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7日,两周内二进国博观古代中国第七部分展:辽宋夏金元时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从雄伟壮丽的大唐盛世走来,宋的时代主题显然有所区别。</p> <p class="ql-block">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p><p class="ql-block">从公元10世纪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了新的格局。汉族建立的宋统治了从黄河中下游流域直至南海的地区,后被迫退缩到江淮以南,但始终在经济、文化方面居于核心地位。北方的契丹、党项和女真先后建立了辽、夏和金政权,西南有吐蕃和大理。13世纪蒙古族兴起后,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对峙的局面,实现了大统一。西藏等地区成为中国版图中新的组成部分。四百余年间,虽然战乱不绝,但各民族间的交流持续不断,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也非常密切。</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模型)</p><p class="ql-block">据山西应县佛宫寺塔复制</p><p class="ql-block">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始建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木塔。塔为楼阁式,纯木结构、无钉无铆,高约67米,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该塔结构复杂,轮廓优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高超技巧。全塔采用的斗棋式样有60多种,在塔的暗层内,在内外槽柱间,使用了斜撑、梁和短柱,由此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以提高其抗弯剪的能力,增加了整个塔身的稳定性。另外,在塔中塑像内发现的辽代刻经、写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是体现辽代佛教传播、藏经雕印技术的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辽正慧大师舍利塔小石碑</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1125年)</p><p class="ql-block">1983年河北涞源出土</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鞍桥饰(复制品)</p><p class="ql-block">辽 (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原件1954年内蒙古赤峰辽射马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拱圣下七都虞候朱记”青铜印</p><p class="ql-block">北宋 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右)</p><p class="ql-block">此印为北宋禁军“拱圣”军中都處候的印信。神卫左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记”青铜印</p><p class="ql-block">北宋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左)</p><p class="ql-block">此印为北宋禁军“神卫”左厢所转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的印信。</p> <p class="ql-block">北宋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为防止藩镇割据重演,统治者把地方的军权、用人权、财权、司法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p><p class="ql-block">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一批有忧患意识的士大夫发起了改革。公元1127年,北宋为金所灭。</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首领”青铜印</p><p class="ql-block">西夏 乾祐六年 (公元1175年)</p><p class="ql-block">1984年宁夏同心县出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铜腰牌</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p><p class="ql-block">牌上刻有姓名和职务,通过关卡时作为身份证明。</p> <p class="ql-block">西夏钱币</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 1038年一1227年)</p><p class="ql-block">西夏钱币仿中原之制,以方孔圆钱为形,小平、折二兼有,以小平为主。西夏十帝先后祷造钱币 14种,均为年号钱,包括西夏文福圣宝钱(一说为禀德宝钱)、西夏文大安宝钱和汉文大安通宝、西夏文贞观宝钱、汉文元德通宝和重宝、汉文大德通宝、汉文天盛元宝铜和铁钱、西夏文乾祐宝钱铜、铁钱和汉文乾祐元宝铜、铁钱、西夏文天庆宝钱和汉文天庆元宝、汉文皇建元宝、汉文光定元宝。</p><p class="ql-block">以有文献记载的天盛年间设立“通济监”铸钱为分界线,西夏铸币呈现两种明显特点:通济监设立以前,铸币稀少,工艺较粗糙,钱体略小;通济监设立以后,钱币缘郭规整,布局得当,字体秀丽,铸造精工,出土数量增多。不过西夏虽持续铸币,境内流通钱币仍以宋钱为主,西夏钱币的铸造更多作为西夏王朝独立的象征,或用以赏赐官员、祭祀祖先。