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当今某些中国人思想习惯和意识倾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重视客观物质享受,忽视内在身心保养:</p><p class="ql-block">愿意借钱买高价车和奢侈品,也无心静下心来调试身心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②重视客观环境的干净整洁,忽视内在精神的协调流畅:</p><p class="ql-block">宁愿日复一日地耗费精力打扫家庭卫生,也无心用各种方式调理不良的情绪干扰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③重视外在形象,忽视内在思想“装修”:</p><p class="ql-block">要“面子”,不要“里子”。宁肯花大钱“保养”自己的服、饰、车,也不愿花些时间进行一点知识“充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④重视短期效果,忽视长期预防 :</p><p class="ql-block">习惯从眼下的、可感觉的效果角度,对事物进行判断和选择,忽视从长期的,总体的效果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决择。</p><p class="ql-block">比如,直到大病临头四处求医问药,也不愿平时在预防上下点功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⑤重视人际关系而非知识和能力:</p><p class="ql-block">一些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建立人际关系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学习和知识积累。这可能导致在专业领域和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⑥物欲心和功利思想 :</p><p class="ql-block">部分中国人可能表现出较强的物欲心和功利思想,这可能导致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忽视道德和社会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⑦“救世主”情结 :</p><p class="ql-block">一些人可能难以摆脱“救世主”情结,认为自己的现状改变或改善,可以依赖“圣人”、“佛陀”、“专家”等等。倾向于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能够通过他人的干涉得到提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⑧过分依赖权威和传统 :</p><p class="ql-block">有观点认为,一些中国人过分依赖权威和传统,缺乏创新和批判意识,这可能限制人对生活的认识范围,使人的思想行为徘徊不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⑨过分在意他人评价 :</p><p class="ql-block">许多人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可能过分在意。他们不能用客观的态度分析他人的评价。常常因参差不齐的他人评价而困惑、而愤恼,甚至引发各种性质的冲突。也可能导致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缺乏自信和自卑心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⑩重视按学校要求对孩子进行“背书式教育”,也无心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精神素质培养 :</p><p class="ql-block">肯花很大精力和时间要求,甚至强迫孩子为考试记、背、做,也无心从孩子的性格特征出发,为孩子规划人生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地塑造孩子的发展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 :</p><p class="ql-block">习惯为当下“利益”斤斤计较,甚至引发争执恶斗,无意识从长远角度放下“心态”,寻求协调融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⑫重视事物“光环”,忽视事物的内理:</p><p class="ql-block">习惯从人和事物的外在“包装”角度,评价人和事物的价值。“包装”形成的“光环”一旦崩塌,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纠结和矛盾。对事实和观点的区分,对局部与整体的区分,对目标与手段的区分,对本质与表象的区分是很多人的思维盲区。</p> <p class="ql-block">(二)思维方式上存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 :</p><p class="ql-block">很多小孩子在看电视时,会问父母这样一个问题:“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在书本、电视或是历史里,人们总是将好的神圣化,似乎他们是没有缺点的完人,而将坏的妖魔化,似乎他们一无是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二元思维”现象,甚至控制着许多人的头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②失掉理性的从众思维 :</p><p class="ql-block">从众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看法和行动。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个体希望获得认同感、减少社会冲突或避免承担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③表面化和情绪化思维 :</p><p class="ql-block">一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可能显得表面化、片面化、简单化,甚至在别人不认为有什么不正常的情况下,出现情绪化思维和行为状态。这对他们面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④无厘头的盲从思维 :</p><p class="ql-block">盲从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失去自我意识和责任感,盲目跟随他人,甚至采取极端或破坏性的行为。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群体情绪高涨、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所导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⑤寻衅滋事的对抗性思维:</p><p class="ql-block">对他人、对事物和问题,习惯挑毛病,找矛盾,特别是习惯挑别人的错,自己有错不承认,习惯向别人甩锅。不习惯针对问题寻找融通点和平衡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⑥只问目的不问手段的功利思维:</p><p class="ql-block">一些中国人倾向于只关注结果而不关注过程,特别是只关注经济利益,不关注其他问题。这种功利思维和行为合理化、常态化,导致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情规律的行为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⑦经验化和感觉性思维习惯 :</p><p class="ql-block">一些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往往侧重于自己的经验和自己当下的感觉,习惯在自我经验和感觉基础上钻“牛角尖”,因此,很容易以偏概全和犯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⑧僵化固执的惰性思维</p><p class="ql-block"> 惰性思维是指人类思维深处存在的一种保守的力量,人们总是习惯用老眼光来看新问题,用曾经被反复证明有效的旧概念去解释变化世界的新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⑨自以为是的偏执思维 :</p><p class="ql-block">偏执思维是指个体在思考问题时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固有认识结论为判断事物的原则,不论别人的观点是否有理,都不容许别人否定和反对自己。这种人往往非常固执,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甚至会导致这样那样的非理智行为。</p> <p class="ql-block">(三)结束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思想思维侧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一些中国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行为取向。</p><p class="ql-block">要克服这些盲区,需要更多的自我反思和开放心态,学会客观、全面和系统融通地看待问题,并注重长期的心智建设和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讨论中国人的思想思维缺陷时,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些所谓的“缺陷”,并不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特征,更不代表整个民族或国家的普遍问题。</p><p class="ql-block">每个具体的社会文化形态,都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且个体之间的性格、人生经验、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都存在很大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