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护危国独钓中原,扬军威鱼城折鞭。</p> <p class="ql-block">钓鱼城,原为钓鱼山,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城东北5千米、嘉陵江南岸的钓鱼山上,距重庆市主城区68千米。其地当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控扼三江,自古为“巴蜀要津”。</p> <p class="ql-block">钓鱼城是创造中外战争史奇迹的军事要塞,是影响世界中古历史的英雄名城。7个多世纪前的宋蒙(元)战争时期,身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的余玠为抵御蒙南军队的进攻,采纳播州(今贵州遵义)冉珑、冉璞兄弟的建议,于南宋淳靖三年(公元1248年)筑城钓鱼山,并将合州及石照县的军、政机构移至钓鱼城,屯兵积粮,以作重庆、夔州的屏障,四川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支柱。</p><p class="ql-block">从公元1243年到1279年,南宋合州军民在守将王坚、张珏的率领下,凭籍钓鱼城天险,审时度势,成功地运用“婴城固守,浴血奋战”、“以攻为守,主动出击”、“耕战结合,坚持抗战”的战略战术,历经大小战斗两百余次,抵御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一蒙元精锐之师,实现了“控制交通大动脉一一嘉陵江”、“屏蔽蒙元大军出川通道”的战略目标,创造了守城抗战36年这一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1259年,蒙哥(元宪宗)在御驾亲征钓鱼城之战中战死,导致蒙古大军从南宋和西亚战扬全面撤军,阻上了大蒙古国的扩张浪潮。由此,钓鱼城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延续宋祚″的作用,在世界中古史上铸就了“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北非扩张,促成蒙古帝国崩溃”的丰碑!</p><p class="ql-block">钓鱼城是迄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战场遗址。在钓鱼城上,现存有总长8公里的城垣、8座城门,以及炮台、哨台、栈道、暗道出口、水军码头、兵工作坊、衙署遗址、军营、校场、皇宫、粮食加工场、天池、泉井等南军事及生活设施遗址;有远古遗迹钓鱼台、天泉洞、薄力岭、三龟石,唐代悬空卧佛、干佛崖、弥勒站佛、护国寺,宋代古桂树、飞易楼牌、佛号大字和“一卧千古”、“山人足鱼”摩崖题记,清代忠义祠、“三圣”岩、“鱼山八景有刻等名胜古迹;还有文天样、刘克庄、杨慎、陈毅、郭沫若等历代名家的吟咏以及抗目战争国民党军政要人的摩崖题记。1987年以来,先后有中外著名学者到钓鱼城参观考案,他们对钓鱼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山、水、城合一”的自然美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古校场遗址(校场亦称“较场”,唐宋时期称“校场”,明清时期称“较场”。),坐落在钓鱼城中部平缓的山顶上,校场呈圆形,直径长80余米,面积约5600平方米。这处校场是钓鱼城守军中属南宋“禁军”序列的正规军一—兴戎司驻军的演练、集结场地。</p> <p class="ql-block">古军营遗址。坐落在钓鱼城中部平缓的山顶上。是南宋晚期钓鱼城守军的驻所。它位置适中,道路四通八达,一有军情,无论东西南北皆可迅速出击。古军营坐南朝北,现有建筑为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原址上重建。整座军营由校场和营房两大部分组成。校场为圆形,直径长80余米,面积约5600平方米。7幢营房排列于校场正南边缘,石墙青瓦,别开生面。</p> <p class="ql-block">钓鱼城全景沙盘</p> <p class="ql-block">宋代石室墓。该墓群于2005年7月在合川市三汇镇考古中发现,系家族合葬墓。同年11月迁移至钓鱼城。单墓长2.9米,宽1.23米,高2.6米,为南宋时期合州地区较典型的石室墓葬。据墓内出土“买地券”记载,二号墓主人原籍合州石照县垫江乡(今合川三汇镇),名张伯容,享年八十岁,于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建墓下葬。</p> <p class="ql-block">石照县衙是宋蒙、元战争时期唯一延续到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的南地方政权机构,素有“南宋最后的一座县衙”、“大元统一之后唯一的南宋县衙”之称。当年,二冉筑城钓鱼山,即将合州及石照县治迁到钓鱼城中,履行修建城池、垦田积栗及处理民事案件、民事纠纷等职责。石照县衙是在战争时期就原有民居改建,故而在建筑规模、布局和艺术上呈现出了因地制宜、讲求适用的特点和巴渝古民居建筑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位于县衙大门前的照壁以青石砌成,构成了县衙建筑的序幕。由跑马道登上石照县衙台阶,走进大门,便是壮观森严的县衙大堂(即正堂)。</p><p class="ql-block">正堂上悬挂“大堂”金字大匾,匾额上方吊挂四对宫灯,匾额下为知县审案暖阁,审案桌上放有令箭、火签和“石照县令印”,两侧竖立“石照县正堂”告牌和立扇,庄严肃穆。