命胡襄阳为三十二标一营军医的委札</b>。<b>陆军第八镇官兵合影。湖北新军概况表。</b></div><div>太湖秋操后颁发的纪念品-粉彩荷花吸杯。荷梗背面有楷书"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19字。<br></div><div>清末湖北总共办过10余所新式军事学堂,造就了四五千名各级新军军官。湖北武备学堂1896年在武昌设立,是湖北第一所近代军事学堂。图为1908年湖北武备学堂学生赴日留学出国前合影。张之洞认为编练新军要采用西法,先后聘请德国和日本军官进行训练。图为1899年5月张之洞会见访汉的普鲁士王子亨利。<br></div> <div>《陆军第八镇暨二十一混成协辛亥时在职军官姓名表》。<br></div><div>武备学堂课程。1908年清政府在安徽太湖举行秋操,湖北新军第八镇、第二十一混成协选派将士参加。图为太湖秋操的对阵场景。<br></div><div>光绪三十三年(1907)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颁发给学兵张宝卿的毕业证书(复制件)。<br></div> <b>第三部分:辛亥首义。</b>在孙中山革命思想旗帜引领下,湖北革命党人经过长期艰辛而扎实的准备,于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晚发动武昌起义,一举占领武汉三镇,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政府。随后全省光复,各省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终结了长达两干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div><b>第一单元:革命的酝酿。</b>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新军、工人、农民、商人等群体以不同方式展开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湖北革命先驱前赴后继创立革命团体,传播革命思想,发展成员,运动新军,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发动打下了坚实基础。<br></div><div>晚清爱国人士绘制的表现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武昌中和门模型。</div><div><b>孙中山(1866-1925)。</b>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启推翻帝制、创建民国的革命生涯。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诞生。<br>1903年5月湖北归国留学生吴禄贞等和武昌部分学堂学生,在武昌花园山李廉方寓所聚会,宣传反清革命思想,派遣知识青年潜入新军发展革命力量。花园山聚会持续半年多时间,是湖北革命团体的源头。1905年春孙中山应湖北留学生邀请赴欧洲,讨论革命策略,在比利时中国留学生中成立革命团体。之后同样的团体在柏林、巴黎、伦敦建立,统称欧洲同盟会。图为孙中山与比利时湖北留学生合影。</div><div><b>石瑛(1878-1943)。</b>字蘅青。湖北阳新(出生地今属通山)人。1903年中举,后赴欧洲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协助孙中山在欧洲发展革命组织,筹集革命经费。1912年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禁烟总办。二次革命失败后,再赴英国留学。1922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长,致力教育。<br></div><div><b>唐才常(1867-1900)。</b>字黻丞,伯平。湖南浏阳人。著名维新派人士。1900年(庚子年)春在上海组织正气会,后改自立会。8月在汉口设立秘密机关,组织自立军七军,准备起兵拥戴光绪帝当政。起义失败后于8月21日被捕,次日就义于武昌紫阳湖畔。<br><b>蓝天蔚(1878-1921)。</b>字秀豪。湖北黄陂(今黄陂区)人。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3年参与创办《湖北学生界》,发起组织"拒俄义勇队",任队长。1904年回国先后任湖北新军标统、陆军第二混成协统领(驻奉天)等职。武昌起义后曾与吴禄贞、张绍曾等在北方密谋响应未果。<br></div><div><b>洋房一带为花园山。</b><br><b>吴禄贞(1880-1911)。</b>字绶卿。湖北云梦人。湖北民主革命先驱。1898年官派留学日本,不久加入兴中会。1900年曾秘密参加自立军起义。1902-1911年先后任武昌武普通学堂教习、湖北新军总教习、延吉边务督办、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陆军第六镇统制等职。武昌起义后密谋在北方响应,1911年11月7日被袁世凯派人杀害于石家庄。<br></div><div>1896年湖北武备学营在武昌成立,是湖北第一所近代军事学堂。1902年与将弁学蜜合并,改为武高等学堂。这是湖北武备学堂教材-《湖北武学》。<br>1904年7月3日花园山聚会部分成员组织科学补习所,对外声称是文化补习学校,实际上以"革命排满"为宗旨,开展反清宣传,介绍知识青年和坚持反清的会党分子进入新军。1904年10月科学补习所因响应长沙华兴会起义事泄,被迫停止活动。《科学补习所章程》。<br></div><div><b>胡英(1884-1933)。</b>原名宗琬,字经武。湖南桃源人。1904年参与组织科学补习所,任总干事。先后在汉口参与谋刺清户部侍郎铁良和策划日知会响应萍浏醴起义,均未成功。<br></div> <div><b>张难先(1874-1968)。</b>亦名辉澧、绍良,号义痴。湖北沔阳(今仙桃)人。1904年投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当兵,参与组织科学补习所。1906年因参与策划日知会响应萍浏醴起义,被捕入狱。后因病保释,继续参加革命活动。<br><b>曹亚伯(1875-1937)。</b>一名茂瑾,字庆云。湖北兴国(今阳新)人。早年入武昌农务学堂、两湖书院学习,1904年参与组级科学补习所,1905年参与组织日知会。</div> 1900年4月唐才常以自立会名义设立富有山堂,印发"富有票"作为成员凭证,秘密联络会党、军人、农民,组建自立军。这是富有票(复制件)。<div>1903年1月留日湖北同乡会在日本东京创办《湖北学生界》月刊,武昌、上海、东京分设总发行所。该刊以"输入东西之学说,唤起国民之精神"为宗旨,呼吁爱国爱乡,排满复汉,振兴湖北。<br></div><div>自立会起义失败后,富有山堂遭到严厉镇压。这是清官方印发的《通缉富有票各匪姓名单》(复制件)。<br></div><div><b>民国初年佚名撰《吴君禄贞事略》。石瑛用过的印章。吴禄贞印章。</b></div> <b>吴禄贞遗墨。民国初年佚名撰《科学补习所之历史》。</b><div>抗战后期张难先编写《湖北革命知之录》,分段记述湖北从自立军起义至武冒起义等革命史实。广泛收录重要命令、文告、函电、文辞以及革命党人传状碑记等。<br></div><div><b>王汉(1884-1905)。</b>初名寿慈,字竹庵,后名潮,字怒涛。湖北蕲水(今浠水)人。科学补习所成员。1905年2月在河南彰德(今安阳)刺杀清户部侍郎铁良未成,为免被捕受辱,投井自尽。这是王汉烈士画像(复制件)。<br></div><div>随着近代工业发展,湖北工人数量日益增多,集中于武汉三镇。工人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高,劳动条件恶劣,生命安全没有保障,反抗斗争层出不穷。图为《时报》1909年1月16日报道《木工之斗争》。<br>会党是清代盛行于中国南部的民间秘密结社,有反清的传统,是革命组织争取的对象。20世纪初湖北会党起事连续不断。这是辛亥革命时期湖北会党组织-汉留会成员的凭证(复制件)。20世纪初苛捐杂税众多,水旱灾害频发,乡村贫苦群众难以生存,抗捐抗粮和饥民抢米风潮此起彼伏,图为1909年《與论时事报》刊发的湖北枣阳饥民暴动时事画。<br></div><div>面对内外危机,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9年10月湖北谘议局成立,立宪派以此为阵地,为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归于失败。<br><b>湖北谘议局远景。湖北谘议局第一次会期议员录。</b><br></div> 刘静庵利用美国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在武昌所设日知会阅览室,联系原科学补习所成员,于1906年2月正式成立日知会,开展革命宣传。1907年1月日知会响应萍浏醴起义事泄,组织瓦解。<div><b>刘静庵(1875-1911)。</b>原名贞一,又名大雄,字静庵,亦作敬安、敬庵。湖北潜江人。1903年入湖北新军,后加入科学补习所,1906年主持组织日知会,任总干事。1907年1月因日知会响应萍浏醴起义事泄,与胡瑛、梁钟汉、张难先、吴贡三、殷子衡、朱子龙等9人被捕。