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红色之旅(五)罗川古牌坊

丽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梁红色之旅(五):罗川古牌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直沿着马莲河向西南而去。已经过了饭点,但沿路少见村庄和小镇,时而有油田的磕头机一闪而过,却看不见饭馆。过了悦乐镇,就是庆阳的地盘了,街头仍冷冷清清。2点半到了玄马镇,大家都饿了,便停车寻觅到路边一家小吃店,一人吃了碗炒拉条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玄马镇的名字也是有来头的。相传周祖不窋(读zhú),在今玄马镇刘巴沟捕野马而乘,得名玄马湾,简称玄马。不窋,姬姓,华夏族,后稷(姬弃)之子、夏朝太康时期周部族首领、周朝的先祖。他在夏朝时曾任农官,后因太康失政,诸侯叛乱,朝纲大乱,失官后率部族奔至庆阳一带,并在此开展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活动,如教民改地穴式居住为窑洞,重视农耕,种植庄稼等,为庆阳早期的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庆阳老城区有周祖陵(去年曾到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上路,往正宁方向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宁的历史久远,被称为“黄帝故里”“农耕先河”。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在此生息,周先祖公刘教民稼穑。西汉始置阳周县,明洪武九年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府宁州;明万历二十九年属陕西布政使司庆阳府;清朝更名为正宁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宁县也是“革命老区”“红色家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先驱曾在这里建立了陕甘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1932年成立的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是陕甘宁革命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说有42处文物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因时间关系,我们不去正宁县城,而直奔罗川古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罗川曾是正宁古县置所在地。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罗水出于川”,遂改阳周县为罗川县,一直持续到民国18年(公元1929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车绕过庆城的边缘便拐向西,仍是沿着一条更宽阔的川道前行,这条川道即是罗川。这条川道,将正宁县域的大塬划分为两道平行的塬面:川道以南的永和塬和川道以北的榆林子塬。伴着一条河,即罗水河(今称四郎河)。罗水发源于子午岭,全长78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速路正好有个出口,下了高速行二三公里便是罗川古镇。位于罗水北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怀揣着一份好奇,走进这个曾经作为县治长达1509年,由县城而变为乡治,进而变为村的地方。别的地方是越发展越大,可奇怪的是,罗川这个地方却越混越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街口有两块碑,一是国家住建部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所立的“中国传统村落罗川村”碑,另一个是正宁县文保单位“罗宁古城遗址”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条碎石板铺的街道很宽,在所见皆为平房的小村,最显眼的就是三个红砂石雕刻的古牌坊。其中有两个牌坊挨得很近,样式也相似,都是一高两低门,歇山檐。牌坊下有“罗川赵氏石坊”碑,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是天官坊、清官坊。第三个牌坊距前两个有200米,也是沙石雕刻,样式却为三重檐。它是恩宠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罗川的这三个石坊都是明朝所立,为谁所立,所立者为谁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三座石坊都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叫赵邦清。他是罗川人,字仲一,号乾所,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及第。他没有在自己家乡做官,而是曾任山东滕县知县,后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廉吏,与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交情深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的父亲赵应魁也曾被封为“奉政大夫”。明万历二十五年,当汤显祖在山东滕县遇见这位罗川官员时,他已经在当地任职五年。经过打击豪强恶霸,重新丈量全县土地,彻底稽查税赋、招募饥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完善生产设施,推广新耕作技术等一系列的工作,滕县由一个“民众吞树皮、吃草根、卖儿卖女、逃荒要饭,背井离乡”的穷县变成了“禾穗登场谷满丰,家家鸡犬更桑麻;路边杨柳吐青翠,满山尽闻读书声”的人间桃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样的斐然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就不说了。他为政清廉的名声都传到外国人的耳朵里去了。万历年间,安南国正使、礼部侍郎冯克宽来中国进贡,途经滕县,去拜见知县赵邦清,一打听,衙役、百姓都说县令教民种田去了。冯克宽到京城后,万历皇帝问他:“你到我国访问了46个县,你感觉我国官吏政绩如何?”冯回答说:“自我来到中国界,所到过的州、县,未见过官吏们有谁如赵邦清那样清正、一尘不染。”万历皇帝求贤若渴,听其言大悦,遂提笔书赠“清、清、清”3个大字,立即下诏召赵邦清进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圣旨下来,滕县的老百姓舍不得赵邦清离去,苦苦挽留,赵邦清实难立即动身赴任。万历皇帝又第二次下诏,督促其立即到任,否则,治他的罪。赵邦清无奈,只得启程赴京。滕县百姓闻讯,扶老携幼,聚集了几千人,洒泪为赵邦清送别,当时滕县传唱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赵邦清,赵邦清,为官一任一邦清,清正清廉清滕县,百姓为他塑清身。”汤显祖也表扬他:“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因为朝廷黑暗,赵邦清经历了再三的贬谪后被削为平民归乡。回乡后他向民众推广农业技术。当地府县官绅为赵邦清立了天官坊和清官坊两座牌坊。赵邦清于万历四十五年为其嫡母刘氏、生母高氏立了恩宠坊。这就是三座牌坊的来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熹宗天启二年,赵邦清被重新启用,出任四川遵义道监军参议,后在平叛的过程中病逝军中,被赐谥为“光禄侍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罗川古镇除了牌坊,在街道上,还有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铸造的两根铁旗杆,约有16米高,傲然挺立。这里原来是一座城隍庙,这一对铁旗杆就竖在城隍庙前。旗杆顶端各有一铁鹤,分别背负“日”“月”二字,凌空展翅飞腾。铁鹤之下有一小匾额,呈梯形,一面上书“七国保卫”一面上书“万代屏藩”。其下有两个方斗,相距约1米,方斗的四角各竖小旗,迎风飘扬。在旗杆的中下部,悬有一副铁铸对联,“社荐鸡豚留永日,旗翻熊虎待灵风”。旗杆上细下粗,通身以双龙缠绕,下端插入铁狮背腹。两尊铁狮,双目圆睁,两侧均有雕刻,工艺极为细腻精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街上有座九年制学校,学校对面一座赵氏祠堂。据说也是有年代的文物。但大门紧闭,无法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色不早了,要赶回西安,就没有在小巷转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上我在想,这罗川城看似不断在缩小,其实内涵不小。那么,好端端的县城缩小为村是什么原因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查资料得知,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百姓不堪忍受当局者的酷毒统治,贪虐的县长李剑泉被饥民所杀。发生了当任县长被刺杀的大案后,当局认为罗川两山对峙,交通不便,孤守难得其援,遂迁县治于山河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至此,县治在罗川延续时间超过1500年。我想起秦岭山中的佛坪县也是在民国时期县长被杀,县城迁移的。看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为你立牌;为官一任,敛财为己,连县城都得迁移,却是天怒人怨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拂去历史的尘埃,罗川城,俨然正宁历史文化名副其实的“缩影”,更是一个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完成于2025.1.1</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