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远隔重洋的美国,世界级“非遗”中国皮影留下一段百年流传的故事——自20世纪初至今,始终有美国人于当地坚持演出、传承中国皮影戏。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也是一段值得铭记的故事。为此,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李明洁花了近半年时间远赴美国,采访到大量的一手资料,形成今天人们看到的这篇文章。</p><p class="ql-block">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异乡人对中国皮影戏保持了如此强烈又长久的兴趣?其实,那正是中国皮影传递出的古老乐观的正能量,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跨越时地、经久不衰的魅力。</p><p class="ql-block">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戏剧艺术,演员借助灯光和幕布,配合唱腔,通过操纵用驴皮等材料制作的偶像,来表演情节各异的故事。这一特别的剧种在中国历史久远,一般认为出现于汉,成熟于宋,兴盛于清。元代传到南亚和阿拉伯半岛,于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各国。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影视艺术的兴起,加上一些历史原因,皮影戏日渐式微。2011年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远隔重洋的美国,几乎整个20世纪,都有人在坚持演出中国皮影戏并在本世纪与时俱进,不能不说是一部传奇;而这部传奇,由一位男士引发,并与三位女士的生命历程紧紧地连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1924年劳费尔手持一只中国的犀牛角杯。(美国菲尔德博物馆官网)</p><p class="ql-block">美国的东方学家劳费尔博士从北京一个行将倒闭的皮影戏班买下全部家当,不期成为中国皮影在美国生根发芽的种子</p><p class="ql-block">中国皮影最早是由精通汉语的德裔美国犹太人、东方学家贝特霍尔德·劳费尔(Berthold Laufer)博士带到美国的。1902年,得到著名人类学家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的推荐,会多种东方语言的劳费尔受雇于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获得银行家和慈善家雅各布·希夫(Jacob Schiff)的资助,用当时堪称巨款的600美金,从北京一个行将倒闭的皮影戏班手里买下了他们的全部家当,加上其他收集,共有超过500件华北木偶,包括皮影偶、棒偶和手偶;他还买下了戏台、道具、全套乐器和全部剧本;并用胶片和蜡筒留声机记录了一些演出实况音像。“救之于旦夕之危”,从小热爱戏剧的他回到美国写下的这句话,不想成为影响了一个世纪的预言。</p><p class="ql-block">1908年至1934年,劳费尔博士就任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人类学部主任,他以这个身份从1908年到1923年走遍了四川、河北、北京和上海等大半个中国,收集了各个朝代共计1.9万件文物。1923年他综合自己的亚洲收藏,策划了包含近30个专题展的系列展“东方戏剧”,其中的重头戏就是中国皮影。</p> <p class="ql-block">▲班顿的《白蛇传》皮影在载玻片上(中国戏剧工作坊授权使用)</p><p class="ql-block">皮影戏班在四合院里演的一出《竹林记》,让美国女青年班顿在笔记里记下穿梭于台前幕后那个惊呆了的自己,由此改变一生,成为与皮影苦乐相随并广为人所知的“影子女士”</p><p class="ql-block">这个轰动一时的展览,后来被一位叫宝琳·班顿(Pauline Benton,1898-1974)的女士在被采访时反复提及。也正是她,让这些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中国魅影,开始了在美国流传并演出的百年传奇。</p><p class="ql-block">班顿青少年时期跟随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在欧洲和亚洲生活,1923年这名25岁的美国青年到北京探望姨妈艾玛·孔纳兹(Emma Konantz)女士。姨妈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数学教授,是位热爱收集古玩的中国通。