他饱受酷刑,坚贞不屈,1911年6月病逝于狱中。<br><b>朱子龙(1876-1907)。</b>原名家梃,一名元成,字松坪。湖北江陵人。1903年入湖北新军,先后加入科学补习所和日知会。1907年1月因日知会响应萍浏醴起义事泄被捕,1907年在江夏狱中病逝。<br><b>殷子衡(1876-1957)。</b>亦作子恒。湖北黄冈(团风)人。1905年加入日知会。1907年1月日知会案发后,与舅舅吴贡三被捕,武昌起义后出狱。图为狱中的殷子衡。<br></div><div><b>钟畸(1879-1919)。</b>字勖庄。湖南湘乡人。早年入湖北新军当兵。1908年参与发起成立湖北军队同盟会,同年湖北军队同盟会改组为群治学社,任庶务。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参议兼第二镇参谋长。<br><b>黄申芗(1884-1942)。</b>名少骧,一名绍香,字圣养。湖北大冶人。1906年入湖北新军,考入陆军特别小学堂。曾加入日知会、湖北军队同盟会,任群治学社社长。1909年加入共进会。1910年组织会党谋划起事,事泄后避往上海。武昌起义后回汉,先后任第十标统带、第八协统领。<br><b>杨王鹏(1887-1916)。</b>字子鬯。湖南湘乡人。1908年入湖北新军,先后参加湖北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1910年群治学社改组为振武学社,被推为社长。武昌起义后曾随焦达峰等在长沙起义响应,任湖南军政府秘书。后任湖北军政府军令部人事局长。<br></div><div><b>余诚(1884-1910)</b>。原名仲勉,亦名淑潢、淑煌,字简斋,号思父。湖北麻城人。1905年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由同盟会总部派回湖北发展组织,与日知会取得联系,后任同盟会湖北分会会长。1910年2月病逝。<br></div><div>湖北革命团体组织演变表。殷子衡(左)、吴贡三(中)等三人合影照片。殷子衡自撰的《殷子衡被难记》。</div> 1909年至1910年立宪派发起三次大规模国会请愿运动。图为第二次请愿运动代表合影。汤化龙(1874-1918),字济武。湖北蕲水(今浠水)人。光绪进士。授刑部主事。1906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回国后筹备地方自治,被推举为湖北谘议局副议长、议长。1910年各省谘议局议员联合会在北京成立,被推为主席,参与发动速开国会请愿运动。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政事部长、编制部长,民国早期先后任临时参议院副议长、众议院议长等职。1911年5月清政府在国会请愿运动压力下,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13位内阁大臣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各省谘议局联合会要求撤销皇族内阁,遭清政府斥责。图为皇族内阁成员合影。<div>刘静庵烈士画像(复制件)。<br></div><div>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后,宣布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向外国银行借款出卖铁路修筑权,并侵吞各省筹集的民间铁路股金,再度激发鄂、川、湘、粤保路风潮。<br></div><div>1909年湖北留日学生张伯烈、夏道南撰写的《湖北商办铁路意见书》。湖北绅商学军各界,踊跃为修筑铁路筹款。图为1909年《东方杂志》报道《九记湘鄂路线商借外款情形》。1911年6月28日《时报》报道《宜昌众股东因向公司索还股款与官兵械斗》。<br></div><div>1911年1月30日以振武学社成员为主的革命党人借新年团拜名义,在武昌奥略楼召开大会,正式成立文学社,推举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拥护孙中山革命主张,在新军中大力发展社员。<br><b>蒋翊武(1885-1913)。</b>字伯燮。湖南澧州(今温县)人。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09年入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当兵,先后加入群治学社、振武学社,任文学社社长。后文学社、共进会联合,被推为起义军事总指挥。1911年10月9日汉口宝善里机关失事,决定当晚起义。因所在指挥部被破获,潜往外地。武昌起义后,曾任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军务部副部长、护理战时总司令等职。<br>文学社成员杨洪胜在邻近军营的武昌中和门开设杂货店,作为文学社重要的秘密联络点。<br>左图为上海《时报》关于"《大江报》案"的报道。《大江报》是文学社机关报,因刊载黄侃所撰《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等时评,公开鼓吹革命,被湖北当局查封。右图为黄侃(1886-1935),字季刚。湖北蕲春人。官费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回汉后加入共进会和文学社。<br></div> 1907年部分同盟会会员在日本发起组织共进会,谋划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1908年共进会重要成员孙武、刘公等先后回湖北,组建湖北共进会。武昌起义前夕共进会军队会员近1500人。左图为汉口原宝善里14号的湖北共进会机关旧址,右图为共进会骨干成员邓玉麟为联络士兵,在邻近军营的武昌黄土坡(今首义路北段)开设的同兴酒楼。<div><b>刘公(1881-1920)。</b>亦名湘,原名炳标,字仲文。湖北襄阳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捐助经费印行革命刊物。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1907年发起成立共进会,后被推举为第三任会长。1910年回湖北,1911年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领导起义,被举为总理。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总监察,参与制订《鄂州约法》。后曾任北伐左翼军总司令兼河南安抚使。<br><b>孙武(1879-1939)。</b>原名葆仁,字尧卿,一作摇清。湖北夏口(今汉口)人。参与自立军起事,科学补习所和日知会成员。1907年参与发起组织共进会,任军务部长。次年冬创建湖北共进会,后加入同盟会。致力联络和发动新军起义。1911年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成立起义领导机构,被推为参谋长。10月9日因赶制炸弹失慎受伤。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长。<br></div><div>民国初年湖北革命实录馆档案-杨载雄(文学社成员)撰《蒋公翊武事略》。<br></div> 德育会1910年秋在武昌成立,后并入共进会,其章程强调"修私德以完人格,重公德以结团体"。这是《德育会简明章程》。<div>李白贞(共进会成员)撰《共进会于东京建立倡造党徽和宣言》,回顾了共进会成立初期的经历。<br></div><div>1912年王华国(文学社成员)为湖北革命实录馆撰写的《文学社事实》。湖北革命实录馆保存的《刘君公事略》。</div> <b>第二单元:武昌起义。</b>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次日黎明革命军占领武昌全城。随即汉阳、汉口先后光复,湖北各属举义响应,革命新政权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政府迅速组建。首义胜利后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旧称夏口)、汉阳激烈交战,为各省独立赢得了时间,促进革命形势在全国迅速蔓延。<div>1911年7月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组织中部同盟会,致力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确定"湖北首义,诸省响应"的方针,得到黄兴支持。<br></div><div>1911年10月3日黄兴为赞成武汉起义计划复中部同盟会书。<br></div><div><b>黄兴(1874-1916)。</b>原名轸,字廑午,又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近代民主革命家。1902年官费留学日本。次年与刘揆一、宋教仁等筹组华兴会,任会长。1905年与孙中山共创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1907-1911年间多次参加或指挥反清起义。汉口保卫战期间出任战时总司令,统一指挥作战。