</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敕燃马牌”青铜敕牌</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p><p class="ql-block">这件敕牌是西夏使者传递紧急文书、命令时的身份凭证。由两片圆形青铜牌组成,可相扣校验。上端附扁方形提钮。一青铜牌刻回曲花卉纹,边缘有西夏文“救”字,另一青铜牌刻西夏文“敕燃马牌”,意为“敕令驿马昼夜疾驰”。</p><p class="ql-block">目前已见的西夏符牌有二十多面,多为传世品,大体可分三类:1、“救燃马牌”。2、“防守待命”牌,均为圆形,正面是西夏文“防守待命”,背面为佩戴者西夏文名,是西夏军营中守御者的标志。3、“内宿待命”牌,多为长方铲形,可悬佩,正面文字为西夏文“内宿待命”,背面为西夏人名或“番号”,是宫内宿卫人员身份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列鞢</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黑龙江绥滨出土</p><p class="ql-block">这是女真贵族腰间佩带的豪华饰品,出土时由数层丝绸包裹。整器由金、银、玉石、玛瑙制成,上部一鎏金银盒下缀长方体金饰,内镶两块红玛瑙。金饰两侧各系一串玛瑙珠。金饰下方用黄丝线缀一水晶球,球上下两端置鎏金银花托,下方为一水滴状玉饰。两串玛瑙珠下方各与两片上下叠置的长方形玉条两端相连。玉条下一梭形玉饰,下缀15颗红玛瑙珠。整个物件做工精细,用材珍贵。</p><p class="ql-block">据《金史》记载,昭祖石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曾祖父)劫掠他部财产后,为报叔父谢里忽此前的救命之恩,私自留下一件金列鞢前去赠送。可见列蝶在当时为女真贵族的珍贵之物。</p> <p class="ql-block">绿釉鸱吻</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出土</p><p class="ql-block">这是股堂正脊两端的装饰物,呈龙首鱼身状。党项族是我国古代西北民族,属羌族的一支。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吴建立西夏政权。现位于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就是西夏皇帝和陪葬大臣们的墓地,内有帝陵9座、陪葬墓250 余座、陵邑1处。西夏陵出土鸱吻有琉璃、灰陶两种,造型与此同。汉以前宫殿的正脊两端高高翘起,似凤鸟展翅,名“鸱尾”;唐代鸱尾造型逐渐突出吻部,张开大口吞咬屋脊,多名“鸱吻”。宋代龙首鱼身、张口吞脊的鸱吻形象被固定下来。西夏陵出土鸱吻与同一时期河北蓟县独乐寺辽代山门鸱吻、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金代北鸱吻均属同一类型。</p> <p class="ql-block">《女真进士提名碑拓片</p><p class="ql-block">金 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兴四将图》(复制品)</p><p class="ql-block">传南宋 刘松年 绘</p><p class="ql-block">北宋被金攻灭后,康王赵构南渡建立了南宋。南宋建立之初,金兵多次南下,宋朝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遇制了金兵南侵,最终双方订立和议,以淮河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一线为界,形成了宋金长期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称为宋室的“中兴”。宋室南渡之后,朝中将领以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战功最为卓著,他们在抵抗金兵、保卫南宋政权中发挥重大作用,被誉为“中兴四将”。此图绘南宋中兴四将全身立像,画中主要人物从右至左依次为“刘鄜王光世”、“韩蕲王世忠”、“张循王俊”、“岳鄂王飞”。</p> <p class="ql-block">秦桧铁跪像</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原在北京市崇文门外精忠庙</p><p class="ql-block">秦桧(公元1090-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南宋初年权臣。秦松全力主张与金议和,于公元1141年帮助宋高宗解除了韩世忠、岳飞等抗金将领的兵权,又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父子,此后推动南宋与金签订“绍兴和议”。</p> <p class="ql-block">“白兰王印”鎏金青铜印(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原件藏西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是公元1326年泰定帝封西藏贵族琐南藏下为白兰王的印信。</p> <p class="ql-block">褐釉鸡冠壶</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年一1125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北京市复兴门外出土</p> <p class="ql-block">褐釉剔花扁壶</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p><p class="ql-block">1985年宁夏海原征集</p><p class="ql-block">这类瓷扁壶在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也最具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钧窑玫瑰紫釉花盆</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中心窑址位于钧州(今河南禹州一带)而得名。钓窑瓷器属于青瓷系,以釉色绮丽多变闻名,有的具有蛋白石一样的光泽和青色,有的在烧制过程中利用还原铜的呈色作用而产生出紫红釉色,自然晕散成斑或满布全体,变化莫测,妙趣无穷。