为满足班顿的好奇心,她千辛万苦地找到了当时已为数不多的一个皮影戏班,来自己的四合院里演了一出《竹林记》(又名《火烧余红》),“刘金定招来天兵天将助阵,驾着筋斗云,挥舞着宝葫芦、风火轮”,班顿后来在笔记里记下穿梭于台前幕后那个惊呆了的自己,原来在芝加哥博物馆瞻仰过的劳费尔博士的收藏是真的有过生命的,艺人们“确切无误地操纵着所有角色”,千军万马,风雨雷电,召之即来。班顿恐怕没有料到自己的一生会由此改变,成为与之苦乐相随并广为人所知的“影子女士”。</p> <p class="ql-block">▲班顿和她的伙伴们在表演《白蛇传》。(海德-门子斯著,《影子女士》,麦吉尔-女王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p><p class="ql-block">在姨妈的帮助下,班顿结识了会说英文的滦州皮影世家传人李氏。皮影戏班是男人的领地,何况那时候仍有男女授受不亲的遗训,李氏并不能耳听面命地指导这个闯进皮影行的异国女性,班顿只能通过旁观和听训来学习。在掌握了基本技巧之后,她又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往返中美观摩演出,收集皮影。在发现这门民间艺术在当时已有没落之势时,她发愿要把它留存下来。1932年,班顿在纽约成立了红门剧社(Red Gate Shadow Players)。1936年她最后一次离开中国,为在美国演出能有最佳效果,她定制了成百件皮影、成套的道具和乐器;这些皮影用料考究,高15到18英尺(比如,许仙和白蛇的形象更是高达19英尺,即48厘米),比滦州皮影的传统尺寸大出许多。</p><p class="ql-block">班顿手里有当年姨妈请人翻译的中国传统皮影剧本,还有劳费尔博士辑录编译的部分文献,她以这些为脚本,依据美国观众的喜好再进行改编。演出时,用英文念台词,用自创手法、自创乐曲演奏月琴、扬琴、二胡、鼓和锣等中国乐器,当时有评论说这些音乐“比正统中国戏曲的伴奏听上去柔和得多”。班顿的剧目多是民间传说和神怪故事,颇有异域风情和浪漫精神,如《白蛇传》《嫦娥奔月》和《蟠桃会》等,也有《竹林记》这样的英雄传奇。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社会情绪极为紧张低迷,红门的演出传递着古老乐观的正能量,给人希望和力量。无怪乎全美巡演,从加州到弗罗里达海岸,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了热烈欢迎。红门剧社一度受邀在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的白宫演出,并曾为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多次义演筹款。这位没有伴侣和子女、全身心奉献给皮影戏的非凡女性,一直坚持演出到1974年因脑癌过世前的两年。依据她的遗嘱,红门剧社的珍贵皮影,一半捐赠给博物馆,一半常用的皮影和戏台、笔记以及皮影书籍一起封存在一只木箱里,“务必留给能真正用到它们的同好”。</p> <p class="ql-block">▲班顿在表演中(《影子女士》,海德-门子斯著,麦吉尔-女王大学出版社)</p><p class="ql-block">于美国举办的中国皮影特展上,观众们反复问韩佛瑞,“这么漂亮的影偶真的会动吗?”这激发了她唤醒它们的热情。此后,她花了二三十年将一批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剧目改编成了皮影戏</p><p class="ql-block">有缘人终于奇迹般地出现了,她叫乔·韩佛瑞(Jo Humphrey),德裔美国人。</p><p class="ql-block">韩佛瑞在多元文化气氛浓厚的海港城市波士顿长大,她的家人早年到中国经商,使她从小就对东方的文物和艺术很感兴趣。1940年代,韩佛瑞在马萨诸塞州念高中时,红门剧社曾到她的学校演出,皮影鲜艳的色彩给她留下了极深印象。后来她在南加州大学戏剧系学习表演,对世界各地的民俗艺术有很深的认识,尤其是完美结合了戏剧与东方文化的中国皮影。1972年,当时还是戏剧导演的韩佛瑞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特别开放日,看到了劳费尔博士的亚洲皮影收藏,她对影偶人物形象的熟稔使其获聘辨识并整理这批文物,之后还帮助策划了中国皮影特展。观众们反复问她,“这么漂亮的影偶真的会动吗?”这激发了她唤醒它们的热情。1974年到1975年,她以戏剧科班出身的功底,组织了一个长达半年的“中国皮影工作坊”,与朋友一起对皮影进行了创造性的利用,并于1976年(龙年)成立了“悦龙皮影剧团”(Yueh Lung Shadow Theatre)。1980年,不会汉语的韩佛瑞只身到中国探寻皮影戏,前后共五次,她甚至在洛阳找到一家民间祖传戏班,跟着祖孙三代学到不少皮影秘笈;等她最后一次到河北唐山来演出,已经是78岁的老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