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构建了多维度展览矩阵,重磅通史大展浙江一万年——浙江历史文化陈列,5个浙江文化专题陈列“江南秘色——浙江古代青瓷陈列,保境安民话钱镠——浙江名人专题系列陈列,向东是大海——浙江海洋文化陈列宋韵千秋一脉——浙江书画志”还有“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沉浸式数字展,太古之音——古琴与中国人的音韵世界,山水之间《富春山居图》人文数字陈列桑梓漆缘曹其镛夫妇捐赠古代漆器展,伊人红妆——宁绍平原的传统婚俗与嫁妆”以及人文探索体验馆。</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陶双耳壶。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2021年桥头遗址出土。陶双耳壶的造型独特,具有挺宽阔的敞口、束颈、溜肩长鼓腹、腹下内收和平底的特点1。壶的口沿下两侧有两只简单的耳,耳的设计非常巧妙,一根竖条从口沿下部到束颈中下部跨过颈部内束的地方,形成可穿绳的孔。历史价值这件陶双耳壶不仅展示了早期人类的制陶技术,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它的发现对于理解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该器物夹炭黑陶。器表打磨光亮,长边两侧各阴刻一猪。猪的腹部运用了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等纹样猪的形象为研究家猪的驯养过程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弥足珍贵。年代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5300年)1973-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蚕纹象牙端饰。是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珍贵文物,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3。这件文物的器型独特,俯视平面呈椭圆形,中部开凿有方形凹口,侧视则呈半圆球状。端饰的两侧下端近口沿部位钻凿有对称的小圆孔,外表下端阴刻有一圈编织纹装饰带,中部则阴刻有珍贵的“蚕”纹图像。蚕纹象牙端饰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河姆渡文化时期先民们的手工技艺水平。端饰的材质为象牙,表面打磨光滑,略有划痕和开裂痕。器身上部阴刻有6只蚕纹,蚕纹下方刻有一圈三角斜线型纹样带,两长边各有2个穿孔,穿孔压于纹样带下端,从内侧看,两孔有连通趋势。(至今7000~5300年)1973-1977年河姆浪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琮王。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琮。它出土于良渚反山王陵12号墓,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性文物。玉琮王于1986年在良渚反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被发现,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被称为“钺王”的玉钺,这两件文物都出自等级最高的反山12号墓,墓主人可能是集神权与军权于一身的贵族。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p> <p class="ql-block">象鼻盉。是一种古代的酒器,它的造型独特,顶部似象头,眼鼻嘴俱全,长鼻用作器流。象鼻盉在二里头遗址和浙江的松阳、江山峡口镇肩头垄遗址等地都有出土。肩头弄文化(距今4000-3500年)</p> <p class="ql-block">春秋青铜鸠杖镦。春秋时期文物。春秋青铜鸠杖镦纵18.7厘米,此铜鸠杖镦为青铜鸠杖中的一段,完整的鸠杖由杖首、杖镦、杖身组成。此杖镦末端为一跪坐人形,双目平视, 双手放置膝部, 属奴隶。年代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越王者旨于睗剑。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剑的主人是越王勾践的儿子,名为者旨于睗(也称为诸稽于睗)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64年至前459年。尽管者旨于睗在位时间不长,但出土和传世的兵器却不在少数,其中最为精彩的就是这把宝剑,虽历经了2400多年的岁月却风采不减当年。保存状况极佳,全剑完整无缺,剑身呈金黄色光泽,毫无锈蚀,磨砺光洁,刀锋犀利,寒气逼人。剑的发现是1995年,这把剑在香港被发现,后由杭州钢铁集团出资购买并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使之回归越国故里。</p> <p class="ql-block">伎乐铜屋模型。春秋(前770-前476年)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出土。房屋模型平面作长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南面敞开,无墙,门,立圆形明柱两根。东西两面为长方格透空落地式立壁。北墙仅在中心部位开一小窗。四角攒尖顶,顶心立一八角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柱身中空,但不与屋顶相通。屋顶、后墙均饰勾连回纹,八角柱各面饰S形勾连云纹。室内跪坐六人,束发裸身。二人双手相交于小腹,应是乐伎;其他四人或作吹笙状,或作抚琴弹拨状,或执槌作击鼓状,或执小根作击筑状,当为乐师。</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角钟。战国(前475-前221年)浙江省宁波骆驼公社出土</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器座。战国(前475一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青铜提梁 。春秋战国(前770一前221年)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耳金和。