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闲来读读唐诗,欣赏欣赏宋词,让单调的生活也浸润些诗情画意,让琐碎的日常也沾点诗和远方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在网络上看到了细数大唐诗人的视频,好喜欢这个文案,花了点笨功夫,把它录了下来。通过“美篇”这个平台,来个旧瓶装新酒把它收集至此。方便以后阅读学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唐诗到底有多辉煌?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起去细数那些灿若星辰的大唐诗人。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唐朝建立,由此才有了璀璨的唐诗。</p> <p class="ql-block">但在唐诗的星空中,真正闪耀的第一颗星,却是在唐朝建立58年后,一个意外溺水的天才少年,成为划过唐诗星空最华丽也最让人惋惜的一颗流星,他就是王勃。王勃6岁便能作文,16岁成为朝廷命官,26岁写出了名传千古的《滕王阁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和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年纪最小,却是初唐四杰之首。他是关山难越的失路之人,更是不坠青云之志的一介书生。直到今天,滕王高阁仍然因他而闻名天下,秋水长天仍然映照着当年的孤鹜落霞。</p> <p class="ql-block"> 与王勃同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个神童骆宾王,他7岁便写出了传颂至今的《咏鹅》。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天生侠骨,嫉恶如仇,直言敢谏,屡遭打击,武则天意欲称帝,他写出了连武则天都不禁赞叹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最终徐敬业兵败被杀,他从此下落不明,成了千古之谜。</p> <p class="ql-block"> 初唐四杰卢照邻“长安大道路歧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仿佛在眼前展开了长安街道上那繁华热闹的盛景。他因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你而投水自尽。</p> <p class="ql-block"> 当初唐四杰的光芒散去,文章四友登场,代表人物杜审言,唐五律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孙子便是杜甫。文章四友里还有一个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这是盛世大唐的元宵节,那日的夜晚花灯艳丽,烟花绚烂,看灯的人磨踵擦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那节日欢乐祥的气氛令人陶醉。三百多年后,他有个后人叫苏轼。</p> <p class="ql-block"> 公元695年,浙江出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郎,他的名字叫贺知章:“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p> <p class="ql-block"> 贺知章生性旷达为人随和,八十多岁的时候在长安遇见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一下子被对方的才华折服,称赞他是谪仙人,还慷慨的解下身上的金龟带去换酒,要跟对方一醉方休。很多年之后李白回想起这个情形仍然不禁感叹:金龟换酒出,却忆泪沾巾。</p> <p class="ql-block"> 与贺知章出生的同一年,另一位诗坛明星在四川出生,他的诗一扫六代之纤弱直抵建安风骨。他就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首《登幽州台歌》只有二十二个字,却足以让陈子昂永存于唐诗的星空,也让后人永远记住了他耀眼的孤独。</p> <p class="ql-block"> 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还位于李氏。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与贺知章并称为吴中四士的人如流星般悄悄划过唐诗的星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仅存二首,几乎没有人留意他的存在。直到很多年后,才有人猛然惊呼:《春江花月夜》写的太好了。仅此一篇便可冠绝古今,艳压全唐,他就是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我们至今都不知道张若虚确切的生平,他在唐朝诗坛的众多明星中,显然不是最闪亮的那一颗,可他的作品却经受住了岁月的打磨,变成了夺目的星辰。</p> <p class="ql-block"> 公元713年,李隆基改号开元,巍巍盛唐由此拉开序幕。五年后,张九龄被召入京。他不仅是一代名相,更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到今天,每逢明月当空,我们仍然会吟诵起张九龄的诗。从唐朝到如今,不变的是一轮明月,变了的是望月的人。</p> <p class="ql-block"> 当张九龄被召入京时,30岁的孟浩然仍然在襄阳城,渴望得到贵人引荐,以求取一份功名。而当他好不容易见到唐玄宗时,却因事出突然,他完全懵了竞不合时宜的吟出了那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引得龙颜大怒。仕途之梦化为泡影,孟浩然从此漫游吴越,纵情山水。成了李白眼中风流天下文的孟夫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许做官本就不适合他,他的宿命便是在这山水之间纵横诗意,在明月清风间托付余生。</p> <p class="ql-block"> 就在孟浩然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另一个人却和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人十九岁中举,二十一岁中状元。是唐朝诗人中最年轻的状元,也是开元年间声名最盛的诗人,他就是王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大唐鼎盛的气象被定格在他的诗中。王维出身好,颜值也高,待兄弟如同手足,对妻子一往情深。在诗书画乐上都可称大家,放眼当时唯他一人。</p> <p class="ql-block"> 公元724年,当王维早已历经官场的起伏,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正仗剑出蜀,准备一展满腔的抱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这只大鹏便是李白,从二十四岁出蜀到六十二岁驾鹤,他仗剑高歌踏遍山河,活出了独一无二的自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尽管他这只等风来的大鹏,穷尽一生都没有等来属于他的那一阵风,但盖世的才华成就了他,世人的传颂为他蓄力,千年的岁月为他加冕,他早已飞过一个王朝的晦暗,成为亘古唯一的诗仙。