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古建筑群

开心快乐

<p class="ql-block">  许村位于安徽省歙县。唐末,许氏迁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许村。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发达,自此,村落建设迅速发展许村整个村落傍山依水,风貌极佳,体现了风水理论中“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四大基本特征。村内传统民居、祠堂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外墙为空斗砖墙砌筑,牌坊、桥梁等公共建筑则以石料为主。既有石牌坊6座、砖门坊3座、亭阁1座、廊桥1座、祠堂、民居多座。他们在功能设计、平面布局、砖、牧、石雕饰、题匾碑刻等方面,反映着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习俗及建筑审美观。</p> <p class="ql-block">许村保存大量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近百幢。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15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古建筑:高阳廊桥、双寿承恩坊、大观亭、五马坊、许社林宅、薇省坊、三朝典翰坊、大邦伯祠、大郡伯第门楼、大墓祠、大宅祠、观察第、双节孝坊、许声远宅、许有章宅等。2013年8月26日,许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薇省坊建于嘉靖年间,为嘉靖癸未(1523年)进士许琯之坊,四柱三间三楼。许琯持官清正,他离世后,其妻晚年连日常吃穿用度都不能维系,其为官清正可见一斑。许琯后来官至湖广参政,这座牌坊的名字“薇省”取自唐宋时期中书省的雅称。</p> <p class="ql-block">三朝典翰坊,为明崇祯中书舍人汪德章、汪伯爵父子坊,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间三楼。汪氏乐善好施,捐建村口石桥,以便往来。村民感念其仁厚,称其桥为“世德桥”。</p> <p class="ql-block">大宅祠,堂号日“云溪堂”,坐东朝西,三进三开间,面积423平方米。该祠始建明嘉靖年间,为许氏西支十三世祖许承信之支祠。因其裔孙许克復捐资助边而得钦赐“大宅世家”,其支族人自许佐起连续六代捐资为国,义薄云天。大门上方高悬“大宅世家”牌匾,由明万历年间进士、时任休宁县令祝世禄所书。</p> <p class="ql-block">大宅祠内有许多精美的雕刻和匾额,展示了徽州古建筑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七品朝奉”匾额悬挂在祠内的大堂前檐。“麟趾攸振”匾额意味着“先代有贻谋,肇基端由勤俭”‌。这句话表达了对先祖勤俭持家、为后代留下良好家风和谋略的赞美和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许有章宅</p> <p class="ql-block">许有章宅是一座建于民国初年的民居建筑。这座宅子以其精美的木雕而著称,展现了民国时期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目前,许有章宅仍为民居使用。</p> <p class="ql-block">大郡伯第坊</p> <p class="ql-block">明末所建。四柱五楼,宽9.6米,高8.6米,水磨砖砌,梁坊雀替等处有细致雕刻,花团锦簇。三层檐四角翘起,带鸱吻,中脊两端装鳌鱼,字板上大书“大郡伯第”,</p> <p class="ql-block">许村二十四义行图</p> <p class="ql-block">许村二十四义行图是仿古代“二十四孝图”创作的绘图,绘制于大郡伯第院内‌。它由许村青年画师许航依据村志和族谱内容整理绘制,选取了从南梁到当代一千五百年来许村历史上二十四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事件,按历史顺序加以展现。这一创作旨在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p> <p class="ql-block">许声远宅是一幢三进三开间的二层房屋,前进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所建,后进为民国十七年(1928年)所建。</p> <p class="ql-block">前进木雕极为精美,移步换景。</p> <p class="ql-block">此宅主人十分友好,游客可免费入内参观拍照。