民国成立后,曾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br></div><div>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合大会,制定起义计划,组成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蒋翊武任军事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初定起义时间为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后因故推迟)。<br></div><div><b>居正(1876-1951)</b>。原名之骏,字觉生,一字岳崧,号梅川居士。湖北广济(今武穴)人。1905年赴日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参与发起组织共进会。1911年参与筹建中部同盟会,任湖北分会负责人。同年9月文学社、共进会准备联合发动武昌起义时,受命赴上海邀请黄兴、宋教仁来鄂主持起义。<br></div><div>1912年熊十力(曾为日知会成员)撰写的《烈士刘尧澂传》。</div> 1911年8月四川保路运动发展为各县人民的武装反抗。9月初粤汉、川汉两路督办大臣端方率湖北新军部分兵力前往镇压。11月22日入川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在资州(今资中)杀死端方响应武昌起义。该部1912年初被改编为鄂军教导团。<div>1912年《鄂军教导团同团录》。端方出发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前与湖北军政要员的合影。湖北新军布防示意图。</div><div>1913年湖北革命实录馆收藏的档案《鄂军教导团历史》。<br></div><div>秘密时共进会之全仅员印。共进会为起义后建立政府准备的军政府印。<br></div><div>秘密时共进会之八部图章。<br></div><div>秘密时共进会之六司印。<br></div> 1929年居正整理了1910年至1912年间的日记,出版为《辛亥札记》,1944年重刊时更名为《梅川日记》。该书涵盖了居正自中部同盟会簿建至南京同盟会大会召开的重要见闻。<div>1911年10月9日午后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机关赶制炸弹失事,起义计划泄露。当日傍晚武昌小朝街起义总指挥部及多处秘密机关被清军警破获,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等30余人被捕。次日凌晨彭、刘、杨慷慨就义,史称"首义三烈士"。左图为汉口宝善里14号共进会秘密机关,右图为武昌小朝街85号武昌起义总指挥部。</div><div><b>杨洪胜(1875-1911)。</b>亦作宏胜,字益三。湖北谷城人。1908年入湖北新军当兵,后升正目。1911年加入文学社,专门从事秘密联络工作。起义总指挥部成立,任军务筹备员。<br><b>刘复基(1883-1911)。</b>字尧澂。湖南武陵(今常德)人。1905年参加洪江起义,失败后逃亡日本,加入同盟会。1910年入湖北新军,参加振武学社,任文学社评议部长。后专门从事革命联络工作,任起义总指挥部常驻军事筹备员。<br><b>彭楚藩(1884-1911)。</b>一名家栋,字青云。湖北武昌(今鄂州)人。1906年入湖北新军,后为宪兵,递升正目。先后加入日知会、文学社和共进会,任宪兵营革命代表。后被推为起义总指挥部军事筹备员。<br></div><div><b>"首义三烈士"遗照。</b></div><div><b>武昌起义。</b>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首先行动的是第八镇工程第八营。该营驻中和门内,士兵四成是革命党人。得知三烈士死讯,工程八营革命党总代表熊秉坤,在本营布置起义,并和第二十九标、三十标取得联系,约定当晚工程营鸣枪三发为号,立即起义。</div><div><b>熊秉坤(1885-1969)。</b>字戴乾。湖北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人。1904年入湖北新军工程八营当兵,后升正目。1911年加入共进会,任该营总代表。1911年10月10日晚率工程八营士兵发动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任民军第五协统领,参加阳夏保卫战。工程八营起义后,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图为武昌光复后起义军在楚望台军械库前合影。<br></div><div><b>彭楚藩墓志铭。<br></b></div><div><b>熊秉坤造送的《前工兵八营阵亡死难暨五旅部属阵亡各员事略》。</b><br></div> 工程八营发难后,驻武昌城内的第二十九标、三十标、三十一标,驻城外的炮队第八标、第三十二标、马队第八标等部先后响应。各路起义队伍汇集楚望台后,先后向湖广总督署发动三次进攻,最终占领总督署。炮八标由中和门进城参战,炮击湖广督署和藩番,对光复武昌城发挥重要作用,中和门后改称起义门。这是起义门明信片。<div><b>民国初年熊秉坤撰《前清工程八营革命实录》。</b><br></div><div>位于蛇山的起义军炮兵阵地。在起义军猛攻湖广总督晋之际,湖广总督瑞澈、第八镇统制张彪先后逃高。图为1912年《中华民国光复战事图》所载反映瑞澈出逃的漫画。1911年10月10日<br>夜起义军攻占湖广总督署。图为被战火毁坏的湖广总督署。</div><div><b>吴兆鳞(1882-1942)。</b>字畏三,湖北武昌(今鄂州)人。1898年入湖北新军当兵,递升至工程八营左队队官。1905年加入日知会。武昌起义之夜,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指挥起义军攻占湖广督署。湖北军政府成立先后任参谋部部长、第一协统领、民军战时总司令等职。</div><div><b>1911年10月10日炮攻督署阵地图。</b><br></div><div>1911年10月11日晚武昌起义消息传到汉阳,驻汉阳的四十二标一营由革命党人胡玉珍领导起义,光复汉阳。图为起义军攻克汉阳后的汉阳铁厂。<br></div><div>起义军更换口令通知单。起义军占领武昌后制发的出入城门证。<br></div> 武昌起义从10月10日晚8时余开始,历经不到12小时,至11日天明,武昌全城即被革命军占领。武昌首义一举成功。<div>民国初年《毕血会员黎廷竹履历报告》有关武昌起义的记述。<br></div><div>左图为起义军在武昌列队巡查,右图为十八星旗飘扬在警钟楼头。1911年10月11日下午武昌张贴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标志革命新政权的诞生。<br></div><div>起义军使用的汉阳造步枪。起义军士兵刘会云用过的挂刀。</div><div>起义军使用的袖章。</div><div>李白贞撰写的《解说武昌辛亥革命有都督印的白布袖章》。起义军占领武昌后设岗守卫汉阳门明信片。</div> 1911年10月11日晚革命党人发动驻汉口的四十二标二营起义,光复汉口。在詹大悲的主持下,汉口军政分府建立,对稳定汉口局势、支援汉口保卫战有重要贡献。左上图为汉口军政分府安民告示,右上图为詹大悲(1887-1927),湖北蕲春人,汉口军政分府主任。左图为汉口光复后革命军在租界巡行。<div><b>《詹大悲先生事略》。</b></div><div><b>湖北各属响应武昌起义形势。</b>湖北革命党人在省内各州县也有所布置。武昌起义爆发后,全省各地纷纷响应,相继光复,汇合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革命洪流。<br>1911年10月11日上午革命党人梁辉汉率先在汉川系马口举义响应,取得成功。图为汉川起义军出发情形。1911年11月28日驻光化县(今老河口市)的新军在张国荃等率领下反正,次日兵临襄阳城下,安襄郧荆兵备道喜源弃城而逃。11月30日革命军从小北门进入襄阳城。图为襄阳城小北门。<br></div><div>武昌起义后黄州驻军巡防营标统张绍绪、黄州知府琦璋闻讯逃走。10月15日黄州光复。17日鄂东军政支部成立,黄楚楠(湖北黄冈人,共进会会员)任主任。此后鄂东诸县相继光复。图为有关黄州光复的报道。1911年11月初宜昌分司令部决定攻夺荆州。12月7日革命军兵临城下。经当地教会斡旋,12月13日荆州驻防将军连魁投降。12月17日革命军进入荆州城。图为光复后的荆州城。<br></div><div><b>《荆宜光复纪略》手抄本。</b></div> <b>唐牺支为克复荆宜有功人员李华芝颁发的奖状(复制件)。</b><div>1911年10月18日驻宜昌新军排长唐牺支(文学社成员)在同志协助下反正,于19日组成宜昌分司令部,任分司令长。鄂西地区以宜昌为先导,很快脱离清朝统治。这是湖北革命实录馆保存的《宜昌革命事实》。<br></div><div><b>起义军攻占湖广总督署场景。</b></div><div>十八星旗初为共进会制作的军旗,意为联合十八行省,以铁血主义实行革命。武昌起义后悬挂此旗作为中华民国国旗。这是湖北革命军使用的十八星旗。<br></div><div>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积极扩军备战,1911年10月14日开始募兵,不到5天招足4个协的新兵约2万人,之后又增招了40协。到12月湖北军政府已拥有8个协的革命武装。图为新募士兵在训练。