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于成龙》硬伤太多

品江和

<p class="ql-block">  闲来无事,观看了电视剧《于成龙》。</p><p class="ql-block"> 这部剧号称古为今用,用心良苦;旨在寓教于乐,感人至深。剧中穿插了许多现代经典台词与社会时尚对白,从侧面反映出出品人以今日之思想、要求和视角,引导策划、编剧、导演、演员们共同塑造了一个被康熙称为“廉吏天下第一”的历史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 然而,于成龙在剧中被塑造得“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高到近乎“高大全”,“忠义智勇仁信严”集于一身,成为包罗一切正能量的英雄范儿,虽鼓舞人心,却也令人疑惑。</p> <p class="ql-block">  从我们观众角度看,不管电视剧《于成龙》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就”,其硬伤实实在在太多,令人不忍直视。剧中于成龙杀人如儿戏,无论是当堂判决立时处斩,还是隔日行刑,从七品县令到两江总督,一路鲜血淋漓,惊心动魄。他从杀土匪、恶霸,到剿山寨、乱民,再到灭下属、妻弟,甚至斩皇亲国戚,仿佛一路都不顾一切,我行我素,可歌可泣。这似乎证明了那句话:“用鲜血染红顶子。”</p> <p class="ql-block">  其实,稍有中国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即使在封建社会,也有较为严格与严谨的法律规定和司法程序。</p><p class="ql-block"> 清廷入主中原后,沿用明朝的《大明律》,死刑审核权收归中央,死刑犯必须奏呈中枢,由皇帝勾红才能处决,称为秋决,意在给犯人一个缓冲的申诉时间。清朝的刑部也不是唯一掌握罪犯生死的机构,需要与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审理,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有罪,一个罪犯是否该杀。</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中于成龙唯我独尊,从土匪杀到一品将军,毫无节制,毫无顾忌,毫无法制观念,既不符合史实,也损害了清官形象。</p> <p class="ql-block">  《于成龙》剧组编织、打造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团队,这个团队不为名,不为利,不惜性命,“清正、勤政、廉政”,无敌于天下。其中有五品罢官、儿时玩伴、妻弟休妇、招降乱民等角色,仿佛是戏剧舞台上的“包龙图”演义团队。</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小成员晓晓,从襁褓中就被母亲带到了广西罗城于成龙身边,被百姓感恩戴德称为“于青菜”,一直跟随于成龙左右。然而,于成龙从罗城到两江,历时23年,晓晓却始终是个十几岁的小丫头,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p> <p class="ql-block">  《清史稿·于成龙传》记载:于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去世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只见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百姓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皇上评价于成龙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谣诋毁。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于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一句,应是真实的。</p> <p class="ql-block">  了解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火耗归公是雍正皇帝的吏治改革大事件,与于成龙做官的时代相差半个世纪。剧中杀江宁将军赫里,也因“火耗”一事斗来斗去。一个要不折不扣完成皇上任务,一个则破坏政策,水火不容。将雍正之事拿到康熙时演绎,显然是张冠李戴,最终得不偿失。</p> <p class="ql-block">  至于人物、画面、情节,穿帮之处太多,难以赘述。比如头发,前一个画面还是青丝如黛,末经春夏秋冬,后一组就花白似雪,让人想起伍子胥过昭关。</p><p class="ql-block"> 拍真实历史人物剧,还是真实一点好,特别是大事不可虚构,又不是“戏说”、“乱弹”。哪怕多费一些力气,也应力求真实。否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