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胡雪岩(1823年∽1885年),名光墉,字雪岩,徽州绩溪县人,中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政治家,创办百年字号胡庆余堂。百多年来,他亦官亦商的经历和谋略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他的为商信条是戒欺和“真不二价”。胡雪岩因资助收复新疆有功,被赏穿黄马褂、赐红顶戴。按清朝惯例,只有乾隆年间的盐商有过戴红顶子的。而戴红顶又穿黄马褂者,历史上却仅有胡雪岩一人,故他成为煊赫一时的“红顶商人”。</p> <p class="ql-block">胡雪岩旧居。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营造的邸宅,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绪元(1875年)竣工占地7230平方米,建筑面积5815平方米。是中国江南地区晚清私家豪宅的典型代表无论是从建筑还是从室内家具的陈设,用料之考究,都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豪宅。</p> <p class="ql-block">旧居为典型的清末建筑群,总体布局一改中国传统建筑的居住型庭院与园林型庭院并列结合的方式,将居住庭院中的功能对外部分——厅堂单独强调出来,以轿厅、照厅、正厅、东四面厅、西四面厅结合成一条严格对称的厅堂轴线,作为整个建筑群的主轴。西侧为园林部分,名曰“芝园”,因传说此园出自名师尹芝之手而得名。东侧为内宅部分,亦穿插山、池、小园。主轴线与内宅轴线之间由下房、厨房、走廊、门房组成一条附属用房附轴线。形成“西园、中厅、东宅”的总体结构。</p> <p class="ql-block">中轴区是以轿厅、正厅(百狮楼)、东西四面厅为主的礼仪活动区。轿厅上方正中悬挂同治皇帝御书“勉善成荣”匾额。正厅是中轴区的主体建筑,也是胡府最主要的建筑。一层是重大节日和红白喜事时所使用的大礼堂,也是接待、宴飨贵宾时的大厅;二层为胡雪岩、胡母及原配夫人的卧室。中轴建筑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方式和礼制,于庄重、宏敞、精丽而整洁的同时,又打破陈规,在其建筑规划、构件中,出现了不少非对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东部是典型的居住式庭院,由和乐堂、清雅堂、鸳鸯厅、楠木厅、融冬院、颐夏院等组成。清雅堂一层是宴请至亲好友的内眷厅堂,二层是胡雪岩子女居住的地方。和乐堂为胡府内最大的建筑,一层是胡雪岩的琴棋书画休闲之处,楼上为姨太太住房。楠木厅是胡府内的主要建筑之一,建筑宏敞精丽。因其用材特殊,即使炎炎夏日,厅内亦颇为凉爽。</p> <p class="ql-block">西区为独立的园林——芝园,主要由水池、大假山、延碧堂、洗秋院、影怜院、四照阁、冷香院和东、西长廊等建筑组成。这是全宅的精华所在。该园林由晚清造园名家尹芝设计,可谓集江浙园林之精华,有“擘飞来峰之一支,似狮子林缩本”之美誉。园内亭台楼阁,回廊曲桥,假山同池,错落有致。整座建筑用料、装修都十分考究,雕刻细腻精致,色彩绚丽多姿,宛如一座民间珍宝馆,被称为“江南第一豪宅”。</p> <p class="ql-block">胡雪岩旧居的建筑布局充分考虑园林环境的需要,体现出建筑的实用性与空间布局的统一。其建筑材料大量选用紫檀、酸枝、银杏、南洋杉、花梨和中国榉等名贵木材,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及彩绘皆美轮美奂。 在木质的天然色彩中,建筑中加入十数吨的铜铸件和彩色西洋玻璃做装饰,中西合璧,古朴而不乏情趣,真正达到了无品不精,有形皆丽。</p> <p class="ql-block">布局严谨,规模庞大。“光墉既积富,营第宅园囿,所植松石花木,备极奇珍,姬妾成群,筑十三楼以贮之,意颇骄奢自恣焉”,这是胡雪岩旧居的真实写照,其中筑有亭十三、厅堂十二、阁一、楼三、连廊十二、附属用房六、桥四、假山四、园池四、水井三口。