<br></div> 民国初期由湖北革命实录馆搜集的湖北部分地区光复资料。<div><b>鄂军都督府大楼。</b>1911年10月11日革命党人在武昌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政府(又称湖北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一度代行独立各省中央军政府职权。湖北军政府发布了号召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革命文告,并颁布了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政策措施,为巩固和扩大胜利成果做了大量工作。<br></div><div><b>黎元洪(1864-1928)。</b>字宋卿。湖北黄陂(出生地今属大悟)人。早年入天津水师学堂读书,参加过甲午海战。曾任湖北枪炮厂提调兼护军后营帮带官,后晋升至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当选副总统。后两度出任大总统。<br></div><div><b>中华民国鄂军政府大都督印(复制件)。黎元洪随葬的晚清新军军服。</b></div><div>上海《民立报》1911年10月30日关于湖北军政府豁免一切恶税的报道。革命军在街头为民众剪辫子。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机关报《中华民国公报》创刊。图为该报编辑朱峙三(1886-1967),原名鼎元,湖北武昌(今鄂州)人。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内务部书记官。1912年2月任黄安(今红安)县书记官,兼理司法。次年辞职回乡从事教育。湖北军政府设立集贤馆,招揽各方人才。图为集贤馆旧址。<b><br></b></div> <div>熊继贞的日本路矿学堂毕业证书。</div><div>湖北军政府机关报《中华民国公报》于1911年10月16日创刊,在起义初期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这是《中华民国公报》。<br></div><div>张知本呈《湖北司法界之变迁》。</div> 湖北军政府各部部长。<div>1911年中华民国湖北军务司呈造《集贤馆创办职事各员履历清册》。<br></div><div>1911年10月15日革命党人胡石庵创办《大汉报》,以声援武昌起义,鼓舞军心为主旨,宣传作用巨大,时人称赞该报可抵"三千毛瑟枪"。这是倪琴舫等《大汉报》编辑撰写的《大汉报历史记略》。<br></div><div>汉口汉康印刷局刊印的《革命家张振武》。</div><div>1913年中华民国湖北财政司编《革命以来湖北财政司要录》(复制件)。<br></div><div>1912年中华民国湖北内务司编《内务司实录》。<br></div> <b>熊继贞(1880-1958)。</b>又名晋槐。湖北武昌(今鄂州)人。1901年投湖北新军工程营当兵。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路矿学堂,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回国后联络运动军学界、铁路及工矿企业职工,作起义准备。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交通局课员、交通部长等职。<br><b>张知本(1881-1976)。</b>号怀九。湖北江陵人。清拔贡。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入法政大学,后加入同盟会。1907年毕业回国。1911年任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长。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司法部长,参与草拟《鄂州约法》。<div><b>杨时杰(1881-1956)。</b>字舒武。湖北阳(今仙桃)人。1905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共进会。1910年回武昌密谋起义。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内务部长、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湖北代表等职。<br><b>李作栋(1888-1958)。</b>字春萱。湖北沔阳新堤镇(今属洪湖)人。早年考入武昌西路高等小学堂,升入两湖总师范学堂,毕业后留校任教习。1910年加入共进会,负责财务。武昌起义时与邓玉麟潜入南湖炮队策动,率炮队入城。湖北军政府成立历任总务处长、交通部长、理财部长等职。<br></div><div><b>蔡济民(1886-1919)。</b>原名国桢,字幼香,一作幼襄。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阪区)人。早年入湖北常备军,后任湖北新军二十九标排长。先后加入群治学社、共进会、文学社和同盟会,力促文学社、共进会联合。1911年10月10日晚率二十九标士兵参加武昌起义。起义胜利后曾召集会议谋划都督府组织等事宜,历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参议长、副部长、各部总稽查处总稽查等职。<br><b>张振武(1877-1912)。</b>原名尧鑫,字春山。湖北罗田人,寄籍竹山。早年入湖北省立师范学堂求学。1905年自费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1907年归国宣传革命,1909年入共进会,协助孙武建立湖北总部。武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湖北军政府成立曾任军务部副部长主持军务,阳夏战役赴前线督战。汉阳失守,主张坚守武昌。<br></div><div><b>宋教仁(1882-1913)。</b>字遯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3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1905年入东京政法大学(后入早稻田大学)。先后参与创建革命团体华兴会、科学补习所、中国同盟会、中部同盟会。武昌起义后赴汉,主持制订《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1912年先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局长、北京临时政府农林总长。8月发起成立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被袁世凯派人暗杀,3月22日伤重去世。<br></div> <div>1911年11月9日湖北军政府颁布由宋教仁主持制订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这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近代民主性质的法律文献,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蓝本。<br></div><b>《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宋教仁赠给岑伟生的印泥盒。宋教仁遗墨。</b> <div><b>油画《刘家庙大捷》。</b></div><div>1911年10月12日清政府将湖广总督瑞澂革职,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陆军南下镇压民军。此外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舰船协助。图为荫昌等在孝感观察形势。武昌民军源源不断渡江,支援汉口前线。1911年11月2日汉口陷落。民军退守汉阳、武昌,历时半个月的汉口战役结束。因为民军在汉口的最后据点-集稼嘴龙王庙度墟。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北洋军阀首领。曾任直隶总督、军机大臣。1909年被革职。武昌起义后被重新起用,先后任湖广总督、内阁总理大臣等职,全权指挥水陆各军镇压武昌起义。他以武力与议和威逼利诱清廷和南京临时政府交出政权,1912年2月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12月称帝,1916年6月病亡。1911年10月27日袁世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指挥湖北战场作战,冯国璋、段祺瑞分别统帅清军第一军和第二军。因为冯国璋率部抵达刘家庙车站下车时的情景。1911年10月29日开始清军凭借优势兵力和装备,猛烈进攻汉口。冯国璋见民军拼死抵抗,命清军纵火焚烧街市,繁华的汉口市区化作一片火海。图为清军焚烧汉口留下的废墟。</div><div>八标一营军需李长芬、书记王道平撰写的,有关八营一标赴刘家庙攻敌、参选敢死队的经历。<br></div><div>鄂军敢死队队长方兴1912年自撰的《方兴革命事略》。