暖阁后上方悬挂“明镜高悬”金字匾,比喻官员目光敏锐,识见高明,能洞察一切;判案公正廉明,执法严明,判案公正,办事公正无私。</p><p class="ql-block">暖阁后面屏风为《麒麟图》,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麒麟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被称为圣兽王。《麒麟图》表示官者要以“仁”为本。大堂东西两侧有“肃静”、“回避”立牌,排列有仪仗兵器、男女各种刑具和板杖。显得气氛森严。</p><p class="ql-block">大堂正中的雕塑是钓鱼城战争后期石照县令马伯康和主簿赵奎二人,马伯康为湖南人。曾以右翰林郎知合州汉初县事,后任石照县令。堂上两旁为衙皂6人及弓手2人,展示的是升堂之初等待押解人犯到来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由县衙大堂屏风两侧往后,即进入二堂议事厅,这是古代县令及其佐官、书吏处理公务、迎接和会见宾客的场所。堂前高悬“二堂”横匾,明柱上楹联曰:临衙廉政,不懈躬身国事;重礼劝农,勿忘致力民生。二堂中正壁高悬“清慎勤”匾额一方。堂中对联曰:壁垒森严,人知利桩摧坚甲;惠风和畅,政比黄钟解急弦。堂中所展示的即为石照县令马伯康在向合州知州、钓鱼城守将张珏和部将王立禀报政务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二堂后现为一小院,院中雕塑为石照县令马伯康、夫人马黄氏、小儿马二宝及丫环紫云4人,展示的是战争间歇闲暇时县令的日常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今有钓鱼城碑文记载和飞易楼遗址、石照县衙考古调查资料证实,当年合州州衙修建在护国寺后的飞楼遗址上,而石照县衙则是就原民居改建。在钓鱼城长达36年的战事中,合州州衙一直是指挥中心,石照县衙则负责钓鱼城中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的处理。</p><p class="ql-block">公元1279年正月,钓鱼城最后一任守将王立开城归顺之后,合州及石照县衙于旬日迁还合州。此后,城中设施遭到元军破坏,县衙故址复为历代民居。</p><p class="ql-block">2009年4月至9月中旬,石照县衙经过抢救性落架维修,随后又经为期两个月的布展陈列和环境整治,再现了昔日风采,为古钓鱼城增添了一大景观。</p> <p class="ql-block">南城墙游道</p> <p class="ql-block">蒋中正等人题刻。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七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日本侵略者对合川进行了多次狂轰滥炸。由此,原住合川县城的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就搬迁到了钓鱼城上。在该特别训练班创办十周年之际,兼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的蒋中正亲笔题词,并委派何应钦,白崇禧和张治中等要员前来钓鱼城参加了纪念活动,从而留下了这一片摩崖题刻。</p> <p class="ql-block">护国门。护国门为钓鱼城的标志性建筑。在钓鱼城8座城门中,护国门是规模最大的一道雄关,城门洞高3.24米,宽2.45米,进深6.42米,门洞前题额“全蜀关键”四字。意即:钓鱼城是整个四川最为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冲,关系到全蜀抗战的成败。</p> <p class="ql-block">护国门城台上为重檐歇山顶式城楼,高7米,上悬“护国门”门匾。其楼北倚峭壁,南临悬崖,旁有古榕交柯,蔚为壮观。当年,钓鱼城军民曾在护国门前面的峭壁上开凿石穴,架梁铺木,施以栈道出入。情况紧急之时,可迅速地将横梁上的木板抽掉,使其通道断绝,犹如我国北方古城的城门吊桥。如今,栈道石穴犹存。此外,在护国门平顶门道南壁和后门洞东侧,还保留了宋代的城门构件和登城的石级。</p><p class="ql-block">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蒙哥汗御驾亲征钓鱼城。四月二十二日,蒙哥汗下令向护国门发动进攻。蒙古巩昌等二十四路便宜都总帅、征蜀先锋将汪德臣选其精锐,乘夜雨初停之时偷袭护国门。钓鱼城守将王坚闻报,即遣“死士”(犹今敢死队员),由城南的飞檐洞暗道坠绳而下,绕道蒙古军身后,然后里应外合,两面夹击。汪德臣及众部下措手不及,加之天黑路滑,顷刻即被击溃。</p> <p class="ql-block">护国门道教造像。该石窟为明代道教“三清”、天公地母、真人造像龛。其“三清”龛和天公地母龛曾被人为凿毁,真人造像龛因在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州人重建护国门时将其封存在墙体中,故而免遭破坏。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护国门受损开裂,其后在抢险维修时发现该龛造像。</p><p class="ql-block">有史记载,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合州设道正司,合州历史上长兴不衰的道教得以迅猛发展。这组道教造像即为这一时期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钓鱼城”摩崖题刻。题刻碑面高0.96米,宽2.4米,面积2.3平方米。