北宋钧窑有各式花盆、洗、炉、尊、钵等器,有些是专为宫廷烧造的。</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青釉刻花莱菔尊</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耀州窑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始烧于唐代,北宋末年进入鼎盛期,青瓷是其最重要的产品,兼烧白釉、黑釉,以其优美的地方风格,取材广泛的刻花、划花、印花以及纯熟的技巧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青铜秤锤</p><p class="ql-block">元 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p> <p class="ql-block">官窑青釉贯耳瓶</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宋代官窑是指由中央官府开设的窑场,专门烧制御用瓷器。受宋代仿古、复古风气的影响,不少官窑瓷器是仿周、秦、汉古铜器、玉器的样式制作的仿古陈设品。这件官窑贯耳瓶的造型模仿自古代青铜器投壶,端庄古朴,釉色粉青,釉质晶莹、温润如玉,布满冰裂纹,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汝窑洗</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弦纹贯耳壶</p><p class="ql-block">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此壶仿自青铜投壶造型。侈口,长颈,圆腹,颈两侧附贯耳,通身施青釉。龙泉窑位于今浙江龙泉境内,贯耳壶是龙泉窑中常见的一种造型,除传世品之外,出土器物中也有发现。南宋晚期,龙泉窑烧制出青瓷的代表作品——粉青釉、梅子青釉器,釉色柔和淡雅,质如青玉。</p> <p class="ql-block">官窑粉青釉三足炉</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此炉为官窑仿古器物。侈口,立耳,束颈,圆鼓腹,三矮足。青釉,上布满裂纹,釉色晶莹透明,富有光泽。</p><p class="ql-block">炉是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制的器物之一,是仿商周时期青铜鼎样式制作的,是北宋未期出现的复古风气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五大名窑:</p><p class="ql-block">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钩窑被后世營为宋代五大名窑。官窑是指由中央官府开设的窑场,专门烧制御用瓷器。哥窑相传由南宋章氏兄弟中的哥哥创立,确切密址目前不详。汝窑因位于宋代汝州而得名,在北宋末年专为宫廷烧制瓷器,传世作品极少。定密创烧于唐朝后期,因位于定州(今河北曲阳)而得名。钓窑位于今河南禹县,其中钧台八卦洞窑是北宋末年建立的官窑,专门烧造宫廷陈设器。</p> <p class="ql-block">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哥窑鱼耳炉</p><p class="ql-block">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此炉为仿古器。口微侈,束颈,鱼形耳,鼓腹,圈足,通体米黄色,釉色柔和润泽,布满开片,金丝铁线,是传世哥窑的代表器物。</p><p class="ql-block">哥窑窑址和性质不详,目前传世哥窑瓷器为数不多,且多源自清宫旧藏,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海外。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碗和罐等。</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划花莲瓣纹碗</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一1279年)</p> <p class="ql-block">宋代其他名窑:</p><p class="ql-block">在五大名窑之外,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榆次窑等名窑也具有很大的影响。龙泉窑建立于南宋晚期,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它是在越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吸取了瓯窑(窑址在今浙江温州)、赘窑(窑址在今浙江金华)的传统风格;耀州窑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始烧于唐代,北宋末年进入鼎盛期;磁州窑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境内,隋代时已开始生产青瓷,宋代时工艺达到了高峰;吉州窑因位于古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而得名,吉州窑烧制瓷器始于唐末,至南宋达到鼎盛;榆次窑是北方民窑,位于今山西太原孟家井,金、元两代最为兴盛。</p><p class="ql-block">金灭北宋后,原北宋统治区内的许多名窑继续生产,制瓷业也成为金代较为发达的手工业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粉青釉凸花葫芦瓶</p><p class="ql-block">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龙泉窑因中心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而得名。它是在越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吸取了瓯窑(窑址在今浙江温州)、婺窑(窑址在今浙江金华)的传统风格,经过1200多年时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系,统称“龙泉窑”。宋代龙泉窑胎骨白色,釉汁透明,釉色以粉青和梅子青最为著名。