敢死队在武昌首义后数日组建,开始是打前阵,后来也负责督战,汉口失守后该组织解散。<br></div><div>民军敢死队队员黄桢祥在刘家庙一带战斗中使用过的军工铲。<br></div><div><b>阳夏战争</b>。自1911年10月18日起至11月27日,分汉口战役(10月18日至11月2日)与汉阳战役(11月3日至11月27日,其中包括16日民军反攻汉口)两个阶段,是辛亥革命期间规模最大的战役。因汉口古称夏口,这次战争史称"阳夏战争"。"阳夏战争"示意图。为维护自身利益,西方列强放弃武装干涉,决定保持"中立"。这是1911年10月18日驻汉口英、俄、法、德、日领事馆关于严守"中立"的布告。<br></div> <div><div><b>湖北民军渡江明信片。</b></div></div><div>1911年10月18日民军和清军在汉口展开争夺刘家庙的战斗,拉开汉口战役序幕。19日汉口民军3千余人在武昌青山炮队的协同下。毙伤清军千余,攻占刘家庙车站,时称"刘家庙大捷"。图为民军攻占汉口刘家庙车站。1911年10月27日清军猛攻刘家庙车站,民军与清军争夺激烈。由于民军指挥官张景良(曾任清湖北新军标统)通敌,刘家庙车站失守。图为民军敢死队向刘家庙进发。<br></div><div>何锡蕃(曾任民军第二协协统)撰《湖北起义战守实录》有关刘家庙战斗的记述。<br></div><div>民军在汉口的作战行动,得到了汉口各团体的大力支持。这是1912年7月汉口各团联合会撰写的《汉口各团联合会协助民军纪实》。<br></div><div>1911年10月28日黄兴抵达武汉,给武汉民军以极大鼓舞。11月3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阅马厂举行拜将仪式,由都督黎元洪为黄兴颁授战时总司令委任状。图为黄兴在汉阳琴台总司令部与随员合影。二排正中黄兴,右一李书城;前排正中杨王鹏;三排左二夏道南,左三杨时杰。<br></div> <b>《北军残毁汉口见录》。清军火攻汉口明信片。黄兴行书轴。</b><div><b>李书城(1882-1965)。</b>字晓园,亦作筱垣。湖北潜江人。1902年官派留学日本,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1908年回国先后在广西任陆军干部学堂和陆军小学堂监督,暗中培植革命力量。武昌起义后,辗转到鄂,任民军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长,协助黄兴防守汉阳。<br></div><div><b>民国初年湖北革命实录馆档案《民国军辎重第二营阳夏战斗略历》中有关汉阳保卫战的记述。</b><br></div> <b>余日章(1882-1936)。</b>祖籍湖北蒲圻县(今赤壁市),生于武昌。基督教爱国人士。1911年任武昌文华书院附中校长。阳夏战争期间发起组织红十字会,任总干事,亲赴火线救护。后曾任湖北军政府外交部交涉局局长。<br><b>张竹君(1876-1964)。</b>厂东番禺人。中国赤十字会创始人。先后在广州、上海创办医院、女学。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在上海组织赤十字会救伤队,掩护黄兴赴汉。在阳战争期间,开展了大量战场救护工作。<br>1911年11月27日经过激烈争夺,汉阳失守。此役民军共阵亡官兵3300余人。图为汉阳保卫战中牺牲的民军士兵。<div>黄兴任用陈新猷为野战医院院长的札委。</div><div>1911年11月18日清军开始进攻汉阳。次日民军派援鄂湘军一部兵力阻击清军渡河,另派工程营等部在汉阳三眼桥、仙女山等处进行防御。图为民军与清军激战之地-汉阳三眼桥。<br>1911年11月16日晚民军反攻汉口,17日攻至硚口,因清军援军赶到,撤回汉阳。图为反攻前民军在汉阳琴断口铺设浮桥的情景。<br>因海军中部分官兵同情革命,加之湖北军政府方面积极策反,海军提督萨镇冰引退上海。舰队在参谋官汤芗铭率领下,加入革命阵营。1911年11月19日汤芗铭率海容等舰开抵汉口,协助民军阻击清军。图为汤芗铭。<br>湖南军政府先后派出的王隆中、甘兴典、刘玉堂三部民军,参加了汉阳保卫战。图为汉阳保卫战中的湖南民军士兵。<br>战时总司令部参谋甘绩熙(1886-1951,湖北利川人),是武昌起义和阳夏战争中有名的勇士。汉阳战役中,率敢死队夜间突袭,一度夺回扁担山和磨子山。图为甘绩熙。<br>民国初年湖北革命实录馆档案-《汉口光复始末记及十四标阳夏战守事略》中有关汉阳保卫战的记述。<br></div> 民国初年湖北革命实录馆档案-《甘绩熙自述》。<div><b>杨玺章(1881-1911)。</b>湖北汉阳(今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协助黄兴指挥阳夏保卫战。1911年11月26日在汉阳前线阵亡。这是《杨玺章事略》。<br></div><div><b>第三单元:肇建共和。</b>武昌首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天内共计14省和上海一地脱离清王朝统治。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2月清帝溥仪宣布退位。中国从此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迎来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br></div><div>1911年10月22日陕西革命党人发动新军反正,占领西安,会党也配合起义。图为陕西延安哥老会武装。1911年11月3日同盟会会员陈其美等在上海领导起义。11月4日上海光复,后成立沪军都督府,陈其美被推举为都督。图为沪军都督府全体职员合影。1911年11月初两广总督张鸣歧见广东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局势已无法控制,决定宣布独立。12月革命党人推举胡汉民为广东都督。图为广东军政府。<br></div> <div><b>各省革命军援鄂路线图。辛亥革命形势图(1911年)。</b></div> <div>1911年11月川东事命党人发动起义,重庆反正,成都官绅策动独立,获得成功。因为11月22日重庆蜀军政府成立典礼。1911年11月上旬浙江、江苏先后宣布独立。11月下旬江浙革命军组成联军,经多日激战,于12月2日攻入南京。图为江浙革命联军一部进入南京城。<br></div>1911年10月22日晨湖南革命党人在湖北军政府支持下,攻入长沙,组织湖南军政府,推举焦达峰为都督,随即派兵援鄂。图为援鄂的湖南革命军军官合影。<div>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后,清军于1912年1月撤出汉阳、汉口。图为清军准备東火车撤高汉口。南北和谈地点初定汉口,后改在上海。1911年12月18日清政府全权代表唐绍仪和南方民军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南北和谈。图为唐绍仪自汉口乘船抵达上海情形。<br></div><div>1911年12月上旬南京光复后,参战的光复军黎天才部被派援鄂。称江南援鄂军。该部于次年1月抵达武昌。这是《江南援 军第一镇二协四标歩队第十二营名册》。<br></div><div><b>民国初年湖北革命实录馆档案-各省都督名单。</b><br></div> 光复军参谋长杨镇毅前往湖北商议军情时的护照。湘军王正雅部参与了光复湖北荆州的战斗(这是1912年12月王正雅向湖北革命实录馆咨送《荆州光复战史》所附的公文)。鄂军都督府颁发给光复军代表杨镇毅的符号。沪军都督府印发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公债票。 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后,对武汉民军剿抚兼施,革命党方面希望借助袁世凯推翻帝制。经英国公使、领事斡旋,1911年12月3日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12月18日南北和谈正式开始。1911年11月9日民军战时总司令黄兴致袁世凯函,争取袁世凯反清。这是黄兴致袁世凯函(复制件)。<div>唐绍仪抵沪议和明信片。</div><div>1911年12月29日独立的17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会议,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图为临时大总统选举会议后各省代表合影。<br></div><div>1911年12月17日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黎元洪为大元帅(先曾选黄兴)。黎元洪以大元帅名义将全国民军编为四支大军,准备北伐。第一军由鄂军组成,吴兆麟任总司今。这是《鄂军第一军司令部官佐及差遣等简明履历清册》。<br></div><div>大元帅府参谋部印发的符号。</div><div>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左图为孙中山,右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誓词(复制件)。<br></div>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年号宣统)宣布退位,清王朝寿终正寝。上图为末代皇帝溥仪与摄政王载沣的合影。