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够有趣》

美友5093721

思维导图` 课程目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了解竹子生长过程和竹子的用处、竹子的美及竹子的价值。</p><p class="ql-block">2、喜欢竹子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品质,并了解竹文化的知识。</p><p class="ql-block">3、学习竹子勇敢、努力向上生长的快乐,激起积极向上的良好情感。</p> 课程缘起 <p class="ql-block">  在一次午饭后,老师带领孩子们散步活动中,小朋友们在幼儿园操场的植物角发现了用竹子搭建的花架,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好奇心…于是你一言我一语的向老师开展了好多关于竹子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感兴趣的教育活动。”竹是常见的植物之一,竹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竹文化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已经成为承载人类文明内涵的美好载体。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竹子”不正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吗!抓住孩子们的兴趣与疑问,“故事”由此产生。</p> 一、初识竹 初步识竹 寻找竹子 <p class="ql-block">  教师利用周末,布置亲子小任务。让家长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在周围寻找竹子的身影,看!在好多地方都发现了竹子,小朋友们兴趣盎然地拍照记录。</p> <p class="ql-block">  小朋友们在许多地方都看到了竹子,竹子在我国是较为常见的植物,让我们对竹子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了解吧!</p> 竹子大调查 <p class="ql-block">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竹林探秘时,小朋友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初步了解了竹子的外形特征。再分享自己的发现时,同时产生了很多疑问:竹子为什么是一节一节的?竹子有什么种类?竹子可以用来做什么?竹子由哪几部分组成?孩子们展开了调查......</p> 绘本《和竹子在一起》 <p class="ql-block">  教师通过让幼儿阅读绘本的方式,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竹子跟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文化意义。</p> 二、探秘竹 竹子大探秘 <p class="ql-block">  幼儿通过探秘竹林直接感知、生活中寻找竹制品以及观看竹子生长视频及图片,习得更多关于竹子的知识。小朋友们用绘画形式进行表征。通过观察记录表进行了已有经验的回顾及梳理。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都知道了哪些呢?</p> 竹子大讨论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对竹子充满了好奇,竹子究竟有什么秘密呢?《指南》提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如何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问题、分组和解决问题。”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如何利用资源让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是老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了解了竹子的结构,知道原来竹子有竹根、竹秆、竹芽、竹叶构成。</p><p class="ql-block"> 通过观看竹子生长的视频,我们知道竹子是草本植物,不是树!竹子的一生只开一次花,它还有“花中四君子”的称号呢!</p> <p class="ql-block"> 教师有话说</p><p class="ql-block"> 《指南》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在这个活动环节中,我们围绕竹子,开展了多种社会活动,比如寻找竹子制品,竹子大调查等,给幼儿创造了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去体会交往的乐趣,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老师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做到言传身教。</p> 各种各样的竹子 <p class="ql-block">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竹子其实有很多种类,除了绿色还有紫色呢! 孩子们学习识别不同种类的竹子以及它们各自的用途,并了解它们的外观特点。</p> 寻找竹制品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家庭和社区中寻找竹制品,了解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p> 三、竹之趣 竹子创意画 <p class="ql-block">  教师反思:每个孩子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爱的心灵,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活动空间,支持鼓励他们在观察发现、探索创新中步步深入。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索,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情感和体验,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与发展。</p> 班级环境创设 四、竹之乐 <p class="ql-block">  《“竹”够有趣》班本课程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手里拿着长竹节,嘴里不停地交流着玩法和技巧。</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欢快地将长竹节拼成各种形状,一起玩跳房子游戏。然而,嘉昊发现长竹节放在地上会滚动,不断影响着游戏的进行。老师鼓励他们寻找解决办法,玥玥则像串项链一样将竹节串起来。在孩子们智慧和想象力的指引下,让我们共同打造出稳固不滚的竹节新方式!有了稳固不滚的竹节后,孩子们围在一起讨论竹节怎么才好玩。于是,他们用画笔绘制出各种丰富多彩的玩法图,然后一起投票选出最好玩的玩法,并合作拼搭出来,共同享受游戏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竹子”作为本土资源,我们将竹子引进幼儿园,不仅在班级环境创设中随处可见,竹子也成为我们区域活动中宝贵的资源。为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以下游戏活动。</p> 竹子迷宫 <p class="ql-block">  培养幼儿的应变能力和方向感。</p> 小小竹竿来过河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利用竹竿作为辅助工具,挑战过河游戏,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p> 一起跨竹 齐心协力去追“竹” <p class="ql-block">  大家一致同意了玥玥的建议,开始了穿越“竹林”的挑游戏,孩子们运用爬、跨、钻等方式成功穿越了竹林,完成了挑战。</p> 穿越竹林 悬空抓竹 <p class="ql-block">  教师反思:在探究竹节玩法的过程中,孩子们充满活力地在竹节之间穿行,享受着跳跃、奔跑、钻进和爬的乐趣,挑战着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他们不断地尝试,勇敢地面对挑战,展现出了竹子般的坚韧和勇气。</p> 竹子不倒翁 <p class="ql-block">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和反应能力。</p> <p class="ql-block">  通过《“竹”够有趣》这一班本课程,孩子们不仅对竹子有了全面的认识,还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段旅程将成为孩子们童年记忆中的宝贵财富。未来,我们计划继续拓展这一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让孩子们的探索之旅不断延伸。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们去竹林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竹子的生长环境,观察竹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甚至尝试用竹子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对竹子的理解,还能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让“竹”够有趣的课程成为孩子们持续探索和成长的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