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3年1月5日著名画家李海峰在余寒舍提笔挥毫</p> <p class="ql-block">接续齐派绘画之香火——品读李海峰早期临摹白石老人作品有感</p><p class="ql-block">文/邓治平</p><p class="ql-block"> 李海峰乃是齐派艺术传人中有较大影响者之一。在当下显得异常混乱、异常浮躁的画坛上,能够像海峰这样,不羡虚荣,不图名利,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研习传统绘画之人,实在是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我去海峰家做客,看到他20年前临摹的一批白石老人作品深为震撼。这些作品完全可以证实,他在传承上所下的功夫之大。同时也说明中国画的发展,首先应当从对传统的继承上开始。用李海峰的话来说:“继承是基础。只有把基础夯实了,才有资格去谈论发展和创新。”我同意他的这个观点,并且对这个观点也十分赞赏。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都有其自己的对传统的继承性,中国画也不例外,否则绝对不会发展到今天,也许一开始就夭折了。</p><p class="ql-block"> 谈到在传统的继承上之用功者,我曾敬佩过三位先生。一位是齐白石,一位是张大千,还有一位就是我的老师娄师白。谈到齐白石,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师级人物。在他早期的艺术生涯中,至少有两次使他得以饱览和临摹古人作品的机会。第一次是在1889年,他拜胡沁园为师之后。胡不仅教授他画工笔花鸟草虫,还将家藏的古今名人字画拿出来让他临摹。在尊师的培养下,齐白石学问大长,画艺也大进。第二次是在1906年,齐白石于钦州郭葆生处见到朱耷、徐渭、金农等人的作品,潜心临摹数月,对古人笔墨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齐白石终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完全属于他个人的画风,这种画风淳朴、感人,而且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张大千的名字在中国画坛上也可谓是如雷贯耳。他的才力、学养过人,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能,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20世纪40年代初,张大千自费赴敦煌临摹壁画近三载,历经重重困难,临得壁画276件,对他日后人物画风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张大千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研习也是极为用功、极为刻苦的。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有代表性的画家的作品,他都能够信手拈来,特别是对石涛作品的临摹,可达到乱真的地步,这一点与他对石涛的推崇有关。若问张大千的“手艺”为何如此高超,我的回答只有两句话。第一,源于他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那就是他后天的刻苦临习。</p><p class="ql-block"> 关于娄师白先生,因为我们常来常往,所以了解也就更多一些。1932年娄先生与白石老人相识;1934年拜白石老人为师,成为白石老人之入室弟子。娄先生尊师重艺,勤勉好学,深得其师之厚爱,一生临摹其师作品多达数千件。娄先生曾对我说:“习画之人,临摹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大量地去临摹前人的作品,才能够去掌握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才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发展自己的艺术。”娄先生身体力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事实证明,大凡有成就的画家,都十分重视对传统的学习,这也许是他们从自身的发展中悟出的道理。总之,对传统研习之深浅,可以直接反映出画家的学养之深浅,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画家水平的高低。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学养和功力好的画家,也不完全都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要创作出好的作品,还需具备一些其它的条件,比如天赋、经历、创造性等等。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学养和功力不好的画家,是永远也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的。为什么说很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重视对传统的学习呢?其关键就在于此。</p><p class="ql-block"> 向传统学习对于李海峰来说,其主要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他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将来的创作与发展打好了基础。李海峰在谈及临摹齐白石作品之感受时有过这样一段话,很是值得人们去思考。他说:“现在有不少的画家,还没有学会走就要去跑。而我要做的是先学会走,然后再去考虑跑的问题。”说实在的,学习绘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画儿画好也就更难了。临摹不过是对传统的学习,以求得能够熟练地掌握传统而已。没有十几年的工夫,恐怕这一关都很难通过。欲想形成个人画风,至少也要辛苦半世才成。假使习画者缺少天赋,即便辛苦一生也是徒劳的。在此之前,我曾多次提到过“天赋”二字,看来这两个字对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太重要了。如果说它比勤奋还重要,不知会有多少人都会相信。李海峰可谓是有天赋者,他不仅肯付出努力,而且更懂得该如何着手去做,他所临摹的那么多的齐白石的作品已经告诉了我。</p><p class="ql-block"> 李海峰临摹的《莲池书院图》,系白石老人于1933年春,特意为国学大师吴北江创作的。吴北江之父吴汝纶(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曾掌教于保定莲池书院。白石老人创作此图之目的,是为了纪念吴氏父子与书院之渊源。吴北江见画之后感慨万分,回信曰:“……不独莲花藤蔓,千古常新,而先君教泽,俨然犹可想见。”寥寥数语,尽显白石老人笔墨和寓意之灵妙。海峰临摹此图十遍有余,直到感觉自己的心灵与大师的心灵相通、相融后才算告一段落。</p><p class="ql-block"> 《百寿》这幅画,是李海峰临摹齐白石人物作品中极为精彩的一件。