可以坐在大长桌前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许家后人许骥说,外曾祖许声远在上海创办“许协隆茶号”,将徽州的松萝茶销往英国。由于长期从事外贸,家人的生活习惯渐受西方影响。宅院后进由许声远次子许士樾主持兴建,使用的玻璃都是在上海购置的外国货。</p> <p class="ql-block">村中街巷中村民用紫火堆成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的字形,富有创意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大门口标注这座为沈文远宅。宅子里现居住着老竹匠一家人,老人还是干着自己的行当。生活在村里的居民仍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许村呈“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风水形态,昉、西二溪交汇在高阳桥下,流入练江。</p> <p class="ql-block">高阳廊桥又称离合桥,始建于元代,横卧在昉溪河上,最初是元代时期所建的一座双孔石墩木桥,到明代弘治年间改为石拱桥,嘉靖丁已年(1557)重修,增建了廊桥。高阳廊桥长二十一米,宽五点三米,廊内七间,建筑面积一百二十五平方米。桥廊上设有窗,透过窗户可欣赏到许村的青山碧水,只是墙皮已经破旧不堪,木柱上也有斑驳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廊桥内有七间,两侧各置坐凳,中间南侧设佛座供奉观音菩萨,上有“永镇安流”匾额,二边楹额为“南海岸来一瓶甘露,高阳桥渡千载行人。”</p> <p class="ql-block">走出高阳廊桥就是双寿承恩坊,本名“荣寿坊”,为许世积夫妻百岁祝寿坊,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四柱三间五楼。许世积夫妻仁慈心善,修桥补路,捐资助学。古语云:“仁者寿”,夫妻皆过百岁,得隆庆帝赐建“荣寿坊”。牌坊上雕刻有吉祥如意狮舞寿球,福寿绵延松鹤延年及活灵活现的猴献寿桃等图案,雕工精美绝伦,栩栩如生。此座赐建的双寿承恩坊,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百岁夫妻的寿坊。</p> <p class="ql-block">大观亭是许村的重要标志之一。大观亭”俗称“八角亭”,建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三重檐楼阁式建筑,一、二层为平面八角形,出八角飞檐,三层转为方形,收歇山顶。清康熙二十二年(1633)重修,三重檐亭阁式建筑。底层、二层作八边形,底层每边长3.5米,占地64.6平方米,建筑面积59平方米;三层为虚阁,平面长方形;通高11.75米。亭南、北辟门,中穿道路。</p> <p class="ql-block">整座亭阁秀颀华丽,历代许村文人都把它当作聚会之所。</p> <p class="ql-block">五马坊,为明洪武汀州太守许伯升之坊,洪武年间始建为木坊,成化间被焚,正德三年(1508)重建为石坊,四柱三间五楼。许伯升为官廉洁,因劳累而卒于任上,汀州人称其“廉吏”。石坊宽八点二米,高九米多。该坊由砂岩雕刻而成,雕工精美,牌坊上的“哺鸡兽”是明代早期建筑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许诚士故居。许诚士为许家泽的三儿子。许家泽一门五博士,他十分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六个儿子全部上学,除三儿子许诚士留家守业外,其余五个儿子都先后出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且个个学成归国。</p> <p class="ql-block">邦宪第(大墓祠),堂号日“惇伦堂”,俗称大慕(墓)祠。坐东朝西,三进三开间,总面积</p><p class="ql-block">283平方米。该祠明中叶始建,为许伯升第三子许美祖之祠。美祖在父墓侧结庐守孝三年,“公性孝友,淡泊宁静,推广此心,以为家政”。其事迹被载入《歙县志•孝子传》。</p> <p class="ql-block">许美祖因其父早逝,他于父墓侧结庐守孝三年,以孝而载入县志,邦宪第也因此得名“大慕祠”‌。</p> <p class="ql-block">这座祠堂不仅是许美祖的纪念之地,也是许村文化传承和家族精神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该祠是许村迄今保存唯一一座由原府第改为祠堂的建筑,后进是明初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许社林宅‌是一座明代民居建筑‌,是15处国保子项中的其中一处民居,也是许村唯一确定的一座明代民居建筑‌。这座宅邸是二层建筑,目前并未开放参观。