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灯火阑珊</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01522586</p><p class="ql-block"> 快过年了,想着回老家搞搞卫生 ,刚到厨房门口,一阵粽子的香味扑面而来,原来是母亲用土灶大锅在煮粽子。看到我,母亲笑着说:“稍等,粽子马上出锅了。”来到堂前,父亲正和来帮忙的邻居一起包粽子。脸盆里是用酱油和盐调好的糯米,旁边是馅料和肉条,还有粽叶和棕树叶条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粽子是农村过年必备的美食,我们这边端午节不一定包粽子,但过年是必须要有粽子的。</p><p class="ql-block"> 以前过年,包粽子是个大活。我家要包40多斤糯米,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一家人加上来帮忙的邻居,七八个人围着一个大簸箕,簸箕中间是一堆用酱油、盐调好的浸过水的糯米,旁边摆放着各种馅料,大家边聊天边干活。邻里之间相互帮忙 ,今天你家,明天我家。现在包的少,也就10来斤糯米,放在脸盆里就可以操作。</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粽子个头比较小,一斤糯米可以包8个,馅料有萝卜丝、芋头丝、黄豆、赤豆沙、板栗等,再加上一条猪肉条。包粽子用的糯米、馅料是自家种的,猪是自家养的,粽叶、棕树叶条子是山上采的,真正的原生态。</p><p class="ql-block"> 包粽子时,粽叶朝上的一面是顺面,不能拿反了,如果拿反,会粘糯米。现在工业化包的粽子绑绳都是用线的,那种三角棕,一张粽叶就可以包。老家的粽子是长条型的,每个粽子至少两张粽叶,甚至三张。绑绳一定是棕树叶撕成的条子,区分不同馅料的粽子,就看用几条棕树条。一般大豆是三根,板栗是四根,萝卜丝或赤豆沙是五根,如果还分不清楚,就留点粽叶尾巴在外面。还有包长寿棕的,粽叶接起来,粽子的长度有40到50公分,是用来祭祀祖先的。</p><p class="ql-block"> 包粽子也是技术活,拿粽叶的左手要稳,右手要用手指或筷子把糯米压实,不然煮熟以后糯米会挤出来。年轻时我放假回家看到包粽子,也会凑上去学着包,但煮熟以后发现有次品的粽子,就一定认定是我包的,所以我就再不参与,弄得我现在都没学会这门技术。</p> <p class="ql-block"> 不会包粽子并不意味我就轻松了,我被安排煮粽子。用土灶大锅,必须一次性煮熟,否则第二次就怎么也煮不熟了。煮到一定程度,请大家尝尝,熟了就捞起来,再煮下一锅。开始几锅还好,到了大家肚子都填饱了,特别是包粽子的“师傅们”都散了,就只有我一个人来尝了,所以我总是最后一个吃上粽子。为了知晓粽子有没有煮熟,吃饱了还得接着吃,因此那天的我肯定是要吃撑的。</p><p class="ql-block"> 煮熟以后,两个粽子的棕绳打结连在一起,然后分不同的馅料,凉到楼板下的竹竿上,都是我的活。</p><p class="ql-block"> 那年正月去妻子的大姨家拜年,前一天晚上酒喝多了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 ,看到楼板下凉着的整整齐齐的粽子,我惊呆了,原来粽子长度、大小可以这么匀称,即使偶有长度不一的粽子,打结的棕绳也可以适当调节,高手在民间啊!</p> <p class="ql-block"> 年轻时吃粽子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只有过年才可以吃上,锅里煮着吃、火堆里煨着吃、火熜盖上烘着吃,别提有多美了。现在一年到头随时都可以吃到,也就少了那种感觉。但过年包粽子的习俗还一直延续着,没有粽子,怎么算过年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