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丢去弹球穿军装,入伍那天元宵节</b></p><p class="ql-block"><b>(于2020.6.22)</b></p><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不知飘落何处。人的后天经历,或是可以选择或是不能自主。人生道路是漫长的,要紧的就是那几步。</p><p class="ql-block"><b>1、是“参军”,不是“入伍”。</b>在我的老部队里很少有人用“入伍”这个词。因为曾经有过一场论证,最后首长机关引经据典给出答案。“入伍”源于冷兵器时代,“家”和“兵”是一体的。有情况披挂得当,出了家门就是兵,打完仗收兵回营就回家。“伍”是一级编制,大约一、二十人为一“伍”。征召离家出门作战,谓之“入伍”,兼有动词寓意。</p><p class="ql-block">现在正规使用不用“入伍”一词,叫做“参军”或者“参加”。</p><p class="ql-block"><b>2、并不想投笔,不得已从戎。</b>1968年2月13日是我学步走向社会的第一天,是我的参军纪念日。</p><p class="ql-block">父母出身穷苦农民家庭,到部队才学会识字写字,饱尝没有文化之苦。我从小就认定今后道路是求学,父母亲和我自己都对未来学业信心满满。不出意外,这条路一直走到自己的尽可能。</p><p class="ql-block">惊骇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改变了一切,本人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从1966年5月的“五一六”通知以后,停课闹革命。十三、四岁的孩子,无学可上,游手好闲。将近两年的时间,家庭、学校、社会“三不管”。日常活动主要是“三球”:打篮球、踢足球、玩弹球。</p><p class="ql-block"><b>3、事起玩弹球现场</b>。那时玩得最多的是弹球,口袋里总是装着一把玻璃珠。</p><p class="ql-block">家住筒子楼一层。就在妈妈做饭的厨房窗外窗下,几个小土穴边,拉开架势,一玩就是一天。别看这块儿小玩场,可是我放飞遥远的出发地。</p><p class="ql-block">军分区警卫排有一位很熟悉的解放军叔叔。他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不时经过我们的弹球“战场”。那天他站在一旁,望着我们说,你们整天就是玩儿,也上不了学,马上要征兵了,还不如去当兵。“我才15岁,行吗?”,“怎么不行!”。</p><p class="ql-block">一石激起千层浪,伙伴们都动了心,燃起了希望。我请求他和我妈妈说说这事,他认真的兑现了。</p><p class="ql-block"><b>4、等待爸爸妈妈的批准。</b>几个年龄相仿的玩伴很快都得到了爸爸妈妈的允诺,唯独我还没有被家长“批准”。</p><p class="ql-block">我爸爸被抽调到在北京,负责组织红卫兵大串联并参加数次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妈妈不可能单独做出决定。我立即给爸爸写了一封信陈述此事。不经意间,这封信一直保留到今天,展开看看,联想久远。</p><p class="ql-block">警卫排叔叔的提示别有洞天,几个半大小子从此魂不守舍。每天聚在一起就是这事,互通情况,互相鼓励。都没心思玩弹球了。</p><p class="ql-block">我的请示件一直没有回音,爸爸文化低,写信费劲。那段时间,我心中七上八下。</p><p class="ql-block">记得清楚,爸爸突然回来了,一身新军装推开厨房兼餐厅的门。笑盈盈的直奔主题,第一句话就干脆明确的给了我肯定的答复。心花怒放!</p><p class="ql-block"><b>5、就这样决定了。</b>父辈工作单位就负责兵员征集,多少有点儿便利条件。但那个年代还是很规矩,程序步骤严格把关。完成体检,政审家访,各类手续完备。动员科长王兴元叔叔最后明确我们几人到北京卫戍区部队,接兵负责人是团政治处崔主任。</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4人,18岁的肖亦兵,17岁的李军农,16岁的卢滨原,15岁的沈鲁朝。</p><p class="ql-block">我们参军走后的1968年底,开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提前去了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当年可没有躲避上山下乡之嫌,参军在前。心中计划的是2年兵役制,还要回来继续上学的。</p><p class="ql-block"><b>6、1968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b>在筒子楼的东门外,一辆后开门的北京212吉普车。我们4人整齐标配,网兜、脸盆、牙膏、香皂和10元钱,妈妈们沟通一致的方案。</p><p class="ql-block">司机和一名随行干部把我们送到集合点,唐山市开平区。待我们领取并穿上军装后,带着换下的衣服回去了。</p><p class="ql-block">记得点录的场景,高槛的大门前。