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勃《秋夜长》(1)

何太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以为这是一首想象之作,借“秋夜长”这篇乐府旧题而铺展,采取的手法是虚拟。这个“秋夜长”是别人的,而非自己的。你再读“长江悲已滞”“山山黄叶飞”,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从思想上来讲,我觉得是难得的——今天的少年才子恐怕没有谁是这样的,他忙于个人的琐屑都还来不及,哪有闲情与时间来代言?王勃此诗中思妇身份,放在今天是哪一个角色呢?留守儿童家庭里的爷爷奶奶,外卖小哥、农民工?有哪一个像王勃那样的才子为他们写过一首诗、作过一篇文呢?如此,现在的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了?恐怕留守儿童、外卖小哥、农民工根本进入不了少年才子才女们的视野,他们也不可能了解这一方面的生活;因为没有机会,他(她)们整天忙于升学考试、考研考公忙着喝奶茶打游戏——王勃写这首诗时大概15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篇,扣题,“秋夜长”,接着点明此夜“长”之性质——“殊未央”,漫长无尽头。如此,就为下文思妇之行为、想法和怅怨埋伏笔做铺垫。“未央”一词在后世似乎成为一个好词,可是细品来,它的源头却并非幸福。长夜漫漫,何时天明?天亮了,下一个下一个黑夜(秋夜)又如何捱过?为什么古诗词中特别拈出秋天?我想,因为秋天快到一年的终结了,天气转凉,万物回归大地——远行、出门在外的人也该回归了——可是思妇的人却回不来。一年将近却不得回归的人,在古代有几种情况:考试、做官、经商、游学(比如李白几次浪游,徐霞客几次壮游)、从军。其中古代诗词中表现较多的是经商(这在白居易《琵琶行》和明朝以后较多些)和征夫,尤其戍卒又较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又大多从思妇的角度来发出反战的呼声与呐喊,当然也有主角自述的(如范仲淹《渔家傲》),此类却少。这些诗歌读得多了,我想也许揣摩这类作者的思想、(创作)心理还可以成为一个课题。王勃此首即是。十五岁即能写出此作,不论思想或表现(艺术手法)都很成熟,我以为牛逼——世界上确有天才,想我15岁时懂个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夜(秋夜)那么长,就描写一下这长长的秋夜是何景色吧。“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确实很美啊,但是这种美里藏着一种忧伤。月明,月亮是亮的;但非简单的亮,这种亮,亮得温和,只有用“明”字才能表达。下一个“白露”为什么不是“露白”呢?如此,上一个“明”当形容词作为动词用,是使动用法吧,是秋月使白露明亮(皎洁)起来,因此反射出明净的光。月使露珠明,且反射出清光;但这里我们译为“反射”之意,而王勃用的是“澄”字,澄澈、澄清,又是形容词用为使动——今天还找不到这么恰当的一个词来对应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在上,高高的天上,大的;而露在下,低低的草叶上,小的——他如何抬头又俯首,看到了这露里的月色(或月光)?这非得有种细腻的心理与独特的观察角度,才得。一下子营造了一个莹澈的世界,想来这主人公亦为一玲珑娟秀之女子,可是这样的人就千家万户独守空房,耗尽青春——那旧时光中女性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何在?一个人的穷兵黩武,是用千百万生命的不幸堆砌起来的(与“一将功成万骨枯”又有何区别?那是你们看得见的,可这却是埋没在历史的漫漫洪流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明白露澄清光”,这一句还看不出什么情绪,纯粹只是写景;可下一句却似有意味,“层城绮阁遥相望”。这是眼前景,可我们却莫名地由“遥相望”想到许多,似乎思妇与征人亦正“隔千里兮共明月”(也许后来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由此引出吧;它们有明月一个共同的母题)。层城,指神话中昆仑最高处。张衡《思玄赋》有“登阆风之层城兮”,此处借指高大城楼。绮阁,雕画美丽的楼阁。“转朱阁,低绮户”中绮户,即雕饰华丽之门窗。明月照在秋天的露水上反射出明净的光,远远望着层层高楼和华丽的楼阁。是谁远远望着层城与绮阁呢,是思妇、抑露珠?我觉得这一句还有一种理解,即层城在一方,绮阁在一方,它们相互遥望。可,思妇望这高层与楼阁有何因?层城与绮阁遥相望又为何?是偶然,还是必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句紧承上句,重复“遥相望”,形式上此为古乐府题中应有之义,内容上反复以加深寄意。这“秋夜长”中,如此委婉思绪正适合曼声长吟、二叠三叠乃至数叠。但是,下句中“川无梁”(河上没有桥)又如何照应上一句中“层城绮阁遥相望”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秋夜长》(王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p><p class="ql-block">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p><p class="ql-block">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p><p class="ql-block">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p><p class="ql-block">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p><p class="ql-block">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p><p class="ql-block">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