春秋战国(前770一前221年)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出土玉耳金和。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酒器或量器,出自春秋时期,流行于战国时期3。这种器物通常由金质器身和玉质器耳组成,形状椭圆形,敛口,卷沿,腹微鼓,平底2。玉耳金和的制作精良,器型规整大气,质地轻巧细腻,色泽纯正迷人,金质器身与玉质器耳的完美结合,使得器物更显富丽尊贵。</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瓷堆塑罐。三国·吴(222-280年)越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之一,主烧青瓷,其制瓷作坊分布在浙江绍兴、宁波等地,其中以慈溪、上虞为产瓷中心。越窑自东汉创烧青瓷,中经六朝、隋唐至宋,千余年间瓷器生产不曾间断,创造了中国瓷器史上无数件精彩绝伦的精品佳构。堆塑罐是越窑青瓷中形制较大的代表产品之一,其名称由其制作手法而来,罐颈部分多以繁复的堆塑装饰物组成1。堆塑罐属一种高级殉葬品,由汉代的五联罐演变而来,至西晋末年消失。罐颈部分饰物题材丰富,造型繁缛,制作费时,无一雷同,简直是现实生活的微缩景观,反映出当时江南士族地主、官僚贵族对富贵享乐的向往和对长生不死的追求,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越窑所在地主要在越州境内(今浙江省宁波市和绍兴市)。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p> <p class="ql-block">虞希乔越窑青瓷龟趺座墓志碑。是唐代的一件重要文物,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这件文物立于证圣元年(695年),其特征独特,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长方形墓志碑,下部为一爬行龟形底座。墓志的上端为圆形,下端为长形隼头,隼头插入龟背上的槽口,龟头昂首,露出二个鼻孔。龟背上刻有规则的龟纹1。墓志碑正面刻有“虞君墓志”字样,自右至左满刻志文,共120字其中包含“证圣元年六月三日”等文字记录。虞希乔越窑青瓷龟趺座墓志碑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研究唐代文化和越窑青瓷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戚鲁越窑青瓷墓志罐。唐天复二年(902年)公元902年,一个叫戚鲁的男人,走完了人生路。盛产青瓷的地方,在墓志这事儿上,早玩出了别出心裁的新“时尚”。书写亡者生平的铭文,被刻上泥巴,经历一番高温锻造,烧制成了一只罐。是为青瓷墓志罐!“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辰星看。越窑的兴盛,催生出了独具特色的(墓志罐)始现于唐代晚期,五代亦为流行,至北宋少见使用。罐上铭的,不止个体人生还有那些王朝倏兴倏灭的影。</p> <p class="ql-block">何氏《兰亭序》刻石宋(960-1279年)。这件刻石是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手摹《兰亭序》后刻制的作品,其笔法、神韵被认为是最接近王羲之原作的作品之一。关于何氏《兰亭序》刻石的来历,有一段颇为传奇的故事。据记载,宋高宗赵构曾在扬州石塔寺将这方刻石投于井中,直到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才被东阳人何士英发现并带回东阳。此后,这块刻石一直由何氏子孙保管,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何氏子孙将其捐献给了国家。</p> <p class="ql-block">鎏金纯银阿育王塔。是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一件重要文物,出土于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宫。这座塔由纯银捶揲成型,整体铆焊套接,通高35.6厘米,基座边长12.5厘米。塔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其装饰精美,包含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元素。这座塔是五代吴越国末代君主钱俶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开始营建雷峰塔时专为雷峰塔打造,塔内置奉安“佛螺髻发”的金棺,金棺银塔的意义等同于金棺银椁,是瘗埋佛舍利的最高规格。</p> <p class="ql-block">钱元璀造飞霞寺铜塔。吴越天福四年(939)出土于浙江天台国清寺附近铜塔通高42.5厘米,基座边长17.7厘米,是单层重檐仿木构建筑,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塔上为三层密檐,四角原应悬挂风铎。塔刹相轮五重,饰忍冬纹,顶部作火焰宝珠。塔身四面开龛,镂刻一佛二菩萨像,主尊为阿弥陀佛两侧分立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即“西方三圣”。底层原有勾栏塔座均已毁缺。基座底部装饰覆莲纹,边沿两侧阴刻题记“天福四年岁次己亥六月再舍入飞霞寺永充供养,吴越国王记”表明该塔为吴越国王钱元瓘的供养品。</p> <p class="ql-block">檀木识文描金舍利函。北宋庆历二年(1042)1966年瑞安慧光塔出土函身四面工笔描金绘出四幅看似独立实则相连的画面:二天王侍卫舍利瓶,二飞天飞翔于三道舍利金光的两侧虚空中,大梵天、帝释天及眷属礼佛护法乐器环绕、水云飘荡。函内底有金字题记:“具录施主舍钱造宝函盛舍利名位于左/弟子朱翔并妻卢氏十七娘男吴安女二娘三娘等舍/金一钱真珠八十颗钱一贯文/弟子陈若讷并妻蒋三十三娘男仁溥等造/银神王二身并钱一贯文/女弟子薛氏九娘并男陈知言知尚及女子/二十四娘舍钱一贯文/女弟子孙氏十六娘奉为亡夫主郑八郎舍钱一贯/二百文销装劝缘沙门希一灵岳共舍一贯文/弟子陈允言并妻何甘九娘家眷等成就迎引供养舍利入塔/右具如前大宋庆历二王午岁十二月题记”。</p> <p class="ql-block">彩塑泥菩萨立像。北宋(960-1127)1965年温州白象塔出土。