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p><p class="ql-block">西藏自治区辖地区</p><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 Ngari Prefecture ),西藏自治区辖地区,古称"羊同""纳里""俄力思"1,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北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东临那曲市、东南依日喀则市,西南和西部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为界;总面积33.717万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10月,阿里地区辖7个县,地区行政公署驻噶尔县狮泉河镇。截至2022年末,阿里地区常住人口12.3万人,居住着藏、汉、蒙、回、维等34个民族,</p><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原是象雄部落的活动区域;4至5世纪,建立象雄王国,后成为吐蕃属地;11世纪,建立古格王国;元至元二年(1265年),古格王国随西藏一起归属元朝;清代,设"维阿里噶本",管辖原古格王国辖境;1960年,设阿里专区;1970年,改称阿里地区</p><p class="ql-block">里地区是西藏自治区面向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国家安全屏障西部战略要地、中国矿产资源储备基地、中国西部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和高原特色牧业生产基地,也是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有"千山之宗,万水之源"之称,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平行排列。冈仁波齐、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札达土林等均为著名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2022年,阿里地区生产总值( GDP )80.5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4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8元。</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前2一1世纪(内地西汉),象雄部落在今阿里地区兴起,汉族史籍称为"羊同",为藏族地区早期的"十三小邦"之一。4-5世纪(内地晋代及南北朝),象雄王国成立,鼎盛时将地域划分为内中外三部,内象雄大体为今阿里地区所辖范围。7世纪(内地唐代),象雄王国与吐蕃王朝联姻后,吐蕃赛玛噶公主遭到象雄王国的冷落,吐蕃王松赞干布遂决定攻打象雄王国。644年(内地唐贞观十八年),象雄王国成为吐蕃王朝的藩属国</p><p class="ql-block">。约950年(内地五代十国时期),吉德尼玛衮建立阿里王国。约990年(内地北宋淳化元年),拉喇嘛益西沃初建古格王国。约1050年(内地北宋皇佑二年),泽德王正式建立古格王国。</p><p class="ql-block"> 元至元二年(1265年),古格王国(即今阿里地区)随西藏一起归属元朝,统属于元朝设立的"乌斯藏宣慰使司";并成立萨迦政权,处理包括古格王国在内的西藏地方具体事务。约元至正十年(1350年),古格王国兼并普兰、亚泽王国。</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年间(1368年一1398年),明朝政府设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管理包括古格王国在内的西藏西部区域(即今阿里地区)。明崇祯三年(1630年),拉达克王国吞并古格王国。</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已臣属清朝的西藏地方政府击败拉达克王国,将原古格王国领域(即今阿里地区)纳入清朝版图,设噶尔本管辖。清代,逐渐出现"阿里地区"的称呼,为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的一个行政区域,其最高权力机构是"维阿里噶本"。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印度西北部的森巴部落进犯阿里地区,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组织军队收复失地,成功抵抗了森巴人的侵略(详见词条森巴战争)。</p><p class="ql-block">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保留阿里地区原最高权力机构堆里嘎本。1954年,设阿里总管,辖仲巴洛强、普兰宗、札布让宗、达巴宗、日土宗、噶大克等宗豁。1956年,成立阿里"基巧"办事处。1960年,设阿里专区,成立专区行政公署,设仲巴县、普兰县、札达县、日土县、噶尔县、革吉县、改则县7县。1962年,仲巴县划归日喀则专区,辖6县。1966年,阿里专署由噶尔县昆莎乡迁驻噶尔县狮泉河镇。1968年,成立阿里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改阿里专区为阿里地区;阿里地区除行政区划属西藏自治区外,其党、政、军划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理。1979年2月5日,成立阿里地区行政公署。1979年3月7日,阿里地区党委及行政公署复归西藏自治区管理,军事仍属新疆军区领导。</p> <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部、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东隔大横山、果干加年山、马尔岗木山、各扎山、欠甲纳博山诸山,临那曲市;东南抵冈底斯山脉中段,依日喀则市;北倚昆仑山脉南麓,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南和西部靠喜马拉雅山脉西段,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为界,介于东经78°24'~86°20',北纬29°41'~35°52'之间,东西跨度742千米,南北跨度688千米,面积33.717万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自南向北次第抬升,大致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北部高原湖盆区,包括革吉县、措勤县、改则县和日土县,该区为内流区,由于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弱,高原面保存完整;地貌类型主要为高原湖盆、宽谷和山地。二是中部高山宽谷区,包括普兰县、措勤县、革吉县、日土县和噶尔县,该区西部为外流区,河流流程长,水量大,切割较深。主要分湖盆、河谷和山地三种地貌类型。三是南部高山峡谷区,包括札达县和普兰县,为外流区,切割较深,呈现高山峡谷形态。次一级地貌分河谷和山地两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有"千山之宗,万山之祖"之称。地区境内山系众多,自南向北,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平行排列,构成高原的骨架;山脉之间,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带状构造谷地和断陷盆地。在这些巨大的山系之间,又派生出数十条次一级山脉,最为著名的就有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和冈底斯山冈仁波齐峰。