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之美 故乡之恋(七月十五送面人的记忆)

王务明

<p class="ql-block"> 七月十五送面人的传说之一</p><p class="ql-block"> 自古民间就有七月十五“送面人”的习俗,并有一句民谣“七月十五送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达子。” 据民间相传,在北方鞑靼族侵入内地欺压人民,在元朝由于山西人反抗激烈,所以鞑虏在山西进行了非常惨无人道的统治。每10家一个统治者,10家一把刀,用铁链子锁在公用的地方,防止我们起义反抗,不允许百姓聚会交流,路上遇到只能眼色行事。最可恶的是,汉人结婚的新娘子前三天要交给鞑虏人。长期以来,家乡人民为了抗击驱除鞑虏。秘密制定了八月十五统一行动,驱杀鞑虏的计划,并利用七月十五送面人的乡俗,把纸条藏在面人里。纸条上写到“八月十五晚听信号,大家共同起义,推倒鞑虏统治”。后来终于恢复了中华。小小的面人还承载着捍卫民族的精神,它是我们的民族魂。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所以后来七月十五送面人的习俗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就拿我们灵丘孤山来说吧,送面人有这样的讲究,出嫁的女子生了孩子,孩子的姥姥、姨姨等第二年开始就给孩子送面人,连送三年,娘家人来送面人婆家人要好好款待,回去时婆家人还要回礼。除了娘家人送面人这么隆重外,别人就捏着随便玩随便送</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信息畅通,交流方便,交通便利,流通快捷,旧的习俗越来越淡出人们的生活,“捏面人”的传统面塑技艺濒临失传。</p> <p class="ql-block"> 七月十五送面人的传说之二</p><p class="ql-block"> 农历七月十五,除了上坟祭祖这一传统习俗外,还流传着另一个特别的习俗——送面人。面人,这一名字中所描绘的,是用面粉精心塑造出的小人形象。它们并非庙会上售卖的染色糯米人物像,而是用刚上场的麦子磨成的面粉制作,寓意着“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在家乡,面人被称为“面人人”,造型多样,既有爬着的,也有坐着的,甚至还有“大肚罗汉”等形象。眼睛则用黑豆巧妙镶嵌,蒸熟后点上红绿食色,使得面人喜笑颜开,栩栩如生。由于软面不易竖立,因此面人多为扁平状,坐着的也近似仰卧。然而,这并不妨碍孩子们对面人的喜爱。他们背后插多根高梁杆杆,使其保持真立与造型。孩子们互相炫耀,尽情玩耍。到了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结束后,面人便成了孩子们的美食,若一时半会儿吃不完,晒干后便成了美味的干粮。然而,如今网上展示的面人,有的体型巨大,令人望而生畏,恐怕孩子们不仅无法安心玩耍,更难以享用。这样的面人作品,若真是非遗传承人的杰作,那可真是名副其实的“非遗”了。</p><p class="ql-block"> 在家乡除了妈妈,姥姥也会为外孙精心制作面人。这种习俗在亲戚、本家以及睦邻之间广泛流传,只要有小孩的家庭,都会互相赠送面人,唯有那些小猪倌儿和小羊倌儿可以例外,他们往往因父母双亡而成为“无娘的孩子”。他们收到的面人会被小心翼翼地掰开晒干,作为饭或干粮来充饥。甚至还有传闻,未过门的女婿在农历七月十五之后去探望岳父母,需携带一对用红线相连的面人,寓意着深厚的情谊和未来的联姻。这种礼俗在求婚时更是不可或缺,且无需回礼。</p><p class="ql-block"> 捏面人、送面人之俗,其起源虽无专家考证,但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元末农民起义时期,人们曾通过捏面人藏纸条的方式传递起义信息。然而,将这种传递信息的做法与送面人的习俗直接关联,似乎缺乏足够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从其他祭祀习俗中,我们可以推测出送面人的起源可能与祭祀神灵或祖先有关。例如,春节供神后的枣山和寒食节祭祀介子推的寒燕,都是供孩子们在特定时期食用的。面人最初也可能是祭祖后的供品之一,供孩子们分享,以示祖先的恩赐与庇护。</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显示,最早的面人可追溯至唐代永徽四年(653年),那时已有面制女俑头、男俑半身像和面猪等作品,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俑,作为古代的殉葬木偶或陶偶,其历史可追溯至奴隶社会。随着时代的演变,从奴隶社会的活人殉葬,到后来的俑代替,再到普遍使用的纸人,这无疑是一个文明进步的历程。因此,在夏收之后,用新面制成的面人供奉祖先,以示丰收的喜悦,再将供品分给孩子们享用,不仅是对祖先的敬意,也是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期盼。这种习俗,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七月十五,夏收已毕,秋收尚远,农人们得以稍憩。在那些大一些的村落里,戏台开始搭建,唱戏的日程陆续排定,或三日,或五日,每日下午与晚上,戏台上都上演着精彩的戏曲。父亲驾着牛车,母亲与孩子们坐在车上,悠然行驶在田间的小路上。母亲拉着女儿的手,她们边走边说着俏皮话,如“拉锯扯锯,姥姥门上唱大戏。叫闺女带女婿,外孙闺女也要去,外孙小子也要去。”的笑话,欢声笑语伴随着他们送面人去看大戏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