葫芦瓶是南宋后期龙泉窑创新品种之一,造型新颖。这件凸花葫芦瓶通体施粉青釉,瓶身上下部位都堆贴缠枝花卉,纹路凸起处因流釉而显出胎质的白痕,俗称“出筋”。</p> <p class="ql-block">“张泰造”洗</p><p class="ql-block">金 大安二年(公元1201年)</p><p class="ql-block">此洗外壁有楷书“佛光普渡大安二年张泰造”字样。</p> <p class="ql-block">榆次窑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年-1234年)</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三色荷花瓷枕</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玳瑁釉碗</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吉州窑因位于古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而得名。吉州窑烧制瓷器始于唐末,至南宋以黑釉瓷居多,也有白瓷和青瓷。其中以黑釉器釉色变化最为丰富,形成如玳瑁釉、树叶纹、剪绘、剔划花纹、黑釉褐班、白斑及蓝斑等各具特点的釉色。此碗釉面是在施黑釉时添加一止火焙烧,不同颜色的釉层在高温下相互浸润,烧成后淡黄釉色在黑釉底色衬托下呈现出玳瑁E 釉,是吉州窑的主要品种之一。</p> <p class="ql-block">绿釉凤首瓶</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50年辽宁义县清河门萧慎微祖墓群2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黄釉长颈瓶</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1125年)</p> <p class="ql-block">褐釉剔刻牡丹纹经瓶</p><p class="ql-block">西夏 (公元1038年-1227年)</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印花游鱼海棠式长盘 </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年-1125年) </p><p class="ql-block">1959年内蒙古宁城辽墓出土 </p><p class="ql-block">长盘形如海棠花,先施白色化妆土,再施黄、白、绿三色釉。盘底落花游鱼。釉色莹澈,是辽三彩器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辽三彩是在唐宋时期三彩工艺基础上烧成的多彩低温釉陶。制作工艺可分两种:粗胎质松软,呈红色,釉色昏暗混浊不透明,一般施釉不到底,釉层容易剥落;细胎质细腻,呈淡红色,施釉讲究,釉色娇艳明亮,工艺可同唐三彩媲美。釉色以黄、绿、白为主基调,装饰手法以印花、刻花、划花、浮雕为主。纹饰以花卉纹为主,还有蝴蝶、鱼、仙鹤等动物纹和水波纹、勾云纹等,图案布局严谨,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玳瑁釉瓷枕</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年-1125年)</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印牡丹纹盘</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年-1125年)</p> <p class="ql-block">侍女石刻</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侍女馆高醫,脸庞圆润,眼角上翘,面带微笑。内着抹胸,外着交领窄袖长服,序带系腰垂于身前,体态丰满。袖手于胸前,神态恭敬谦和。</p> <p class="ql-block">伎乐石刻</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乐女梳高酱,静上编與饰,方额,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解出内衣衣领,腰际系带,是登尖鞋。左臂环抱一扁戲,右手举她欲击,神态確容,举止优雅,仿佛正要为主人和宾客演数一曲。</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常以扁放与笛、拍板配合,或器乐合奏,或为说唱伎艺、杂要蹴鞠伴奏。</p> <p class="ql-block">持扇侍女石刻</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侍女头缩双髾,着及地长裙,露出双足尖,外着窄袖背子,两倒开视,双襟微散。面相丰满、圆润,嘴角微带笑意。左手持扇,右手向后拢发,体态秀丽端生,人物神态、姿势雕刻细腻精致。团扇见于文献记载要早到西汉时期,史籍中称之为宫扇、纨扇、合欢扇等。宋代制扇业十分兴盛,南宋时已远销海外。团扇还是书画艺术品,北宋菁名的书画家苏轼就有“题扇”、“画扇”的故事留传后世。</p> <p class="ql-block">双凤麒麟纹石雕</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66年北京市桦皮厂西部明城墙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该石雕两面主体使用了四连弧的开光装饰形式,中以缠枝纹衬托双风戏珠图案。双风头如锦鸡、嘴如鹦鹉、身如鸳鸯、翅如大鹏等体征都一致,但有两处不同:一处是下方的凤头上有像灵芝一样的冠和缕東状的颈羽,而另一只没有,第二处是下方的凤有五条浪草纹尾羽,而上方的凤是卷草纹尾羽,这应该是雄性和难性的区别。开光之下是两只追逐嬉阁的麒麟,背景是海涛纹。石雕两侧以继枝纹为装饰。这件石雕布局美观大气、手法姻熟自然,是元代石刻艺术中的精品,应该是元大都皇宫或者皇家园林内的丹陛石。</p> <p class="ql-block">银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元 (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安徽合肥孔庙旧基元代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瓶带盖,敞口,细颈,垂腹,颈、腹部过渡比较明显,圈足内刻有“至顺癸酉”、“庐州丁铺”、“章仲英造”字样。