许社林宅作为明代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研究徽州地区明代民居建筑风格和特点的重要实例。</p> <p class="ql-block">大邦伯祠,堂号日“敦本堂”,俗称“官厅”,门楼字板上大书“大邦伯”三字。大邦伯祠坐西朝东,三进五开间,总面积863平方米。该祠始建于嘉靖已亥年(1539),工期七年,为许氏东支第二十世祖汀州太守许伯升之祠,长子附祀。许伯升以勤劳卒于官,许都福二子死于王事,祖孙三代为国尽忠。</p> <p class="ql-block">敦本堂上有楹联一付“堂构喜重新忆冀北归来济济一堂襄盛典 ;贤良怀旧泽仰汀州政绩煌煌百世著英声”为徽州著名的砖雕楹联之一。</p> <p class="ql-block">“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这是明洪武年间汀州太守许伯升的为官箴言。后作为族训悬于大邦伯祠内,以诫子孙。许氏秉承“诗书传家”之风尚,崇尚节义,清廉自守。</p> <p class="ql-block">大邦伯祠也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部皖南特委扩大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2军35师,解放歙县临时指挥部旧址。</p><p class="ql-block">许村是歙北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许村也留下了红色革命的足迹。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驻许村,并在大邦伯祠召开了皖南特委扩大会议。解放战争时期,茶坦、茅舍等地是皖南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区域。1949年,解放军从箬岭过许村,势如破竹,使得歙县全境得以迅速解放。</p> <p class="ql-block">许家泽故居建于1905年,许家泽曾任两淮盐运使,重视下一代教育,1927年创办许村仪耘学校,1991年孙辈家属将古居四合院捐赠给小学。</p> <p class="ql-block">许村仪耘学校建于1927年,两淮盐运使许家泽创办。校舍占地3亩,是当时著名的一所私立小学,学校免费教育,校训“学做好人*培养了许多科学家及知名人士。</p> <p class="ql-block">观察第,堂号日“敬爱堂”,俗称“墙里门”,大门上方镶嵌有砖质“观察第”匾额。观察第坐北朝南,面积274平方米。该祠由明洪武年间之旧宅改为祠堂,为东支二十世祖许伯升四弟许周之祠。许周之子许天相任观察使,故得名。“墙里门”因许天相母亲胡氏封门守节,潜心培养许天相而得名。</p><p class="ql-block">1997年,其裔孙许靖华院士(现定居瑞士)捐资1万美金,由县政府修缮并辟为“许村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许村地灵人杰,历来重视教育,由宋及清,共出进士25人,举人20人,138人出任过各级官员,其中有正一品的许国和正二品的许仕达,此为古徽州之罕见。民国的“一门五博士”,如今的“一村五院士”又为教育佳话,声名远播。目前,许村学校共有三个教育基金会,文风之盛,名冠新安。</p> <p class="ql-block">福泉井,建于明代。相传,洪武六年许伯升任福建汀州府知府。在此期间,许伯升六弟许周因病早逝,许伯升闻讯悲伤万分,星夜兼程赶回许村,为六弟办理丧事。所幸弟媳胡氏已身怀六甲,后生下一子,许伯升为侄子取名“天相”,乃吉人自有天相之意。胡氏决心闭门养身,专心教儿。许伯升欣慰满足胡氏意愿,命人凿井一眼于院内,取名“福泉”,专供弟娘家用,还加派一老妪为其专事筹办日用所需。因与外界隔绝,胡氏却也凄凉孤独,尤其是许天相长大成人外出后,52年未出家门一步。胡氏逝世后,许天相遵从母愿,叫人将自家居屋西北角围墙拆去,将福泉井置让于院墙外,供村人共用。从此,福泉井终为众人谋福,拆房让井的故事也被世人传唱。</p> <p class="ql-block">  我们曾于2016年2月6日(2月7日是年三十),游玩许村。这次游浙江返程时再次来到许村。参观许村古建筑群,是又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那些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每一座建筑都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这些建筑大多以砖木结构为主,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谢谢你的浏览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手机拍摄于2024年12月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