人们可以从他的题跋上,直接感受到他对待临摹的那种既认真而又敢于取舍的态度。这个题跋虽说字数不多,但是显现了他坚持恪守传统毫不动摇的精神,也显现了他的那种丰富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他在画中题道:“壬辰李海峰又制白石翁旧本,并自添金饰也,不知可否?”尽管画面上只是多了个小小的金耳环,但是却为白石老人的《百寿》大添光彩,使得那个背对观众抱儿的妇女显得更灵动了。李海峰说:“临摹书画,最怕的是死临。临摹前一定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人无完人,大师的作品也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对于画得好的,我们就要去学习,去继承;对于不完美的,我们也应当去修正,去补充。”细品海峰此言,使我想起徐悲鸿关于如何继承传统方面的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不足者增之……”徐悲鸿之语与海峰所谈多有相近之处,可见海峰亦高人也!的确,李海峰是个聪明的画家,他的一言一行,与其修养、生活经历以及看待艺术的视角都有着直接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两凫相倚睡秋江”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不少画家都曾画过。李海峰临摹的《红蓼野鸭》所描绘的也正是这方面的内容。齐白石通过对红蓼和野鸭的精心刻画,不但表达了他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红蓼原本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齐白石却把它们打扮的如此艳丽夺目,独显风姿。野鸭也是一样,既没有漂亮的羽毛,更没有婉转的歌喉,但是它们在齐白石的笔下是那样的安闲自得,以至于戏游江面的情形让见过的人久久不能忘怀。海峰的《红蓼野鸭》与齐白石的原作相比较,几乎是达到了乱真的程度,笔墨和气韵看上去都很一致。大家用绘事高手来形容海峰,看来一点儿也不过誉。</p><p class="ql-block"> 在李海峰临摹的齐白石作品中,《和平鸽》给我的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欣赏这幅作品,令人不得不佩服齐白石造诣之高深,也令人不得不佩服海峰临摹之到位。大家都很清楚,开始临摹国画的人都比较注重形似,有了一定的功力之后,也就会由注重形似逐渐地转为注重神似了。海峰临摹的《和平鸽》不但形似,而且也很神似,平庸之辈,断然是做不到的。解读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笔墨美,形式美,意境美,创造美。有人可能要问,既然是临摹的作品,为什么还有创造美呢?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李海峰临摹的所有作品都是带着思考去临摹的,画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片墨色,都倾注了他对白石老人的那种至真至纯的情感,只要你静心赏读就会发现其中的些许变化。总之,欣赏海峰的画不要过于着急,应当像品茗那样,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p><p class="ql-block"> 《福禄鸳鸯》是白石老人常画的题材,他一生画过多少幅,尚未有人统计过,我见过的此类作品就有十余幅之多。鸳鸯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不独因其外表华美,更因其相恋相依,形影不离的天性象征着忠贞不渝、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海峰所画《福禄鸳鸯》笔法纵逸,色彩浓厚,画面右上角的两枝并蒂莲,一枝盛开如火,一枝含苞欲放,恰与画面左下角的一对鸳鸯相互呼应,真可谓是自然天成,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让人感到海峰驾驭笔墨的能力,已经达到了轻车熟路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细论齐白石的绘画艺术,应该说是以花鸟画的成就最大。此次李海峰在临摹齐白石作品时,也是将重点放在了花鸟画方面。不论是他临摹的《芙蓉游鸭》、《福禄鸳鸯》、《教子加官》、《延年益寿》、《红菊蟋蟀》,亦或是《松鹰图》、《祖国颂》、《岁朝图》、《竹鸡》、《墨荷》等等,都让人觉得气韵十足,而且蕴涵了一种内在的修养。从根本上讲,这种气韵和修养完全来源于海峰长期以来对齐派绘画的研习与探索。身为齐派艺术之传人,继承和发展齐派艺术不仅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的老师娄师白先生和他在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学习时的导师吴悦石先生的期望。在李海峰艺术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能够经常得到二位的指点,所以进步很快。短短几年时间,他先后出版了《李海峰书画作品集》、《李海峰百扇画集》、《齐派工笔草虫图集》等个人专集,并且著有《齐白石作品欣赏与真伪鉴别》、《齐白石密码》等书籍,在齐派艺术理论研究及美术评论方面多有建树。2013年6月,李海峰艺术馆(北京馆、浙江馆)落成,对传播和发展齐派绘画艺术,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与海峰同出一门,都是娄师白先生之弟子。我深信他在继承和弘扬齐派绘画方面,还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因为他有明确的方向,有执著的追求,正如娄师白先生当年所言:“海峰从予游数年,画艺精进。工笔草虫、写意花卉,皆有神韵。且海峰书画,多文人气息、儒雅本色。”吴悦石先生对李海峰的画作亦是评价甚高:“余曾见海峰寻丈巨制或尺幅扇册,无论大笔泼洒或工细草虫,皆能笔中求韵,墨中求味。机趣之巧成于腕下,画法之妙出于胸中。老辣苍劲。雄肆沉郁。虽源于白石老人,而骨气洞达,自性已见。倘白石老人重生亦当抚掌。”是的,海峰的作品已经得到了愈来愈多的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白石老人与娄老先生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感知到的。李海峰最让人感动的一句话就是:“我一生都会沿着齐白石开创的这条路走下去,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齐派艺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真的是可喜可贺,有海峰这样的志士在,齐派绘画之“香火”岂有不旺盛之理。</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6日于北京半笏园</p> <p class="ql-block">著名画家李海峰作品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