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万章又问,“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什么人叫乡原?孟子就具体说明了。“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这一段话是孟子学着这些乡原的人的评论。乡原的人,就是所谓的好好先生、他们会批评那些狂者、狂狷的人,说“何以是嘐嘐也”,说你们为什么讲这样的大话?因为狂狷之人,都比较喜欢动不动就引“圣人这样讲”,“古人这样讲的”,以古人为榜样,是狂放,但是自己也没做到。所以好好先生就批评他们说,你为什么这么大的口气?“言不顾行,行不顾言”,你们的言语跟行为都不能够互相照应,“则曰”,就说是“古之人,古之人”,动不动就讲古人。孟子学着乡原之人的口吻来批评狂者。</p><p class="ql-block">底下是批评那些狷者,行为谨慎有所不为者,“行何为踽踽凉凉”,踽踽凉凉就是孤独的样子,踽踽是独行而不进,他们不能进取,凉凉是很冷漠。狷者因为有所不为,只爱独善其身,所以给人的感觉好像有点冷漠,自己干自己的。那么这些老好人,他就批评这些狷者,说你们为什么这样落落寡和,不能够跟这个世界融成一体?“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就是说你生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为这个世界做点事,你怎么能够独善其身,自己好就行了?</p><p class="ql-block">你看这些好好先生,好像八面玲珑,狂者、狷者他都批评,显示他就是最好的。所以“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这是孟子的话。阉,这是古时候的太监,这种人往往都是喜欢巴结奉迎的,所以“阉然”就是形容爱巴结奉迎的样子,他是媚于世,奉迎世人,让世人都觉得这个好好先生什么都好,这叫乡原。“万子曰”,万章又问,“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这个问得好。他说,一个乡里的人都说这个人是原人,原人就是好好先生,这个人跟人的关系都不错,“无所往而不为原人”,无所往就是到处,到处他都是一个好人,人家都说他好,谁都不得罪,“孔子以为德之贼”,孔子反而说他是德之贼也,这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孟子回答,“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这种人确实连狂狷之人都比不上。他是“非之无举也”,非之就是你要批评他,好像又举不出什么样的事例,他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也不得罪人。“刺之无刺也”,刺就是你要指责他,要讨伐他,你又挑不出他的毛病,无刺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同乎流俗,合乎污世”,这种人跟世上的人同流合污,随波逐流,所以大家自然就感觉他好,因为他能随着大家的意思。可是世上的人大部分都是“流俗众,仁者希”,这种人他就不能够移风易俗。</p><p class="ql-block">“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居之就是他的为人好像很忠诚、很诚信,行为看起来好像很廉洁,大家都挺喜欢他的,“众皆悦之”。“自以为是”,他还以为自己不错,这种人“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他的所作所为跟圣贤之道反而是背离的,所以孔子讲这种人是“德之贼”。这种人真有。真正学习圣贤之道的,不能以世俗之心为心,就是不能用世俗的价值观,做为自己的价值观。如果以世俗的价值观做为自己的价值观,你肯定跟世人都打成一片。但是世人的价值观是什么?贪瞋痴慢,好名好利,你也随波逐流,那当然“不可与入尧舜之道”,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圣贤?</p><p class="ql-block">所以孔子下面说,“孔子曰」,这是孟子引孔子的话,“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孔子在这说,厌恶似是而非的人,当然也包括那些似是而非的人和事物。底下举几个例子,是孔子所厌恶的人。当然孔子不会说真正厌恶人,就是他不会跟这种人打交道。</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恶莠,恐其乱苗也”,莠就属于禾田里头的杂草,杂草叫莠,跟苗长在一起,长得有点像,但它结不了稻谷,反而把稻谷的营养给吸走,所以这种东西是值得厌恶的,要把它锄掉。“恶佞,恐其乱义也”,佞就是很会说话,所谓辩口利辞,夸夸其谈,讲的好像都是大道理,但是实际上他不符合道义。这种也是龙蛇混杂在一起,鱼目混珠,你要是不用智慧辨别,真的好像觉得他头头是道,很有道理,你就信他,信以为真,结果被他害了。</p><p class="ql-block">“恶利口,恐其乱信也”,利口就是很会说话的,佞和利口意思差不多,讲得很多,夸夸其谈,这种人没有诚信,所以不要听他讲话:“这没问题的,包在我身上”。那些没有诚信的人,往往会说这种话。口头上说诚信,实际上反而不诚信。真正诚信的人,反而慎言,没有那么多的山盟海誓之类的话,没有那么多承诺,但是言必信,行必果。“恶郑声,恐其乱乐也”,乐是雅乐,美好的音乐。郑声是当时郑国的音乐,那些音乐孔子斥之以淫乐,靡靡之音,这些音乐听了让人精神不振,甚至神魂颠倒,所以郑声乱雅乐。我们要听正乐,不要听那些淫声。</p><p class="ql-block">“恶紫,恐其乱朱也”,这是从颜色上面讲,紫色跟红色相像。朱是正色,紫混杂在那,反而使得正色不显。“恶乡原,恐其乱德也”,这才是讲入正题,就是刚才讲的所谓的好好先生,乡原之人,这种人是德之贼也,这种人会败坏社会道德风尚,他不能够坚持原则,他不能够鼓励正道,只是随波逐流。这是孔子的话。</p><p class="ql-block">下面是孟子引用孔子的话之后,自己表达的意思。“君子反经而已矣”,经就是正道,反就是返回,回归到正道而已。“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经正就是回归到正道上,那么老百姓自然就振作起来。所以圣贤在世间,他的作用在于移风易俗,导民以正,而不是随波逐流。他能为世间做一个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甚至他是反世人之道而行。譬如说世人都贪财,他就表演一个舍财的样子;世人都追求名利,他把名利一切放下;世人都追求享受,他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世人都崇尚所谓的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他崇尚的是利他忘我的价值观。这是回归正道,这是符合性德。</p><p class="ql-block">就像孔子当年,他提倡仁义礼智信,大道,伦常大道,道德仁义,当时没人接受他,可是他一味的推行,他一辈子没有得到重用,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用他的学说。可是到了汉朝汉武帝,董仲舒推荐儒家,汉武帝就把儒家学说做为国家的正教,正式的教育,之后所有的官员考试都是用儒家这些学说。孔子的这些圣贤之道,没想到在汉朝,几百年以后被重用了,所以那个时候才庶民兴,才振作起来。圣人无怨无悔的去努力,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总有一天能够将这社会导正。所以“庶民兴则无邪慝”,就是没有邪恶,那么这个社会必定是回归和谐了。</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引用《孟子》“尽心下”篇的一段话来解释“狂狷”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就得到比较深刻的体会,孔子觉得可取之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狂狷之人他最后是能够成就圣贤之道。但是需要圣贤、善知识的教导。所以孔子他说要从陈国回到鲁国去教那批学生,那批学生都有好的根基,他们都不是乡原之人。</p><p class="ql-block">“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