标明这件银瓶是由庐州(今安徽合肥)丁家店铺的工匠章仲英制作的。</p><p class="ql-block">玉壶春瓶,也叫玉壶春壶,得名可能来自某种名为“玉壶春”酒的酒瓶形状,其外观样式经过长期发展,定型于宋代。早期的玉壶春瓶多为瓷器,到了元代,出现了许多由金、银制成的玉壶春瓶。元代是玉壶春瓶发展的重要阶段,造型种类丰富,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明清各种玉壶春瓶造型几乎都能在元代找到原型。从元代开始,玉壶春瓶由实用的酒器向明清时期的陈设器转变。</p> <p class="ql-block">银马盂</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安徽合肥出土</p> <p class="ql-block">八棱錾花银注子、温碗</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酒注子、温碗</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1983年江苏镇江出土</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盛倒酒、温酒的用具。酒注子直颈,带盖,弓形柄,细长流,圆肩,鼓腹,腹部刻莲瓣纹,器身似含苞待放莲花。温碗敞口,高圈足,腹部刻莲瓣纹,似盛开的莲花。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显青,为景德镇青白釉瓷器。这套器具是宋代日用饮酒器皿中的代表。</p><p class="ql-block">酒注子、温碗两种器物配套使用,二者器形协调一致,如瓜棱形酒注子必配以瓜棱形温碗,莲瓣纹酒注子必配以莲瓣纹温碗,使用时将酒注子置于温碗中,温碗内盛热水用以温酒。宋代南方瓷窑普遍烧制酒注子、温碗,其中以景德镇制品最为精美。</p> <p class="ql-block">二十五瓣莲花口银杯</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p> <p class="ql-block">银马勺</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1368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安徽合肥出土</p><p class="ql-block">银马盂</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安徽合肥出土</p> <p class="ql-block">妇女涤器雕砖(左)</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p><p class="ql-block">传河南偃师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的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饮茶方式与唐代有所变化,点茶法替代煎茶法成为当时的主要方法。其做法是将研细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或茶匙环回击拂,待茶末与水充分溶合即可饮用。宋代茶具与唐代大致一样,主要有茶碾、茶罗、茶盏和茶瓶等。但茶瓶为便于点茶而流部加长,口部圆峻,器身与器颈增高,把手的曲线相应趋向柔和。宋代饮茶多用盏而不用碗,唐代的茶般为绿色,因此多青瓷碗与白瓷碗并重;而宋代茶色尚白,宋人为评比茶的品质,在士大夫中兴起“斗茶”之风,因此多用黑釉茶盏,便于对比和斗茶。涤器雕砖表现一位妇女立于套有桌围的长桌前清拭茶具的场景,桌上放置带荷叶盖的罐子、茶匙、茶托与苶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妇女斫鲙(kuài) 雕砖(右)</p><p class="ql-block">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p><p class="ql-block">传河南偃师出土</p><p class="ql-block">该雕砖表现一位妇女剖鱼做饭的场景,她腰系宽大的斜格纹围裙,挽起袖子,露出多圈套镯,身前的高木方桌上有厨刀和菜墩,墩上1条大鱼,鼓腮动鳍,栩栩如生,还有3条小鱼用柳枝串起,正待清洗。妇女足边有一盆,水波荡漾。桌旁有一个方形火炉,炉火熊熊,炉上有锅,锅中水在沸腾,表示即将煮鱼。构图生动,线条流畅,生活气息浓厚。</p> <p class="ql-block">花瓣形漆盒</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1954年江苏无锡出土</p> <p class="ql-block">葵瓣漆碗</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湖北武汉出土</p> <p class="ql-block">八思巴文漆碗</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鳞纹银壶</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54年内蒙古赤峰辽驸马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银壶腹部中间饰带状纹,上下布满鱼鳞纹,肩部前后鼻钮接弓形提梁。壶盖中部隆起,有钮,上套链连接提梁。