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记忆的长河中,中学时的寒暑假,是一段被木柴熏染得暖烘烘的时光。那是在景德镇市三龙乡盘溪口村的602所农场,如今回想起来,那里的每一寸空气,似乎都弥漫着木柴燃烧时特有的香气。</p> <p class="ql-block"> 农场的生活简单而质朴,烧饭炒菜全靠木柴。那时候,家中的炉灶像是一个永远吃不饱的“巨兽”,不断地吞噬着木柴。所以,砍柴便成了我和弟弟假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晴朗的清晨,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的雾气,我和弟弟就拿着砍菜刀,背着水壶、绳索,穿梭在山林间。山林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沉睡的树木就是等待我们发掘的宝藏。我们仔细寻找那些耐烧、干枯的树枝,它们质地干燥,燃烧起来火力十足。遇到粗壮一些的枝干,弟弟便会帮我稳住,我则抡起斧头柴刀,一下又一下地劈砍。每一下用力,都伴随着清脆的声响,在山林间回荡。柴刀落下时,木屑飞溅,有的甚至会蹦到脸上,痒痒的,有时会有小疼痛,却也带着一种别样的满足感。</p> <p class="ql-block"> 砍好柴后,便是将它们运往山下,而后捆绑起来。弟弟手脚麻利,不一会儿就把柴枝整理得整整齐齐,我则用绳索一圈又一圈地缠绕,系紧,确保柴捆在背回家的路上不会散开。背起柴捆往家走,山路崎岖,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脚下的山路里。可即便如此,我们心中也满是欢喜,因为知道这些柴将会为家里带来温暖和烟火。</p> <p class="ql-block"> 602所农场有20户人家在那里支援建设,他们的孩子都留在602所读书,开学时,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各自带着一捆捆劈好的柴到602所宿舍。放学后,每家每户的宿舍前,炉灶中的木柴熊熊燃烧,那跳跃的火苗,像是我们青春的热情。我与弟弟围坐在餐桌前,吃着用自己砍的木柴煮熟的饭菜,虽然饭菜简单,却充满了家的味道和生活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那段父母在农场支援建设的日子,物质条件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艰苦的。但如今想来,那些与木柴相伴的日子,是如此珍贵。木柴燃起的火焰,不仅温暖了我们的身体,更点燃了我们心中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它让我明白,快乐并非来自于物质的丰富,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最纯粹的热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