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前言(自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ntroduction </b></p><p class="ql-block"><b> 2023年5月,我就步入八十岁了,按退休后的规划,我要把八十年的人生痕迹留下,编一本自传体的著作。思考再三,书名就叫《雪泥鸿爪﹣﹣我的八十人生路》。雪泥鸿爪原意是指鸿雁踏过雪地时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下的痕迹,把我八十人生往事的痕迹留下,记录下来,分享给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和瓮安钟鼓楼王氏的后人们,这就是我编著本书的目的。</b></p><p class="ql-block"><b> 《雪泥鸿爪﹣﹣我的八十人生路》,记述了我的童年到老年留下的痕迹,分为五大部分。</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部分:</b><b>学生时代,从小学到大学的生活和求学历程。这部分的影像资料留存很少,连1957年小学毕业像都找不到了。除自述外,这部分特转载了王化莹同学撰写的《故园胜迹》一文,也选录了《60年再聚首》(瓮安一小1957届毕业同学纪念)的一些影像。中学时期,除了自述外,特别刊载了高正中学弟的《赠与仪式上邂逅学长》一文,这篇具体而生动的回忆文章,以一个初一学弟的角度,描述了对高三学长的印象,这也反映了当时我们中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部分:</b><b>教师生涯,重点是回顾了在黔南师院近30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除自述外,我汇集了主要的教学与科研业绩,全文转载了《黔南民族师院报》2005年5月12日刊发的《加强课程改革服务基础教育﹣﹣王维刚教授和英语教学论课程改革与实践》一文。我还撰写了《永远怀念外国语学院的奠基人》,以回忆黔南师院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历史和纪念杜永文和丁章两位老先生。也选录了一些影像资料,以反映这一时期的工作情况。</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部分:</b><b>论文和总结撷萃,选录了十余篇论文和总结(有的未公开发表),具体反映本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四部分:</b><b>退休后的生活,即寻根修谱与家族文化活动。重点是记述了我们以祖父光廷公留下的手抄家谱《三槐氏录》为线索根据,经八年艰辛的努力,寻根穷源追宗到四川省通江县马三垭村,我们拜渴了六行山墓室和马三垭王氏总祠。又经两年的编撰,我们印制了《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宗谱》。在寻根修谱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思考,研究和总结,也写成论文记载其中。这一部分还记述了我们瓮安钟鼓楼王氏这些年的一些家族活动和参与四川马三垭王氏的宗亲联谊活动,并全文转载了《三垭宗亲聚锦城·共商族事抒情怀》。同时记载了王化莹同学撰写的《我们这一辈》,以及他印制《重庆綦江永丰王氏切要家谱》的说明。也转载了王清福宗亲撰写的《四川马三垭湖南祁阳(东)江西吉水王氏宗谱》的出版说明和王吉安宗亲为该谱撰写的《序二》。</b></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五部分:</b><b>家庭影像,选取一些影像,以反映家庭生活。</b></p><p class="ql-block"><b> 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各兄弟姐妹的大力支持和爱护,感谢黔南师院的同事们,感谢王化莹同学,高正中学弟提供的资料和文章,也感谢四川马三垭王氏宗亲联谊会、王清福和王吉安宗亲,本书引用了他们的文章。最后要特别感谢原师院党委党务负责人罗发顺先生,他花费很多时间通读著作样书,并给《雪泥鸿爪﹣﹣我的八十人生路》写了序言。</b></p><p class="ql-block"><b> 时光易逝,岁月催人,一个人在人间短暂栖息数十载。《雪泥鸿爪﹣-我的八十人生路》是我八十年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个人的或时代的历史故事。"人人都是一本书",现将此书奉献给我的亲人和挚友,亦就教于方家,敬希不吝赐教,是为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 O 二三年五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序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Preface </b></p><p class="ql-block"><b> 维纲先生编著的《雪泥鸿爪﹣我的八十人生路》即将刊印付梓,我表示由衷的祝贺!浏览阅读了"样书"后,我有下面一些感想和认知;</b></p><p class="ql-block"><b> 维纲先生是我在师院工作的同事和战友,现在我们的人生都走过了八十个春秋。岁月悠悠,时光流逝,八十年,我们伴随着共和国的足迹,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祖国前行之路势不可挡,是因为有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独特而有力的制度优势,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b></p> <p class="ql-block"><b> 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黔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成立,第二年维纲先生就从平塘师范学校调入师专。后他先后赴重庆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进修学习。从1985年主持外语系的党务工作,到2003年的外语系的牵头人(三校合并升本后),十八年来,他都是外语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外语学院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维纲先生是双肩挑教师,他既要负责党政工作,又要从事教学和研究。他是黔南师院的资深教授,也是学院首批重点学科带头人。他教学认真,努力钻研教材,改革课程教学,特别注重实践环节,认真指导学生观摩见习和教育实习。