</p> <p class="ql-block"> 可你能想象吗?像李白这样的旷世奇才居然也倾慕过别人,据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正诗兴大发,却待看到一个人的提诗后,无奈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的这首诗,便是被人评价为唐人七律第一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多人都以为李白看到这首诗时,崔颢一定是白发苍苍的前辈,可实际上呢?让李白自叹不如的崔颢,比李白还要小3岁。</p> <p class="ql-block"> 早在李白仗剑出蜀之前,崔颢便已考中进士,那一年他才19岁。</p> <p class="ql-block"> 而就在崔浩考中进士的同一年,另一个同样19岁的年轻人,正满怀壮志,朝着自己的梦想进发。十几年间,他壮怀激烈,几次北游蓟门和幽燕,希望在金戈铁马中建功立业。他就是高适,“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一生以大将军自诩,可直到46岁才应有道科及第授官,50多岁以勤王平叛之功,被封为淮南节度使,后又加封为渤海县侯,成为唐朝诗人中以军功封侯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岑参。王昌龄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从军行七首》,每首都是经典之作。“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真是慷慨豪迈,气势雄宏,仿佛吹响了阵前的杀敌号角。</p><p class="ql-block">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短短20个字。字不奇,语更平却是意境深远,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追求理想,不断奋斗。</p> <p class="ql-block"> 据说高适在长安时,常常约三五个好友旗亭斗诗,看梨园的姑娘唱谁的诗最多。于是,在长安渐浓的夜色中,人们时常会听到歌女的弹唱,有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华灯盏盏,时光缓缓,伴着如歌如诗的岁月随着人世间的荣枯聚散,大唐从开元来到了天宝年间。</p> <p class="ql-block"> 公元744年,苦闷的李白上书请还,年迈的贺知章告老归乡,有个叫岑参的人却金榜题名,风头正盛。</p> <p class="ql-block"> 几家落寞几家欢喜,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比如和岑参同时参加科考的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少有壮志,自信有状元之才,却不成想接连十几年都是落榜。他半世漂泊一生惆怅,自诩为“五言长城”留给后人的却是风雪夜归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一路向东,来到了位于商丘的梁园,和隐居在那里的高适相聚。与他们一同畅饮的还有一个年轻人比李白小11岁,他视李白为一生的偶像和知己他就是杜甫。</p> <p class="ql-block"> 杜甫原本出身名门却一生颠沛流离,他被后人尊为诗中圣者。而他所处的时代却无法给他一个安稳的余生,他亲眼见过大唐盛世的绮丽繁华,又亲眼看见静好岁月被兵马践踏,他只能举起最无力的手写下最有力的字,用轻如鸿毛的命写下重若泰山的诗。从年少时《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年迈时《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早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到晚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些耗尽他一生的文字,字字不朽光耀千秋。</p> <p class="ql-block">公元754年,西北边疆战事频繁,岑参奉命第二次出塞:“北风卷起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0年前,岑参在长安金榜题名十年后,他怀着和当年高适一样的热血,立志要在塞外成就一番功业。但作为大唐唯一的西域诗人,他终究是没能赶上一个好的时代。他生在盛世却未能参与盛世最后的辉煌,反而见证了盛极而衰的悲凉。当大唐的荣耀不在,他希望通过立功边塞封侯拜相的理想,最终随着一个时代的陨落成了幻梦一场。</p> <p class="ql-block"> 公元755年大唐王朝迎来最重要的转折,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西逃,长安一夕易主,士人纷纷难南渡。其中也包括一个人张继,与那些光变万丈长的诗人相比,张继只是个无名之辈,死后连下葬的钱都没有,他终其一生都活在穷困、落魄和不甘里。可就是这样平凡普通的张继,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刻,用他的一夜无眠为我们留下了一首感人的诗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被安史之乱打乱人生的何止一个张继啊!</p> <p class="ql-block"> 公元759年,由于唐玄宗逃亡蜀地,内侍团解散,其中一侍卫的人生轨迹由此拐了一个大弯,他就是韦应物。韦应物从15岁便开始做唐玄宗的内侍,他放纵不羁,横行乡里,当内侍解散,韦应物居然开始认真的读书写诗,从一个无赖子弟变成了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真正做到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p> <p class="ql-block"> 公元770年,已经垂垂老矣的诗圣杜甫在长沙一带漂泊,遇到了一位故人,当初宫廷第一乐师,大唐乐圣李龟年。想当初杜甫见到的李龟年是何等的荣耀和光鲜啊!唐玄宗杨贵妃是他的听众,诗仙李白为他填词,诗佛王维是他的知己,他出入的都是王孙贵族的府邸。而现在呢,玄宗和贵妃已经作古,李白和王维也已经去世多年。当初的盛世已经一去不返,如今的大唐诗圣和乐圣竟都是如此的苍老和落魄不堪,百感交集的杜甫,提笔写下:“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首《江南逢李龟年》写的是两位故人的相逢,又何尝不是写给大唐盛世的一曲挽歌?</p> <p class="ql-block"> 公元761年王维离世,762年李白离世,765年高适离世,770年杜甫离世。这些璀璨的诗坛明星正逐一消失在大唐的夜空。他们的离开,何尝不是一个时代的落花时节,而在他们之后,韩愈的豪放、白居易的深情、李贺的奇诡,杜牧的雄浑,李商隐的华美,正纷纷崛起,掀起了唐诗的又一个高潮。大唐诗坛的夜空即将再一次群星闪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