“钓鱼城”三字字径0.7米,为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孟春,时任合州州同的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沈怀瑗手书。该摩崖题刻为护国寺僧一清石,刻艺精湛,再现了作者“笔锋俊逸酣沉”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摩崖诗刻。1942年6月3日,郭沫若在北碚管理局局长卢子英的陪同下专程到钓鱼城考察,随后写成《钓鱼台访古》一文,原载于是年8月出版的《说文月刊》第3卷第7期,后收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沫若文集》第12卷中。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郭沫若在文章中赞颂了王坚、张珏等守城英雄的忠勇坚贞,对清末合州知州陈大文将开城归顺的王立及熊耳夫人同祀于忠义祠中之举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这首诗即为文中抒怀之作。</p><p class="ql-block">徐澜摩崖诗刻。摩崖刻于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共两方。左方题刻碑面高0.8米,宽1.97米,面积约1.6平方米。字径0.14米。右方题刻碑面高2.1米,宽1.4米,面积2.94平方米。字径0.15米。徐澜,云南临安(今云南省建水县)人。号吾翁。明代嘉靖初举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知合州。</p> <p class="ql-block">南登山步道</p> <p class="ql-block">始关门为钓鱼城8座城门之一。2011年5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南一字城西城墙遗址中段清理发掘出了南宋时期的始关门遗址。遗址面积约20平方米。现在这个地方原为南宋时期的一段栈道,清代嘉庆年间,州人于此异地修建了这座始关门。</p> <p class="ql-block">陈毅摩崖诗及前人题刻</p><p class="ql-block">1926年12月下旬,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在合川以驻军师政治部组织科长身份,做工会、群众及学生的革命宣传工作。1927年2月的一天,陈毅与3师政治部同事范英士利用闲暇之余,登临钓鱼城。看了钓鱼城历代碑记,陈毅即兴口占了四句诗。不久,这首豪情满怀的《登钓鱼城口占》发表于川军3师政治部创办的期刊《武力与民众》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诗云:钓鱼城何处?遥望一高原。壮烈英雄气,千秋尚凜然。</p> <p class="ql-block">″护国名山″石牌坊。面阔7米,高8米,四柱三门三楼,仿木结构的梁、枋、斗拱俱全。该石牌坊的前后分别有“护国名山”、“护国禅林”的楷书题额,字大径尺,结构谨严。史料记载,该石牌坊为清代道光年间,护国寺住持山元和尚集资兴建,横额系他亲笔所书。现在的护国名山石牌坊是1986年底恢复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南水军码头遗址。南水军码头地处钓鱼山南麓,嘉陵江畔。两端分别以南一字城东、西两道城墙作为屏障。</p><p class="ql-block">南水军码头可分为西码头和东码头两个部分。西码头,位于南一字城墙遗址西南角,西靠西城墙下段,南临嘉陵江,地势北高南低。西码头平面形状近梯形,东西长86~112.5米,南北宽55.3~70.25米,残存墙体最高处达6.5米。码头主体以条石、夯土构成,其上有道路、护坡墙、平台、石堆、石臼、房址和柱洞等附属设施。东码头,位于南一字城墙遗址东南角,东靠东城墙下段,倚靠缓坡,西、南两面临江。东码头平面形状近长条形,长41米,宽28米,揭露高0.8~2.1米。码头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由三个平台组成,三个平台均依靠东城墙下段筑成,构筑方式与西码头近似。</p><p class="ql-block">南水军码头整体结构复杂、要素完整,西部是前伸至水中的码头平台及江防阵地,东部为自然港湾,供水军战船停泊。各层平台上除有袍台、礦石堆等遗迹外,还有排水沟渠和以上山石阶梯道为代表的交通网络,整座码头兼具巩固江防和提供后勤保障的双重功能,实战意义突出。</p> <p class="ql-block">钓鱼城南一字城遗址西城墙。西城墙位于南一字城遗址西侧,北至薄刀岭悬崖下,南与南水军码头邻近,根据地形地势,西城墙以二磴岩悬崖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西城墙区共发掘清理遗迹45个,揭露城墙3段,另有城门1座、护坡墙1道、灰沟(排水沟)6条、石堆3处、道路5条、平台3处、桂洞20个、房址1座、排水孔1个及墓葬1座,发掘清理的各类遗迹中除3处为明清时期外,其余遗迹年代均为宋末元初。</p> <p class="ql-block">从城上远眺江景一组</p> <p class="ql-block">游览钓鱼城,省力路线是在南门检票后乘坐景交车直至北门山顶,直接在城里游览,沿参观路线一路向山下的南水军码头遗址游玩,而后直接出景区大门到达来时停车场。如果检票后即参观最近的南水军码头遗址,而后的参观路线就是一路上山,从北门乘景交车返回正门(南门),或原路返回正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