下图为清宣统帝退位诏书(复制件)。<div>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这是1912年5月继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签发给李作栋的湖北财政司长任命状。<br></div><div>1913年1月黎元洪颁发给李作栋的勋四位执照。<br></div><div>民国早期黎元洪佩戴过的十二章纹大勋章/民国早期黎元洪佩戴过的大勋章。<br></div> <b>孙文手书。</b><div>1912年4月12日同盟会湖北支部在武昌南湖会馆欢迎孙中山时的合影。第二排左一蒋翊武、左二章士钊、左四胡汉民、左五汪精卫、左六黎元洪、左七孙中山、左八景耀月、左九廖仲恺、左十庞青城。<br></div><div>1912年4月9日孙中山受黎元洪之邀,亲临首义之区武汉,慰问为辛亥革命作出贡献的湖北军民。图为4月10日孙中山(三排左五)与黎元洪(二排左四)等湖北军政界欢迎人员的合影。<br></div> 1912年9月9日副总统黎元洪提议于10月10日在湖北举办武昌起义周年纪念会,获各方支持。9月24日参议院通过以10月10日为国庆节(亦称"双十节")的议案。图为湖北军政府在武昌烈士祠举行首次国庆庆典时各省代表追悼烈士的情形。1912年10月10日武昌军界庆祝"双十节"现场。<div>1912年6月16日湖北革命实录馆成立,通过登报声明、函请、实地调查等方式搜集武昌起义史实。至1913年8月共搜集集体和个人撰写史料500余件,编纂武昌起义史料长编8册。这是1912年6月黎元洪颁发给谢石钦、苏成章的湖北革命实录馆正、副馆长任用状(复制件)。<br></div><div>孙中山像中华民国开国纪念银币/辛亥后改元纪念章/黎元洪像中华民国开国纪念银币/鄂军起义志士退伍纪念章/中华民国开国纪念铜币/中华民国奋勇军纪念章/中华民国鄂军政府起义纪念章/汉字九星纪念章。<br></div><div>湖北财政司司长潘祖裕参与武昌首次国庆招待会接待工作时佩戴的标志,左侧是其弟潘祖谟1946年"双十节"时题写的说明文字。<br></div><div>1912年10月10日黎元洪在武昌首次国庆庆典上向来宾及起义有功人员颁赠的纪念章。<br></div> 1913年3月10日湖北省第一届议会举行成立大会,湖北临时议会在前一天(3月9日)举行了闭会典礼。这是湖北省第一届议会议员证章。<div>民国初年湖北革命实录馆档案《鄂省临时议会始末记》。<br></div><div>1913年1月李作栋获得的勋四位章。<br></div><div>孙中山访汉期间的随行记者陈霁云所撰《中山先生五日驻鄂记》。<br></div><div><b>第四部分:复兴之光。</b>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窃夺湖北政权,实行专制独裁统治,革命党人为挽救共和,策动起义、兴师讨伐,均以失败告终。湖北社会动荡、民生凋敞,但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教育事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湖北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历经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洗礼,踏上了新的革命征途。<br></div> <div><b>策一单元:明初乱象。</b>中华民国建立不久,黎元洪独揽湖北军政大权,镇压革命党人,依靠北洋政府对抗南方革命势力。"二次革命"后北洋军阀在湖北建立统治,段祺瑞、段芝贵、王占元相继督鄂,不断强化军事专制统治,长期进行经济剥削,使得湖北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br></div><div>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确立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图为袁世凯。<br></div><div>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宋教仁,革命党人武力讨伐袁世凯,发起"二次革命"。这是二次革命时期部分电文抄本(复制件)。蒋翊武是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宋案"发生后回湖南策动反袁,在广西全州被捕,1913年9月就义于桂林。图为蒋翊武就义前写给家人的遗书。"宋案"发生后,革命党人季雨霖(1881-1918,湖北荆门人)等组织"改进团",密谋发动起义,反袁倒黎,事泄未成。图为改进团团长季雨霖。<br></div><div><b>护国战争。</b>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引发各界人士反对。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联名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讨袁。反袁号召深得人心,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继宣告独立,要求袁世凯退位。</div><div>护国运动期间,中华革命党人蔡济民、刘英(1881-1921,湖北京山人)等策划武昌南湖马队反袁起义,遭王占元扼杀。图为刘英。<br></div> 黎元洪(右)督鄂期间镇压革命党人,依靠北洋政府对抗南方革命势力,引得北洋军阀入驻湖北。1913年12月9日在袁世凯所派陆军总长段祺瑞(中右)的逼迫下,黎元洪启程北上。1913年12月至1915年8月段祺瑞、段芝贵(中左)相维主鄂。1915年8月至1922年10月王占元(左)先后任湖北将军、督军。1914年3月《大汉报》因揭露段芝贵贿赂权贵的丑闻,遭军警查封,主编胡石庵等被拘押。图为《大汉报》。段祺瑞执政湖北期间,下令将纪念武昌首义的起义门、聚义门恢复旧名中和门、通湘门,消除辛亥革命影响。图为起义门。为进一步解除革命党人军权。1912年8月黎元洪推荐湖北军政府军务部副部长张振武到北京任职,暗中与袁世凯合谋将其杀害,制造张振武血案。这是《中华民国公报》关于张振武案的报道(复制件)。<div><b>段祺瑞(1865-1936)。</b>字芝泉,一字正道。安徽合肥人。北洋皖系军阀首领。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以国务总理控制中央政权,后被总统黎元洪免职。1917年7月段棋瑞平定张勋复辟后,再任国务总理,公然宣称"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左图为段棋瑞,右图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r></div> <b>策二单元:荆襄自主。</b>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公开拒绝约法和国会。不久孙中山在广州召集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宣布出师北伐,护法战争正式发端。在护法战争的鼓舞下,湖北反对北洋军阀的力量揭竿而起。襄阳镇守使黎天才、荆州镇守使石星川宣布自主,成立湖北靖国联军,以恢复约法为目的,誓取武汉。<div><b>护法战争。</b>1917年7月孙中山以维护《临时约法》为号召,率驻沪海军及部分国会议员到广州,于8月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护法军政府。10月3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下达《明正段祺瑞乱国盗权罪通令》,护法战争正式拉开序幕。此后全国多地相继起事响应,其中以"荆襄自主"影响较大。</div><div>1917年12月1日荆州镇守使兼鄂军第一师师长石星川在荆州宣布自主。同日原鄂军第三师师长王安澜在鄂豫边境率领旧部起义。12月16日襄阳镇守使黎天才通电宣布襄阳自主。此外鄂军第一师第一团在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宣布自主。中华革命党人蔡济民率鄂西靖国军攻克广济、黄梅。图为《民国日报》刊载的《黎天才宣告自主之通电》。1917年12月23日湖北各路护法军会师荆门,以"巩固共和国基,恢复约法"为目的正式成立湖北靖国联军,黎天才(左)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石星川、王安澜(右)任第二、第三军军长,总兵力约1万人。<br></div><div><b>1921年湖北工业分类统计表。</b>民国初年湖北工业发展迅速。民初15年中,工业资本万元以上规模的投资总额约3000万元,是晚清25年的投资总和。<br></div><div>1913年湖北私立法政专门学校开办,校址位于武昌贡院街。这是《湖北私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br></div> <b>第三单元:艰难转型。</b>民国初年湖北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人数增加,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开始了自发斗争。