参军队列中有一个叫“曲国联”的小个子,很精明敏捷,答“到”后跑进院领军装去了,此人就是后来我任排长时的6班长。 </p><p class="ql-block">也记得换衣服的场景,大间的木板通铺,可能是学校的学生宿舍。由于军营里长大的原因,我们几人动作最快。</p><p class="ql-block">运载新兵通常是货运车厢,就是闷罐车。但是我们这批唐山市郊区新兵约200人,乘坐了普通绿皮客车厢。估计是因为路程近,到北京市东北近郊的顺义县才10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一路上大家很兴奋,互相慢慢认识。由于我们4人的身份不同于大家,说不上自己是哪个庄的,显得无语。</p><p class="ql-block"><b>7、陆军第70师师部门前的记忆</b>。这点儿路程火车竟然走了多半天,停停走走,到达北京顺义车站时已是深夜。</p><p class="ql-block">阴历十五,应该是满月明亮。可能是云遮月吧,印象黑咕隆咚,中心街区几盏昏暗的路灯。没走多远就进了麦地,沿着田埂摸黑前行。又冷又饿又困,新鲜兴奋早已散去。</p><p class="ql-block">忽然接兵老班长指着左面方向说,这就是70师师部。定睛看去,距离约二、三百米,影影绰绰看到营院大门。灯光不算明亮,哨兵夜间一般隐蔽在阴影处。静悄悄的,很有一种神秘感和庄重感。</p><p class="ql-block">可能是担心我们犯困,接着老班长唠叨好一阵子。大意是:这支部队好厉害,特别棒,北京到处都有他们的营房。是全军最早的摩托化部队,是齐装满员的北方甲种步兵师,每个步兵团都编有坦克营。华东野战军的头等主力师,孟良崮张灵浦整编第74师就是他们打下的。还参加过朝鲜战场上甘岭五圣山作战,等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8、都没有想到的二十多年以后</b>。当年当时老班长热议这支华野老牌主力部队时,可是谁能够想到,就在他的身边。</p><p class="ql-block">在这支路过70师营区门前麦地田埂疲惫稀松的黑影中,在这漆黑夜间默默行军快走不动路的新兵队伍中,在这群刚参军十几个小时的青年战士中,有一名15岁的少年小新兵。</p><p class="ql-block">20多年以后,他成为这支“厉害”部队的一号掌门指挥员,成为“特别棒”该师的第19任师长,成为这支英雄劲旅沙场点兵的军事主官。</p><p class="ql-block">陆军第70师1966年转隶北京卫戍区,1969年更改番号为警卫第3师。从朝鲜战场回国后驻地始终没有改变。</p><p class="ql-block">师部营区大门一直没有重新大拆大建。严肃固有模样,不屑于疯狂时期的“豪华大门热”。像历史的长廊,送走一拨又一拨老兵,迎来一批又一批新人。 </p><p class="ql-block">多少年以后,在这座军营里,我办公室的窗户,正对着这块麦子地。它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顺义公园,闲暇时,望着窗外这片昔日麦地。那个不寻常的冬夜,那条田埂上的小路,那处曾经的“起点”。</p><p class="ql-block"><b>9、刚组建的独立团。</b>那天晚上新兵队伍是从师部大院围墙的西南角,通过东风小学门前向东转弯,向着东南方向斜向穿过大片麦子地的。在麦子地南端,建有师本级弹药库、油料库、毒剂库、被装库等。</p><p class="ql-block">不过几公里的远处,就到了当年我们参军部队的营房。</p><p class="ql-block">虽然距离陆军第70师师部不远,但是和他们没有隶属关系。我们是北京卫戍区直属独立团,半年后划归陆军第189师即后来的警卫第4师建制。十几年后又划归武警北京总队,三十多年来,一直担任迎宾鸣放礼炮的任务,还有庆典活动燃放烟花任务。</p><p class="ql-block">我们独立团前身是陆军第63军188师564团3营。刚组建不到两年,没有固定营房。</p><p class="ql-block">我们属于团直属队,和团部在一起。借驻在顺义县河南村的一个砖窑场地。睡在铺着稻草的砖地上,枕着包着衣服的砖头。初感有些失意。</p><p class="ql-block"><b>10、开始一生的军旅生活。</b>第二天上午分兵,我们被带到北院的团部篮球场。面向北方列队整齐,坐在背包上等待分配。本以为我们4人肯定就在一个连队,很希望这样,当然不太可能在一个班。</p><p class="ql-block">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我们4人几乎是最后才点录到。一眨眼,4个人打散到团直的4个连队。他们3人分别分配到特务连、通信连和120炮兵连,我分到75炮兵连。</p><p class="ql-block">我们75炮兵连是由原步兵第564团3营营属炮兵连75无后座力炮兵排刚刚扩编而成,我们这批新兵自然是扩编的“主力”。</p><p class="ql-block">这个新组建的连队,穷铛铛的要什么没什么,真是家徒四壁。据说全连伙食费家底子只有200多元钱。</p><p class="ql-block">失落再加上沮丧。离开了爸爸妈妈,离开了家,离开了快乐的弹球乐园,离开了伙伴儿,离开了接兵老班长。空荡荡的,直想哭。</p><p class="ql-block">新的生活刚刚开始,一辈子的军旅生涯徐徐拉开了大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