此银壶造型优美,说明当时契丹族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p><p class="ql-block">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早在夏商时期已经开始出现金银器,经过东胡、匈奴、鲜卑、乌桓、突厥等民族的继承发展,到契丹族建立辽政权后,达到了金银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已发现的辽代金银器涵盖了契丹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辽代早期金银器受唐代金银器工艺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本民族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金银器发展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鎏金鹿纹银鸡冠壶</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年-1125年)</p><p class="ql-block">1979年内蒙古赤峰出土</p> <p class="ql-block">“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青铜版</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这块青钢版是用来印刷广告的,甲版上方标明店請字号“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向刻有一幅“自兔编</p><p class="ql-block">药图”,图案两侧注明“以门前自兔儿为此”,图案下方悲广告园;“收买上:等钢者,造功夫细针。不以心</p><p class="ql-block">院使川,口口兴暖,圳有加德,清记门。”这是现存蒙부有大商品宣传广告的实物。</p><p class="ql-block">宋代城市人几众多,大都市人口在百万左右,小等皎市人口在十万以上,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同时城市打破了市、坊限制,市场交从无处不在,商品经诗空前话跃,各类商店和作坊遍布大街小巷,同行间的瓷个日益激烈,不少害铺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相牌和广告意识浓厚。</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人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以青花和釉里红为代表的元代瓷器:</p><p class="ql-block">元代的制瓷校术和装饰艺术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用釉下彩投术瓷制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私的富是元朝时餐地镇使制官府定制党器的一个窗口,因许多成品上有“枢府”二字得名,元代龙息窗的地位更加突出,影响浙江、福建、江香等地關能业形成特有的青党密系,产晶远销到东亚、东事,网检伯各国,</p> <p class="ql-block">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元 (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瓷器,它用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然后在上面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成品呈现蓝色花纹。这种技术始见于唐代,元代臻于成熟。以青花为代表的釉下彩瓷器大量烧制成功,是中国瓷器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p><p class="ql-block">青花瓷器的色彩得到蒙古统治者以及当时西亚、中亚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喜好,在元代迅速发展,不仅在国内广泛流行,也成为最受欢迎的外销瓷品种之一。</p> <p class="ql-block">枢府窑瓷盘</p><p class="ql-block">元 (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元代后期,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出现了新品种,其特征是胎体较为厚重,使用模压印花图案进行装饰,釉色如同鹅卵发白且略带青色,较考究的成品往往带有相对的“枢”、“府”二字,“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这种瓷器通常被称作枢府瓷,或者卵白釉瓷。枢府瓷根据质量和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贡品,最为精致,专门供给宫廷,作为皇家祭器或者日常使用。二是公用瓷,由官府定制,有“枢”、“府”字样的就属于此类,根据定制者不同,也有印其他字的。三是商品瓷,模仿有“枢”、“府”字样的器物,质量较为粗糙,但是价格便宜,大量行销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青花蕉叶纹觚</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80年江西高安出土</p> <p class="ql-block">钧窑天青釉桃形罐</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钧窑镂空座四兽面双螭耳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7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缠枝牡丹纹瓶</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7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罐</p><p class="ql-block">元 (公元1206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出土</p><p class="ql-block">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一带,宋代属磁州,故名。元代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其白地黑花产品数量众多。在元大都出土的瓷器中,磁州窑系产品占了将近一半,白地黑花瓷器又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p><p class="ql-block">此罐造型浑厚,罐体在白地上用黑色画出婴戏、花卉等图案,绘画手法简练粗犷,极富民间色彩,具有磁州窑产品的典型风格。