湖北近代教育经历新旧嬗变,虽然面临经费短缺等不利条件,仍获得了较大发展,校园成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阵地。<div>湖北靖国军分途进攻,于1917年12月下旬发动宜昌、南阳战役,先后占领30余个县城。1918年1月北京政府下达"武力勘定荆襄令",王占元会同吴佩乎率领的北洋军第三师等部队围剿靖国军。由于湖北靖国军内部分裂,在北洋军的进攻下,荆门、襄阳相继失守,各军先后失利。图为《民国日报》1918年1月9日报道《荆襄义军占领宜昌确闻》。吴醒汉(1883-1938),字厚斋。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辛亥革命元勋。护法战争期间和蔡济民等返回湖北,运动荆襄各部队独立,曾任靖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等职。荆襄自主失败后,湖北靖国军余部转战鄂西。鄂西靖国军总司令蔡济民(左)为川军方化南所杀。柏文蔚接任鄂西靖国军总司令。湖北靖国军至1921年2月完全解。<br>民国初年汉口现代化程度日益加深,在汉口的牵动下,武昌、沙市等城市迈进现代城市行列。图为遍插五色旗的汉口歆生路(今江汉路)。1912年黎元洪下令在蛇山中段凿建山洞,联通前阅马场旧谘议局和山后旧抚署,极大改善了武昌城的交通。该山洞被市民称为"新鼓楼洞"。1917年京汉铁路汉口大智门火车站改建,12月28日正式迁入办公。1917年湖北邮务管理局新楼在汉口怡和街(今上海路)建成,是全国最早的一座自建邮局。<br></div><div>1918年5月委任梁钟汉为滇川黔鄂豫靖国联军第三混成团团长的委任状。<br></div><div>武汉民族工业中以纺织业发展较快。左图为汉口第一纺织公司股票,该公司由湖北商人李紫云于1916年创办。右图为裕华纺织公司股票,该公司由湖北商人徐荣廷于1919年创办,1922年投产后,日产纱80担,布1000匹,全厂职工4000余人。1918年无锡荣氏兄弟创办福新第五面粉厂,厂址位于汉口宗关,职工200余人,日产面粉6000袋。图为汉口福新第五面粉厂。1921年无锡商人荣宗敬、荣德生集资开设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厂,占地50亩。图为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厂打包车间。民初15年汉口贸易增长迅速,平均增长率为10%,贸易总值和海关税收长期居全国第2、3位。图为民国时期航运繁忙的汉口江面。<br></div><div>民国初年湖北教育事业繁荣,成为全国"教育示范省"。普通教育成倍增长,全省小学在1913年已有9557所,是1910年的3.8倍,在校学生25万人,是1910年的近2.8倍。高等教育成绩显著,据不完全统计,民初15年湖北高等院校先后有26所之多。<br></div><div>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是全国第一所由中国人出资兴办的私立大学。1912年5月由湖北黄陂士绅陈宣恺、陈朴生捐资倡办,湖北政府拨旧粮道署为校舍。图为武昌中华大学及其校训。<br></div><div>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13年7月在方言学堂的基础上筹建,11月正式开学,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所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图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br></div> 1913年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两湖总师范学堂旧址开办,后校址迁至武昌大朝街口。该校是武汉唯—所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师范学校。这是《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全校同学录》(复制件)。<div>湖北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左)于1914年11月在教育部备案,1924年改名为湖北省立文科大学。1916年9月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中左)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商业高等学校,1924年改名为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汉口圣若瑟女子学校于1912年创办,1925年迁入汉口自治街新址(中右)。1913年湖北商业中学堂改为湖北省甲种商业学校(右),1925年更名为湖北省商科高级中学。</div><div>基督教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创办的文华书院于1903年成立大学部,1909年改名为文华大学校,又称文华大学。1924年文华大学和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合并为华中大学。图为文华大学校思殷堂。<br><b>文华大学校明信片。</b></div> <b>第四单元:曙光初现。</b>民国初年一场反封建、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文化思想运动和启蒙运动席卷湖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武汉地区青年学生率先响应,掀起湖北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经历五四运动洗礼,湖北先进分子开始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由此迎来了新曙光。<div>湖北早期新文化运动以武昌中华大学为中心,以中华大学学报《光华学报》为阵地。在图为挥代英(1895-1931),祖籍江苏武进,生于湖北武昌,湖北新文化运动先锋,1915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期间任《光华学报》主编,1918年任中华大学中学部主任(校长),领导武汉五四运动。<br>1917年10月恽代英、梁绍文、冼震、黄负生发起成立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是湖北第一个进步学生团体,其成员后成为五四运动的骨干。图为互助社成员合影,前排左起:汤济川、杨理恒、恽代英、林育南、萧鸿举(仁鹄)、刘仁静。<br></div><div>1915年9月以陈独秀创 《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为标志,兴起一场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向封建传统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是《新青年》杂志。<br></div><div><b>互助社成员冼震(1891-1978,字百言)手稿。</b><br></div><div>《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学会杂志》于1918年5月创刊,由该校数理学会主办,以"研究数理之学科,推广数理之知识"为宗旨,是湖北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产物。<br></div><div>《新潮》杂志创刊于1919年,由北京大学进步学生团体"新潮社"主办。五四运动前以反对封建伦理和封建文学为主要内容。<br></div><div>1919年5月17日在恽代英的指导下,武汉地区26所学校代表在中华大学开会,成立武汉学生联合会。当日与会代表赴湖北督军公署和省长公署请愿。这是请愿时印制"武汉学生请愿团"符号的印版。<br></div> <b>恽代英致杨立生信(复制件)。</b><div>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完全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要求中国代表拒签和约,五四运动爆发。图为恽代英草拟的五四爱国传单。武汉地区的学生在恽代英、林育南、陈潭秋等领导下率先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1919年5月18日武汉3000多名学生在阅马场集合,举行第一次爱国大游行,得到湖北各界的支持和回应。因为表现武汉学生爱国大游行的绘画。1919年6月1日为声援和响应北京、上海学生总罢课,武汉学生联合会组织武汉地区学生举行罢课,遭湖北督军王占元镇压,致30余人受伤,数十人被捕。6月3日爱国学生不顾禁令,继续上街进行爱国宣传,再次遭到军警镇压,多人重伤被捕。图为被军警殴伤的中华大学学生。湖北当局镇压学生的暴行,激起湖北各界对学生的同情。1919年6月10日汉口数十家商店开始罢市。