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社火

张谦 网名:猪八戒

<p class="ql-block">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河南省浚县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浚县民间社火是河南省浚县传统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每年的正月初九和正月十六为其出会日。浚县民间社火历史悠久,早在唐宋已初具规模,明清至民国达到成熟,走向鼎盛,其表演形式主要包括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歌和背歌、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p> <p class="ql-block">浚县民间社火历史悠久,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与浚县民间文化的历史同步。浚县民间社火早在后赵已有雏形,至唐宋已经形成,明清至民国已经成熟并至鼎盛,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进入新生转折,“文革”时期陷入冷落沉寂,“修纂集成”的抢救又至复苏,改革开放以来及实施“保护工程”得以振兴。</p><p class="ql-block">浚县民间社火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它最初是用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朝拜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戏剧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社火表演,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活动。</p> <p class="ql-block">浚县民间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台阁和背阁、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p><p class="ql-block">舞狮是浚县民间社火传统项目之一,其主要表演形式有狮子滚绣球、滚翻、扑食、抖鬃、梳毛、蹿火圈、追逐、爬行、双狮争球等。浚县舞狮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表演时狮子在前,后跟武术队。</p> <p class="ql-block">高跷表演者脚踩二尺高木拐,边走边舞,团队少则20人,多则30余人。扮演人物多取自民间故事或戏剧。高跷皆以穿黑袍、涂金面者领头。演出前,先由金脸人敲棒。以示预备,然后按队伍分队走圆场,边走边舞,形成圆阵,进行表演。</p> <p class="ql-block">抬阁系数人合抬一块木板,板上载有化装戏剧人物,不作表演。背阁是一武士背后捆一铁制背架高约二米。将化装好的少儿固定在支架顶端呈“骑鹤”“站立”“站花”“站刀尖”“吊秋千”等状。上面幼童不作表演动作,靠下面背阁武士晃动,使其摇头、摆袖。</p> <p class="ql-block">抬老四亦称绷杆轿。两人抬一三四米长富有弹性的木棍,上坐一头戴红缨帽,翻穿羊皮袄的人,名曰“老四”,(清代地方官吏装束)边走边绷,老四作各种滑稽动作。抬绷杆者与老四不时对话。</p> <p class="ql-block">大头舞用纸裱糊成两个大头,一男一女,男为和尚,女为少妇。人物取自《目莲救母》。“五四”运动以后倡导男女平等,反对封建,便改为海洪和尚戏柳翠。演出时,演员各顶一大头,走自由步,作接吻、拥抱等各种舞蹈动作,配以唢呐吹奏。[5]</p> <p class="ql-block">浚县民间社火由单纯的祭祀仪式,经千年演变而逐渐增加了娱乐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是对民间文化发展史、民俗文化宝库的补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