该婴戏罐发现于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船上出水瓷器反映出元代海外贸易的繁盛。</p> <p class="ql-block">木雕观音像</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吹笛陶俑(左)</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1963年河南焦作出土</p><p class="ql-block">击节陶俑(右)</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1963年河南焦作出土</p> <p class="ql-block">蹴鞠纹青铜镜</p><p class="ql-block">宋 (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蹴鞠是中国古代一项类似于现代足球的运动,起源于春秋战国。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蹴鞠运动广为发展流行。鞠球的制作工艺大大提高,由十至十二张牛皮缝制而成,内充以吹气的动物膀胱,球体很圆,容易操控,踢起来观赏性更强;流行范围也更广,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市民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以蹴鞠为乐;当时还出现了专门的踢球组织——球社,球社有严格的社规,教授专门的踢球技艺及道德规范;城市中还有蹴鞠爱好者专门的运动场所,一些大的宴会以及店铺促销等活动经常伴有蹴鞠表演助兴。</p> <p class="ql-block">铜毗卢佛坐像</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阿閦佛坐像</p><p class="ql-block">元 (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填朱青玉召万神符牌</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孝子故事砖雕</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在我国黄河流域宋、金、元墓葬中,“二十四孝”故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题材用来装饰墓室,是当时社会重孝观念的真实体现。佛教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相结合,对“二十四孝”故事的定型和宣传起到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1.戏彩娱亲 2.行拥供母 3.舍子救侄 4.哭竹生笋 5.埋儿奉母6.刻木事亲 7.卧冰求鲤</p> <p class="ql-block">海船纹青铜镜</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此镜为八出菱花形,镜背图案以海波纹为底,起伏的波涛中有一条桅杆高耸的海船正在行驶,船头船尾以及船舱中的人物清晰可见。镜钮上方铸有篆书铭文“煌亟昌天”四字,是祈祷保佑出海者平安的意思。带有这种图案和铭文的青铜镜不仅是海船上的生活用具,也是带有宗教色彩的祈祷用具。</p><p class="ql-block">海船乘风破浪是宋代青铜镜的常见图案,说明当时海上交通与贸易所占的重要地位,也表达了经常出海的人们对于航海安全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南宋沉船“南海一号” 上发现的部分瓷器</p><p class="ql-block">2002年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出水</p><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沉船。2001-2004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牵头,抽调全国专业人员组成“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进行了4次大规模水下探摸和局部试掘工作。2007年底,“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铺首注子</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六棱印花注子</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印叶脉纹花口盘</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卉纹盘</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菊瓣纹花口盏</p> <p class="ql-block">铜壶滴漏</p><p class="ql-block">元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p><p class="ql-block">铜壶滴漏是我国古代利用水的恒定流量来计算时间的仪器。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套铜壶滴漏。</p><p class="ql-block">整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壶壁分别铸太阳图、月形图、北斗七星图、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使用时,日壶的水以恒定的流量滴入下层的月壶,月壶水滴入星壶,星壶上部有一个小洞,如果月壶滴下的水多了,多余的就会从这里流出,使星壶的水量保持恒定,以便均匀地滴水给受水壶。受水壶中的水逐渐增加,浮舟托起木箭缓缓上升。将木箭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对照,以观看时间。</p> <p class="ql-block">2025.01.07</p><p class="ql-block">手机拍摄(文字说明来源于展馆内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