11日汉口主要繁华区的商店罢市。12日武昌、汉口商民罢市。图为《新申报》报道《鄂省罢市第三日记》。</div><div>1919年6月16日全国学生联合会在上海成立,武汉学生联合会选派代表参加。其中中华大学林育南代表武汉学生联合会提交意见书。图为林育南(左四)等合影。1919年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团迫于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全部实现。图为《民国日报》刊载的《我国代表拒绝签字》等专电。<br></div><div><b>恽代英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阶级争斗》(复制件)。<br></b></div><div><b>《新青年》刊载的《武昌五局工人状况》。</b><br></div><div>五四运动后湖北地区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从调查研究入手,在工人中开展工作。这些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同湖北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取得初步效果。这是《少年世界》刊载的《武汉工厂纪略》。<br></div><div>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武昌首义、诸省响应、共和肇建,辛亥革命拉开了近代民族复兴的序幕。但辛亥革命之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并没有改变,湖北人民和湖北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经历五四运动洗礼,一批湖北先进分子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为开辟中国革命历史新纪元作出重要贡献。<br></div> <b>湖北近代大事记。</b><div><b>1840s。</b>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年初钟人杰起义。天主教传教士潜入湖北活动。1848年夏湖北大水。1849年夏湖北大水。<br><b>1850s。</b>1852年12月中旬太平军进入湖北。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3-4月广济等地爆发农民起义;10月太平军回攻湖北。1854年2月起太平军活动遍及湖北大部分府县;3月胡林翼任湖北按察使;6月太平军第二次占领武昌;11-12月太平军和清军在半壁山、田家镇交战。1855年4月太平军第三次占领武昌;胡林翼任湖北巡抚;太平军展开武昌保卫战。1856年7月全省大早;9月襄阳白莲教起义;12月太平军撤离武昌。1858年6月清政府和英国签订《天津条约》,规定汉口为通商口岸之一。<br><b>1860s。</b>1861年3月英国在汉口划定租界,随后设立领事馆;5月美国驻汉口领事到任;11月湖广总督官文奏请设立江汉关。1862年英商怡和洋行设立汉口分行。1863年俄商在崇阳大沙坪、蒲圻(今赤壁市)羊楼洞开设顺丰等茶庄。1865年俄商将顺丰等茶庄迁至汉口;英国麦加利银行(一译渣打银行)在汉口设立分行。1866年英国汇丰银行在汉口设立分行。1868年 主教在汉口开办第一所天主堂医院。<br><b>1870s。</b>1870年湖北水灾;崇文书局成立。1871年文氏纪念学堂(文华书院)成立;汉口普爱医院开办。1873年轮船招商局汉口分局成立。1877年 根据中英《烟台条约》,宜昌成为通商口岸;宜昌海关设立;英国在宜昌设领事馆。1878年宜昌普济医院开办。<br><b>1880s。</b>1884年5月汉口设立电报局。1889年12月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br><b>1890s。</b>1890年 湖北枪炮厂、湖北炼铁厂开始兴建;大冶铁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动工;两湖书院动工兴建。1891年4月大冶铁矿开始采矿,,马鞍山煤矿开始出煤;6月"武穴教案"爆发;9月"宜昌教案"爆发。1892年11月湖北织布官局正式投产。1893年11月武昌开办自强学堂。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6月湖北炼铁厂开始出铁;夏,湖北枪炮厂竣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沙市成为通商口岸;10月德国在汉口划定租界;是年湖北缫丝官局投产。1896年1月沙市设立海关;6月法、俄在汉口划定租界;是年湖北护军和工程营建立;武备学堂成立。1897年湖北纺纱官局正式投产;汉口燮昌火柴厂创办。1898年湖北制麻官局建成投产;武昌设立农务学堂;4月维新变法运动形成高潮;张之洞撰写《劝学篇》。10月汉口大火;11-12月鄂西发生多起教案。1889年1月京汉铁路动工兴建;是年湖北开始成批派遣留日学生。<br><b>1900S。</b>1900年6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和英国驻上海总领事达成"东南互保"协议;8月唐才常等到汉口组织自立军起事。1902年两湖劝业场建立;武普通中学、武高等学堂设立,湖北省师范学堂开办;护军营和省城防营整编成湖北常备军两翼;法国扩展汉口租界。1903年5月爱国青年组织花园山聚会;夏,湖北开始派遣学生留学欧洲。1904年湖北常备军两翼改为两镇;科学补习所成立;武昌开办五路高等小学堂。1905年7月汉口华商决议不办不购美货;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是年汉口后湖长堤筑成;湖北民间掀起创立近代企业热潮。1906年2月日知会成立;4月京汉铁路通车;5月湖北新军改编为陆军第八镇、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5-7月沔阳等多地发生饥民抢米事件;6月同盟会和日知会建立联系;8月汉口既济水电公司创办;12月萍浏澧起义爆发。1907年1月日知会响应萍浏澧起义事泄;2月日本在汉口扩大租界;8月张之洞奉旨进京;扬子机器制造公司、湖北水泥厂创办。1908年11月光绪帝、西太后相继死去;是年汉阳铁厂、大治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成立汉治萍煤铁公司。1909年1月清帝溥仪继位;3月清廷下旨表示决定"立宪";4月共进会湖北总部成立;7月大水;9月张之洞病故;10月湖北谘议局举行第一次常年会议;湖北各界组成铁路协会;要求粤汉、川汉铁路商办。<br><b>1910s。</b>1910年立完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夏沙洋大堤决口;沔阳饥民暴动。1911年1月英租界巡捕殴毙车夫吴一狗;引发武汉各界数万人集会抗议;1月底文学社成立;5月皇族内阁成立;9月端方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文学社和共进会成立统一起义领导机构;10月9日宝善里失事;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武昌起义后湖北各属反正,全国诸省响应;10月18日至11月27日阳夏战争;11月初《鄂州约法》颁布;12月18日南北和谈;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诞生;1月11日黎元洪以大元帅名义下令北伐。2月12日清帝退位;2月27日一部分反对军务部部长孙武的士兵发动群英会事件;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同月至武汉三镇巡防;5月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开办;8月张振武被杀害。1913年3月10日湖北省第一届议会举行成立大会;6月24日黎元洪下令搜查汉口《民国日报》馆,杀害革命党人300余人;11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开学;12月20日段祺瑞兼任湖北都督。1914年2月1日段芝贵署理湖北都督;3月7日白朗义军攻占鄂西老河口。1915年5月13日汉口中国商店罢市抗议日本侨民庆祝"二十一条"签订。1916年1月8日王占元正式以襄武将军督理湖北军务;2月18日武昌南湖马队发动反袁起义被镇压;6月7日黎元洪正式就任大总统职。1917年10月3日护法战争拉开战幕;10月8日恽代英等成立互助社;12月23日湖北各路护法军正式组成靖国军。1918年4月25日国务总理段祺瑞乘坐的"楚材"军舰在汉口撞沉"江宽"客轮,酿成慘案。1919年1月鄂西靖国军总司令蔡济民遇难;5月18日武昌学生举行爱国大游行;6月1-3日王占元制造"六一""六三"惨案;6月10日商人要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8月18日湖北各界联合会在汉口成立。<br></div><div>12:51分此馆展览参观结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