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十年

茶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是隆冬,海口的气温依然暖和。当太阳从树隙间照进书房时,我正忙着整理诗笺。暮地,发现自已写的第一首诗是2014年4月份,这就是说,我学诗写诗,不知不觉走过了10年的历程。我不禁想起惯用语,弹指一挥间,十年磨一剑。我随即对10年来所写的诗进行整理,粗略计数有360多首,多是古体诗,仅30余首为现代诗。回想学诗写诗的过程,自感意味深长,值得留下一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朦胧记忆中,学诗的兴趣从中学时代就有了。那时候,中学语文课本,相当的篇幅是毛主席诗词。我们仿学毛诗,也写七律。有一次,我把自已写的一首七律工整地抄在学校黑板报上,一位老师见后随意说了一句: 去掉七律二字便好。我当时不解其意。多年以后,才知这诗与七律的格律不符。除了课本,缺少辅导教材。在中学,以至在我20岁之前,我竟然不知唐诗宋词,没有看过唐诗三百首。那时摹仿写诗,多是大话口号式,缺少文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兵在新兵连,我写的第一首诗,标题为《新兵的心》,洋洋洒洒41行,板述在新兵连黑板报上,时为1978年12月29日,这首诗至今还留在我那本红皮的参军留念的笔记本里。就是这首诗,被领导看上,分兵时让我去连队当文书。现在翻看这首诗,不是写得多好,而是兵营里大家的写作水平都不高,矮子里面挑将军。可自此以后,为了考学提干,为了本职工作,为了养家糊口,我疲于奔命,远离了诗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重新爱上诗歌,是十年前的事情。也许是工作进入舒缓状态,更是一本新书《诗词中国》触动了我的心弦。扉页习近平题词让我震撼: “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这本书虽标为青少版的普及书,却于我是正式学诗的启蒙书。此书序言写道: “诗是人类的一大发明,也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就好像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生活是诗的源泉,读诗,使我们更加关注生活和体验生命。诗意地生活,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和珍视生活,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我研读了《诗词中国》,随后一本又一本地读过七八本诗著,如《中国文典》、《毛泽东诗词集》、《唐诗三百首》等。读中学时对毛主席诗词留下的美好印象,可谓管一辈子,许多诗篇张口就来,有时还情不自禁。近年中央台诗词大会,我在电视机前对毛诗的答题快捷准确,让家人惊奇。2016年12月28日,我写一诗《读毛主席诗词有感》: 自幼课本读毛诗,似懂非懂亦摹句。橘洲星耀长沙吟,赤水云翻长征赋。律绝精研通古意,词牌细究知今故。饱读毛诗百十篇,浩气盈胸难尽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诗著中的锦言妙语、经验之谈让我印象深刻。孔子在《论语·季民》中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不学诗,就没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自《毛泽东诗词集》) “作诗的人最初必定是先有所感触,然后起意,然后成词、成句、成章。在感触的时候,无论是意、是词、是句,都是劈空而来,从无而有。”“诗人的话有时是不能以理来衡量的。因为诗的妙处在于含蓄,在于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诗在虚无之间,言语寥寥,意思满满;诗于有无之际,风吹花开,光景无穷。”(引自《学诗浅说》) 这些经典之语引导我在学诗的道路上稳健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印象最深的是儿子去非洲工作路过香港,给我买回的一本书《学诗浅说》,虽是繁体字,我却认真地看过两三遍。这是一本极好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学习和欣赏的入门读物,内容精当,识见深刻,是大家之作,让我大快朵颐,相见恨晚。随后,朋友建议我看《诗刊》,我便订阅2016年全年24本《诗刊》,每本翻阅通读,由此提高了自已对诗的鉴赏力。近年又有诗友提供古诗季刊《湖南诗词》,我亦每期必读,至今未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学写古诗的过程中,我有两个问题很纠结。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李白只有很少几首律诗,李贺除有很少几首五言律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写。毛主席于1957年1月12日《致臧克家等》的信中说: “……《诗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长发展。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鉴于七律、五律、七绝难学难写,我们是否可改良一下,试用一种新体诗呢?既有七律、五律、七绝的风格,又不拘七律、五律、七绝的格律,相对宽松张驰、易学易写些。如仿写七律,自然题目不宜标“七律”,以示与古典有别。七律的写法简言之: 开头,结尾,中间两副对联。古典七律,讲究平仄、押韵、对偶,起承转合,用典等。若用新体七律,换言新律诗或新体诗,相对简便些,是一种新尝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我作诗没有一首冠以“七律”二字,自知不守老规距,也不想去大费周章。这是我的疑问、纠结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二,古诗的用韵问题,不能拘泥于旧诗韵。现在,名家和诗刊习惯以过去的平水韵为准,评诗用诗都以此为鉴别取舍。由于语音和语言声调的发展变化,自古传承下来的诗韵(以平水韵为代表)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的需要,宜改用新诗韵,即现代汉语语音。写诗,还是应该按照新华词典去讲究平仄、押韵、对偶,毕竟新华词典是我们前辈在总结古人发音的基础上,编纂的法定语言。在研究古诗词时,如果与现代词典有出入,可以结合古韵(包括平水韵)去讲解不同点。古代发音,其实有很多是方言,不要笼统都说成是古代发音。今天,也有用方言来写诗填词的,用普通话来衡量,它不押韵,但是以方言来读,是合韵的。 不推广的平水韵,肯定会慢慢退出中华诗词的天地。平水韵作为研究是可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诗路漫漫,言不尽意,长话短说。学习写诗至今历时10年,作诗约360首,有少量被诗刊采用,成为《湖南诗词》会员。现挑选其300首(含现代诗33首)进行加工整理,逐一打磨,拟出版一本诗集,取自撰一诗《海滩荆棘》为书名,用以承前启后。诗曰: 生在海边却少水,长在石缝偏多阳。是叶是刺难辨分,无土无肥照常长。春临未必尽葱绿,秋至何须俱染黄。独有奇姿成一景,真情尽在韵中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十年,我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每一本诗词书籍都像是我的良师益友,它们或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或随意地散落在沙发一角,但无一不散发着墨香,吸引着我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我常常在这些诗词书籍之间徘徊,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灵感,也从现代诗的创新中寻找突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十年里,我从初涉诗坛的懵懂人士,逐渐成长为一名热爱诗词的创作者。我常常坐在书山之中,那些诗词书籍就像一座座高峰,而我在这山中不断攀登。墨香与纸韵交织在一起,仿佛是诗词对我无声的召唤。学海无涯,我只能以勤奋为舟,不断前行。诗心不改,那是一份对诗词的热爱,这份热爱如同涓涓细流,在心中绵延不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诗书相伴的日子里,唐韵悠悠,仿佛能带我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诗词鼎盛的年代。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翻开那些诗词书籍,寻找着妙句。黄卷青灯下,那是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意境,思绪也在这时变得格外清晰。学诗十载,如今修改诗作时,心中满是诚挚的情感。我仿学律诗,希望能从中求得新意,不拘泥于古法,而是大胆地书写新篇。与时俱进,将古为今用,谱写新的篇章。诗图相映,那是一段段美好的佳话,分享交流,其乐无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深知,这十年只是学诗路上的一个阶段,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等待我去探索。我将带着这份热爱,继续在这条诗路上前行,用诗词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用诗集传承这份热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茶 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