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

魏老师

<p class="ql-block">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p><p class="ql-block">摘要: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校教育中。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合作学习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验,通过与同伴合作互动,学生可以共同探索数学概念,相互交流解题思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合作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信心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有助于形成全面发展的数学素养。</p><p class="ql-block">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p><p class="ql-block"> 引言:学习数学,从研究自然现象开始,从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个体之间必然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学生之间配合越默契,交流越频繁,取得的学习效果越好。本文将从数学学科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联系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树立学生合作意识、实施合作学习的方法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p><p class="ql-block">一、合作学习的意义</p><p class="ql-block">1.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p><p class="ql-block"> 有数据研究表明,通过合作学习策略,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解答数学问题,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在数学技能和知识方面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p><p class="ql-block">2.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p><p class="ql-block">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力,通过分享各自的思考方式和解题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3.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p><p class="ql-block"> 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与他人交流、合作和互助的机会,可以促进他们社交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4.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二、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p><p class="ql-block">1.认识合作学习的意义,树立合作学习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遇到许多概念、定律,教师要组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对教材中涉及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仅凭学生个体的努力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育个体之间必须密切配合,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教学目标。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必须达到高度的一致,完成的学习任务既属于集体,也属于个体,在共同的目标下形成共识,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在活动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所有个体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体的共同进步。这种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合作学习作为创造性教学策略在美国兴起。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产生了相关的研究,并不断得到发展。教育学家王坦说:“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的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概括而言,合作学习就是不同的教育个体之间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化的学习策略。在合作学习中,教育个体之间必须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竞争,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学生相互之间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育个体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对于传统教育,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必须分组,形成特长各异的富有活力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让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由原来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变成了学习知识的帮助者、服务者,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体现的是互学互助,共同提高。学生自己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有义务帮助其他人理解知识。合作学习可以改变课堂气氛,因为教育个体之间的交流能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发展学生的社会技能。</p><p class="ql-block">2.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提高合作学习效率。</p><p class="ql-block">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组建十分重要,要遵循一定的分组原则,小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年龄,在小组合作形式上要体现灵活性,要尊重学生学情和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在小组成员的组合上,教师要多样性、灵活性的安排,如组建四人小组,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分配,四人小组中,需要安排一名或者两名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带动一名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同时再安排一名课堂上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喜欢发言的学生,由此实现小组成员之间优势能力的互补。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小组组建。教学内容如对学生具有较大挑战性,教师应对组员搭配进一步优化,让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共同学习克服困难;若教学内容难度不大,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语言表达能力等来搭配,可以让课堂上表现积极、自主探究能力强的组员带动不善表达、成绩滞后的组员。同时,要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优化组员的分工与合作,要充分发挥每一个组员的作用,让每一个组员都承担一项责任,并能积极地变换角色,不让责任过多压在一个人的肩上,这样才能唤醒主动,激发内驱,让合作共进谱写出一首最美的诗,最和谐的乐曲。</p><p class="ql-block">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形成合作交流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面对具体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解决的办法,也不要急于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后能学到哪些知识,而应该让学生认真分析问题中的各种因素,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解决问题。比如,在进行“分数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分数的概念,教师先举出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让学生感知:把一个大西瓜平均切成四块,每一块就是整个西瓜的四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感受平均分西瓜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如果出现未能平均分的情况,教师一定要针对这一现象加以强调,必须是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与分数相关的具体活动。有的学生会情景化地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拿出6根小木棒,平均分成3份,每2根放在一起,每份就是三分之一。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看作单位“1”的可以是一个物体,比如一个西瓜,也可以是一些物体,比如六根小木棒。经过这样的集体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充分认识到,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会找到更好的获得知识的办法,学生逐步形成合作交流的习惯。</p><p class="ql-block">结论:</p><p class="ql-block"> 总之,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探究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离不开教育个体之间的互助合作。因此,小学生要建立学习知识的合作意识,掌握合作交流的方法,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锻炼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不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王翠花. 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家校合作教学的探索[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 (20): 221-223.</p><p class="ql-block">[2]孟子鑫.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 (20): 128-131.</p><p class="ql-block">[3]吴祥兰. 解析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J]. 华夏教师, 2023, (29): 72-74.</p> <p class="ql-block">  数学的魅力是:死去活来时的茅塞顿开,痛不欲生时的峰回路转,睡梦中辗转反侧时的灵光一现……,这才是数学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魏老师语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