这是浙江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1965年,温州白象塔在拆除过程中出土了大量佛教文物,其中包括42尊北宋彩塑像,这尊彩塑泥菩萨立像便是其中之一。菩萨面相长圆,下颌丰满,长眉细目,眼神虔诚。发髻高耸,饰有璎珞。衣饰贴体,裙摆呈花瓣状,衣纹自然流畅,展现出宋代彩塑的典型艺术特征。</p> <p class="ql-block">窑黑釉人物龙虎瓶。东汉(25-220年)这件堆塑器的整体高度为41.8厘米,腹径21厘米,口径4.3厘米,底径16.7厘米。器物的胎质为夹砂褐色,釉色不及底部。器物的头部呈蒜头状,颈部为竹节形,腹部扁圆,平底。颈部堆塑有人物和动物形象,栩栩如生。背面一人倒立,两手搭着攀者的右臂,周缘三兽头相间五飞禽。上腹部饰有凹弦弦纹数周,一人左手执棒,右手牵一虎,另一人侧视,左手执棒,右手牵龙,龙虎之间,各塑一引颈巨禽。这件堆塑器不仅是越窑瓷器中的精品,也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研究东汉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瓷蟠龙罂。唐(618-907年)高37.8厘米,口径21.3厘米,底径11厘米2。特征:盘口,喇叭状颈,溜肩,鼓腹,平底。颈肩部有四条状鋬,颈部贴塑浅浮雕龙纹,釉不及底,底有泥点支烧痕数个。腹部刻有“元和拾肆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一千文”的铭文。这件文物于嵊县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龟纹青铜孟。西周(前1046一前771年)长兴小浦上草楼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锈西周(公元前1046一前771年)长兴小浦上草楼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亮尊。汉(公元前202-220年)1963年余姚姚江节制闸出土</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瓷熏炉。西晋(265-317年)</p> <p class="ql-block">越窑黑釉熊灯。东汉(25-220年)1974年上虞百官出土</p> <p class="ql-block">瓯窑青瓷羊形器。东晋(317-420年)1957年温州杨府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塑泥观音菩萨坐像。北宋(960-1127) 1965年温州白象塔出土</p> <p class="ql-block">云纹五梁金冠。明(公元1368-1644年)杭州桃源岭出土</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瓷花。明(公元1368-1644年)岀土</p> <p class="ql-block">明黑漆嵌螺钿二十四孝图八角幢盒。曹其夫妇捐赠。年代(1368-1644)</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瓷执壶。北宋(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兽耳人面纹瓿。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瓷羊形器。东晋(317-420年)</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瓷花口尊。北宋(960-1127年)这件青瓷花口尊上部呈五瓣花形,下部为须弥式底座,腹部刻划有盛开的牡丹花,装饰华丽,釉色青绿,细腻光滑。</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瓷摩羯形酒船。五代吴越国(907-978年)</p> <p class="ql-block">黎州窑青瓷堆塑罐。东汉(25-220年)</p> <p class="ql-block">德清窑黑釉熏炉。东晋(317-420年)</p> <p class="ql-block">瓯窑青瓷牛形灯。东晋(317-420年)</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瓷莲瓣纹五管盖并瓶。北宋(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瓷露胎道士像。南宋一元(1127-1368年)</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米黄釉耳尊。南宋(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官窑青瓷狐。南宋(1127-1279年)杭州凤凰山老虎洞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临苏轼诗帖》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青白瓷双耳杯。青白瓷,又称影青瓷,是宋代景德镇地区烧制的一种特色瓷器,以其胎体坚致、釉质细薄、迎光透影而著称。釉料中铁元素含量约1%,使得釉色介于青、白之间,呈现青中有白、白中泛青的独特效果。这件双耳杯的造型优雅,杯身两侧饰有螭龙形耳,象征着权力与尊严。螭龙,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常被用于瓷器装饰,寓意吉祥。青白瓷双耳杯的制作工艺精湛,釉色晶莹剔透,体现了宋代瓷器艺术的高度成就。(960一1279年代)</p> <p class="ql-block">古琴。清同治九年(1870)杭州府学瑟1932年杭州府学移交。</p> <p class="ql-block">朱金木雕千工床。清代(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朱金木雕宁波花轿。清未民初称“万工轿”或“百子轿”,是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花轿采用朱金木雕工艺,这种工艺在木雕上贴金漆朱,具有悠久的历史。木雕表面在髹漆后,需要经过数次砂磨,让器物看上去十分润泽鲜亮。花轿上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三种工艺手法进行装饰,雕有250个人物,花鸟虫兽无数。花轿上还雕有24只凤凰、38条龙、54只仙鹤、74只喜鹊、92只狮子和124处石榴百子等组成了天官赐福、麒麟送子、魁星点状、独占鳌头等吉祥主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