维纲教授科研能力较强,善于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教学成果,他完成多个课题研究,撰写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几十篇。他把科研论文写在了黔南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地上,为贵州的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维纲先生退休后发挥余热,参与了学院教学督导组的工作多年,他也是首届退休教师党支部的委员。他还一直担任外语学院关工委的副主任,不时配合外语学院党委给学生上党课,作讲座或参加座谈会等等。</b></p><p class="ql-block"><b> 退休后,维纲先生最出彩,使我最为感动的是他"寻根穷源,溯祖归宗",编撰了《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宗谱》和《贵州瓮安钟鼓楼王氏百年家史录》等家谱家书,研究家族文化,使承中华传统文化。家谱文化实际上已经上升成了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也是对祖宗的敬畏,让王氏家族有根有源,知道自己从哪儿来。家谱文化或姓氏文化,体现了认祖归宗和弃恶扬善的重要理念。认祖归宗体现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弃恶扬善则包含正确的价值观,蕴含中华民族追求正义、坦荡善良、向心凝聚的优秀基因。家族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化育人心的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力量,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b></p> <p class="ql-block"><b> 悠悠岁月逝东流,飞鸿印雪八十年。维纲先生已经走过了从读书到教书,从少年到老年的八十人生路。人生是什么?人生是人的生存和全部的生活经历,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诠释着自己的人生。人生也是一本书,记载着欢乐与忧伤,记载着每个人的生活成长经历。维纲先生的八十人生路是出彩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维有克已成启范,纲可固本寿长春",这是马三垭王氏族人对他的赞誉和期望!祝维纲先生杖朝寿庆,永葆长青!是为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后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Postscript </b></p><p class="ql-block"><b> 经过几个月的搜集资料,整理和编撰,《雪泥鸿爪﹣﹣我的八十人生路》就要付梓刊印了。非常高兴,因为我即将完成退休后所规划的三大任务:一是在祖父留下的《三槐氏録》的基础上,寻根溯祖,重修《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宗谱》;二是在《宗谱》修成的基础上,编撰《贵州瓮安钟鼓楼王氏百年家史录》;三是编一本自传,就是即将付印的《雪泥鸿爪﹣﹣我的八十人生路》。这就是家谱、家传和自传三本家书。</b></p><p class="ql-block"><b>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三者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中国最庞大的史学体系。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对历史的信仰,但是普通人的历史、痕迹,就如青烟一缕,不出三代便化为乌有。祖先崇拜是我们中国人的世俗宗教,血脉传承之外,祖先、前辈们那些悲欢跌宕的故事是一个家族的灵魂所系。青烛祝祷,说不出一两件祖先的事迹,可能是莫大的遗憾。家传不同于家谱的慎终追远,而是立足于最近五代人以内的信史,记录每一代人物的主要事迹,以及与家人的关系,传递情感,传承家风,成为社会教育和家学教育的教科书。家传就是家史、家书。"人人都是一本书,一本家书抵万金"。现代社会,数字化时代,我们有更多记录手段,可以保留祖辈父母和自己的痕迹。让我们在退休后,闲下来的时候,把所知父辈的经历和事迹以及自己的成长经历,工作业绩写下来,把痕迹留下来。对于家人而言,家传所提供的生动记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贴合家人关系,这样一代又一代坚持下去,形成家风传承的完整脉络,让后人得知祖辈的性格,行为方式,分析研究祖辈的成败得失,调整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使家族走上动态调整,不断优化前进之路。</b></p> <p class="ql-block"><b>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两百多年前,正廷公和大禄公在重庆涪州送坪马路口和大路湾安居落业。风云不测出变故,学沛公和文森公两代奔走于大石箐、关口、班竹园和拱凤林等地谋生。一百三十多年前,明哲公何氏妣携光廷公南下入黔辗转落业瓮安。民国初,光廷公与陈氏妣勤俭持家,经商有道,奋发图强,置业于瓮安钟鼓楼,钦理铭碧各自安家守业。父辈的时代,军阀混战,社会动乱,拉兵派款,民不聊生。他们吃的不好,睡的不好,冬天很冷,夏天很热,没有暖气,没有空调。我们生活在当下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稳定,衣食无忧,过得很好,就更应该去更多地了解先辈的生存环境,经历的苦难和喜怒哀乐。我们更应该珍惜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好传统和好精神。前任美国驻华大使特里.布兰斯塔德( Terry Branstad )曾说,在中国期间,他最欣赏三样东西: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教育和勤奋。我想,这就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铭记在心。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让我们坚守向上向善,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编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 O 二三年十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