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言有物,行有格"出自《礼记·</p><p class="ql-block">缁衣》。所谓"言有物",是告戒人物说话要有根有据,不能信口胡说</p><p class="ql-block">。孔子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当听到不可靠的传闻后不加分辨而随意向人传说,从道德上来讲是不可取的。在行动上,儒家主张"行有格",意思是说行动要有气节,要讲原则,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强调"行有格"的必要性。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p><p class="ql-block">,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强调道德修养与言行的关系,言行一致,行有常则。</p><p class="ql-block"> "格",也可以引申为今天所讲的"人格"。"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p class="ql-block">,原意指的是"面具",指社会个体在大庭广众的社交场合下必须遵守相应的社会规则,是与个人独处时可以相应的无所顾忌相对而言的。但儒家所强调的"人格",指的是人的行动应该做到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即知与行的统一,言与行的一致。如何做好"言有物,行有格",要不断增强自我修养,做到人品与人格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言与行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p><p class="ql-block"> "言能听,道乃进",这是《史记》的一句话。只有不断听取意见</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工作才能有进步;只有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才能多为人民办好事。</p><p class="ql-block"> 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众就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的好与不好。只有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治国之道才能不断得到完善。这样君临天下,视察子民,听言纳谏,不仅要善于听取别人善意的劝说,还要善于听取各方面不同的意见,无论言者之贵贱尊卑。</p><p class="ql-block"> 《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唐太宗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人主何以为明,何以为暗?"魏征回答道:</p><p class="ql-block">"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正因为唐太宗"兼听",且"言能听",才造就了光耀千秋的贞观之治。古早已有之</p><p class="ql-block">,"言之者无罪,闻之者是以戒",这句话是说说真话的人没有罪过,而听到的人应该引起警惕。能够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这对执政者来说,是非常可贵的为政之德</p><p class="ql-block">。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言能听,道乃进。发扬民主,广开言路</p><p class="ql-block">,为"能听",使我们的决策(政策)更加科学合理,统筹兼顾;为"兼听",使我们的决策、政策更得人心,事业深入人心;为"道乃进",使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更有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无往而不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