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光影探寻渌汁江源流水潺潺知行合一(随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几天,忙于重庆北碚之行的观感,尤其是卢作孚先生幻想,欲将付诸文字困顿之际,张本聪先生从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他们玉溪易门绿汁江探源的文字和摄影作品。故,抽空写写观后感……</p><p class="ql-block">两个人,2025年1月1日至3日,张永良和张本聪从玉溪易门小绿汁溯流而上,安排走访、拍摄,对红河水系、绿汁江之源头:干沙沟、洋溪冲、长坡箐、大跃水库、滇中引水工程的深源,并对当地的风士人情,百姓生活……一边拍摄,一边做实地考察……</p><p class="ql-block">他们将相关文字和照片发送给我,观后,个人观看这组有关作品,绿计江沿岸独有的浑茫、苍凉、厚重之感扑面而来,好像吹拂绿汁江的风,也吹到了我的身上,通过观看该组作品,其所表现的关于绿汁江的内容,可谓是复杂、丰富而交织在一起,既能体味到一些该地的沧桑变迁,又多少能把握到这里自然与人类之间互相的拉扯、塑造,以及当下,绿汁江具体的不一般的面目,这就像是其流淌的剖面,从古至今的地层流转,隐隐显现。他俩,用慈悲、敬畏之心去拍摄、去寻访、去创作。在这组作品中,某种程度也体现了他俩对于大自然,对山水的敬畏和热爱。《易经》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天地、万物、人类,构成了这个世界。也构成了他俩的这组作品的内核。</p><p class="ql-block">相比之前的作品,只是张本聪先生的,这回加了张永良,无论怎样,我个人感觉这次他俩的摄影作品,有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只是外在的器材、题材等的转变,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观看后发现,他们的感知、意识思维都在转变。表现在,他们选择了边走访边拍摄,如此,显得比较客观冷静,这次,他俩的拍摄,选择用绿汁厚重的土地及绿汁江水所承载的历史及相关信息为拍摄对象,用镜头严肃认真的关注这片土地和源流。在那个时间、地点,抓拍记录日常、常态的绿汁系列,而非“幻象”。他俩,一方面,选择大场景,比如,水库、湿地……可以更好地表现出绿汁江两岸,深远流长那广袤苍茫,另一方面,忘记,人在自然面前,又是如此渺小,故,抓拍人像,通过人物形象,来表达这片浑厚包容的绿汁江水及两岸的土地,包涵着过去、现在、未来,孕育着生命万物,孕育着希望,用大场景,小人物并举表现,让拍摄视野越宽广,隐喻蕴藏的希望就越大?“格物致知”,让整组作品有一种苍凉厚重之感——当时之行走、之拍摄,更具体,更形象……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最终,是为了表现出绿汁江溯源的整体的灵魂、气质和属性……这种感应启示我,要敬畏自然,敬畏信仰,敬畏生命,敬畏一切生灵,所有生灵都应得到善待,如绿汁江水……</p><p class="ql-block">艺术的使命,其实是一种爱的使命。因此,最人道的,其实也是最接近神性的,无论是摄影,还是写作,除了热爱,还是要爱,那么我们有没有勇气去爱呢?他们俩这次绿汁江探源,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他们的举动,启发我,好的作品,一定是具有博爱的精神,具有普世价值。因为,我从他俩分享给我的摄影作品中,我分享并体会到一种被爱的温暖,这种被爱,可以是关注你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或者是触动你的情绪、思想,那这样的作品,才会让观者产生深度的共鸣和链接……</p><p class="ql-block">他俩用脚步、光影探寻渌汁江源,以执著、善良、热爱、忠诚丈量着一条江——绿汁江及沿岸的每一块土地、每一个人,还有万物,逐水而居,让我与他俩、同绿汁江水共鸣、链接……</p><p class="ql-block">绿汁江,属红河水系,于两山夹峙间曲折漫延,荡漾开一片温情的热河谷。绿汁其名,引人遐思,怎样的“绿”才能黏稠如“汁”?大可发挥各自的想象。据清道光《续修易门县志》载,绿汁江“西界南安,沿江两山壁立,悬岩峻谷奇险如画,夏秋水泛舟楫难通,冬春潦净清流,林木阴翳,江流掩映,有如柳汁初染,故名。”</p><p class="ql-block">绿汁江水,或清或浊,年年月月,天天时时,无怨无悔,奔流不息,每一滴水,如一字一句,就像他俩翻山越岭,同时流下的汗水一样晶莹、真切……</p><p class="ql-block">绿汁江水无言,绿汁江水之光日月可鉴?!足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01/17日草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