南部和西南部为深切的沟、谷及零星的冲击扇地带;东部及西北部地势相对平缓◇形成宽谷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总的地势特征是从南到北高原面次第抬升◇而各大山脉主脊线逐渐降低,最高点为普兰县境内的纳木那尼峰,海拔高程7694米◇最低点在札达县什布奇附近的朗钦藏布河谷,海拔高程2800米,最大相对高差4894米。</p> <p class="ql-block">气候</p><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气压低,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冬季极度寒冷且漫长,季节变化不明显;日照时间长,辐射强;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多大风等灾害性天气</p><p class="ql-block">19</p><p class="ql-block"> O </p><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属二类风区,年平均风速在每秒3.2米以上,大风频率高达8级以上,年大风日数在149天左右。年平均气温0℃,日平均温度变化幅度极大,真正是"晚穿棉袄,午穿纱"。狮泉河镇冬季终年低温严寒,年平均气温不足零度,狮泉河镇冬季极端最低气温﹣41℃,夏季极端最高气温21℃,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气温为10℃以上,而夜间气温则降至0℃以下。</p><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全年降水量少,且季节性强。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至20%,而5月到9月间,雨量十分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p> <p class="ql-block">水文</p><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有"万水之源"之称。冈仁波齐及其周围的雪峰融化成河流,分别汇成马泉河、孔雀河、象泉河、狮泉河等,从不同的方向流下高原。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之源;孔雀河流经普兰县,流向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尼泊尔、印度等国,是恒河的源头之一;象泉河、狮泉河分别流经札达县、噶尔县,是印度河的两大源流。</p> <p class="ql-block">自然资源</p><p class="ql-block">土地资源</p><p class="ql-block">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截至2009年末,阿里地区土地总面积3371.75万公顷,其中耕地0.35万公顷,园地0.01万公顷,林地34.42万公顷,草地2602.12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0.59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61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77.93万公顷,其他土地554.71万公顷。</p> <p class="ql-block">水资源</p><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湖泊星罗棋布,水流资源蕴藏量达2万千瓦,全地区有大小河流80多条,湖泊60多个;境内总流程9500千米,流域面积近6万平方千米。阿里因此被称为"千山之巅、万川之源"。水资源总量达167.5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75.93万千瓦。</p> <p class="ql-block">人口</p><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居住着藏族、汉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34个民族。截至2022年末,阿里地区常住人口12.3万人,比上年减少668人,下降0.5%。其中,男性6.5万人,占53%;女性5.80万人,占47%,性别比为1.1:1。城镇人口5.3万人,占比42.9%;乡村人口7万人,占比57.1%。人口出生率为11.3%‰,死亡率为3.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p> <p class="ql-block">经济</p><p class="ql-block">综述</p><p class="ql-block">2022年,阿里地区生产总值( GDP )80.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9亿元,比上年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3.56亿元,比上年下降4.2%;第三产业增加值48.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在全地区经济结构发展中,202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10.8%、29.3%、59.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提高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8个百分点。按人口抽样调查推算的常住人口计算,2022年,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65262元,比上年增加2375元、增长6.9%。</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地名由来</p><p class="ql-block">"阿里"一词是藏语音译,意为"属地"、"领地"、"领土"等。直到9世纪初,这里仍称"象雄"。在汉文史籍中,不同朝代对其称呼各异。在藏文古籍中,吐蕃王朝赞普之后裔来到这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政治区域后,这块上部区域名副其实地臣服于赞普后裔的统辖之内,故此,才有"阿里"的称谓。</p> <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主要流行的宗教为藏传佛教和苯教,其中藏传佛教以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为主,寺庙包括苯教寺庙古入江寺,萨迦派寺庙普兰科迦寺,格鲁派寺庙札达托林寺。7世纪,佛教通过吐蕃王松赞干布的两名妻子﹣﹣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传入西藏,与西藏本土的苯教发生激烈的冲突。尊崇佛教的国王纷纷从印度迎请佛学大师进藏弘法,并将阿里地区的冈仁波齐视作神山。藏传佛教逐渐形成,成为阿里地区的主流宗教信仰。10世纪末,仁钦桑布在阿里创立了第一座寺庙。11世纪中叶,应古格王绛曲沃邀请,阿底峡来到古格与仁钦桑布一起传经弘法,是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传之始。相隔20多年后,在托林寺召开大法会,史称"火龙年大法会"。12世纪末,传入竹巴噶举派。13世纪中叶,直贡噶举派传入阿里。15世纪◇古格人阿旺扎</p><p class="ql-block">巴前往后藏拜宗喀巴为师,学成后,返回古格,传播格鲁派,托林寺为该教派传播中心。17世纪上半叶,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经克什米尔到古格扎布让传授基督教。古格灭亡后,西方基督传教士被驱逐出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