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国人尚食,相见寒喧,则住往一句:“吃了吗?”这“吃了吗?”显得极有人情味,直接体贴到了人家的腹囊,哪象西方那“天气真好”之类,简直扯得不着边际了。有时眼见得人家正在吞食,却也依旧关切那么一句,仿佛十分好笑,但回答亦坦然:“正吃呢!你吃了吗?” 这样双方似乎都得到了“吃”的满足。</p><p class="ql-block"> 祖先便崇尚“吃”,数数那传统节日,多附会着吃:端午吃棕子,中秋吃月饼,元宵吃汤圆,重阳饮菊酒…… 到一年最盛大的春节,更是脾胃大开,狂吃暴饮,如饥饿了一年一般。末了,还要走家拜年,作系列吃喝,不到十五不罢休。</p><p class="ql-block"> 节日不愁吃,自不待言,平时赶吃的机会也不少:有人结婚,吃;有人生日,吃;有人升迁,吃;有人丧命,照吃…… 甚至小儿子得了个“三好生”,也会被敲点香烟、瓜籽去吃吃。这只是吃“私”,算“小吃”。真正吃得有水平的是吃“公”。名目随时立,钱由公家出。那吃局可尽量的大,“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古训,能得以充分体现。食客上桌是不必作绅士状的,因这类宴席早有默契,叫做:“不吃白不吃!”据说全国一年能吃掉成百上千个亿呢!这数目绝对雄冠全球,令世界惊羡!</p><p class="ql-block"> 至于什么“豆腐节”、“西瓜节”、“椰子节”“荔枝节”…… 大约是在发扬光大祖上光辉的“吃文化”,不知住后“土豆”、“红薯”、“芋头”…… 何时开“节”?!</p><p class="ql-block"> 猛然省得,寒喧问食,委实肯綮,意随人解。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之际,尚有关心、体贴之意,然而在今天,国人逐步步入小康之际,这类寒喧问食之语似亦稍稍落伍。我们何不适时变通,见面寒暄轻道一声“您好”“早安”之类,送去温馨的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