建筑平面有正方、长方、多边、扇形、曲尺等多种形式,屋顶形式亦有硬山、悬山、歇山、攒尖等各异形态,几乎包括了中国小式建筑所有的建筑构造方法。</p> <p class="ql-block">西轴芝园为全宅主要花园,园内亭、台、楼、阁、轩、厅无一不备,园虽小而不觉拥挤,建筑虽多而不觉繁乱。每一建筑均临水、面水、贴水、依水而筑,以水面为中心,互相对峙。回廊、曲桥相拥,高阁、厅台临风;亭、榭、轩、廊互为对景,假山洞壑幽深曲折。这种布局方式有效缓解了面积狭小之不足,使空间变得舒朗而散逸多姿,呈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展开。建筑均有意错位布置,树影婆娑,光影相叠,虚实相间,意韵无穷,深得“处处邻需,方方侧景”之真谛。山石林木配置大胆运用疏密对比的原则,北疏南密。南端遍置山石造成“千岩万壑”的山林气氛;其间人工溶洞空间高敞,规模之大,国内罕有。中间厅堂轴线,则层层推进,严格对称,于轴线最末之东、西四面厅侧置小园,点缀以曲亭、回廊、假山、水池,活泼自然,有效地减少了中心对称的呆板。</p> <p class="ql-block">庄重、气派不失灵活,富丽、典雅极具匠心。东轴线为内宅部分,建筑庞大,布局因地制宜,朝向不拘一格。园庭嵌套,院院相连;于墙边、院角尽点假山、水池,极尽“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多方胜景,咫尺山林”之能事。该部分采用不分主次的灵活并列状态,一改多数宅第主从式串联并列的形式,形成小组中无主次的均等组织方式。这种组合方式在故宫的“六宫、五所”布局中可见,在民居中亦有所见,但在大型官商住宅中却是鲜见。</p> <p class="ql-block">此外,中轴线与东轴线之间增加了一条附轴线,安排附属用房,除了满足合理的功能需要外,特地在该轴线上安排了一条三米宽的廊,形成全开敞的内外互相渗透的空间,做一个有意的引导。中轴线上与之联系的照厅亦是无门无窗的全开敞建筑,也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的空间关系。</p> <p class="ql-block">至东轴线侧,先通过一条纵向廊子,再至花厅一、二对称布局,立即将横向的轴线关系强调出来。横向相连的建筑全部开敞,弱化了建筑之间的转换感,使空间互相渗透结合,浑然一体,既有效地加强横向的联系,又使空间灵活多变。各种活泼“导引线”的利用将空间交叉融汇,把各种串连式散点组合在一起,正是园中有院,院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连廊贯通,在整个宅院中行走真可以做到“雨天不湿鞋”了。</p> <p class="ql-block">“无品不精,有形皆丽”每一幢建筑皆精工细致,雕刻精美。大到柱、梁构架,小到柱头、五金皆设计精致。建筑用材极其考究,以红木、楠木、花梨木、紫檀木、南洋杉等高档木材造就。五金件多以铜制,雨水管亦用铜材钣制,体现了胡氏“采办务真,修制务严”的信条。装饰虽繁多,但绝无纷乱之感;题材多样、图案统一,但又不失灵活变化。木雕、石雕、灰塑、彩绘的工艺美轮美奂,使整个建筑群宛如一座民间工艺的精品宫。</p> <p class="ql-block">各种“轩”的灵活运用也是胡宅建筑的一大特色,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或用于檐下,或用作厅堂天花,真是无屋不起“轩”。轩的做法变化多端,有菱角轩、船蓬轩、一枝香轩、弓形轩等多种形式,尤以菱角轩、弓形轩使用最多。轩的广泛使用使得建筑室内空间更加高爽,再加之与柱、梁等承重构件结合较好,整个建筑群建筑内部显得精致、典雅、大方。</p> <p class="ql-block">官商结合的审美情趣。胡雪岩首先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少年贫困,后来发家致富的“暴发户”式的商人。他一方面想充分显示其财富,另一方面又想附庸风雅;想摆“阔”,又不想显“俗”。其次,胡雪岩又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官;因此,他在巴结官僚的同时又想处处显示与其它商人的不同。这种心理和社会价值观念充分地体现在胡宅的建筑中,因而出现了某些现存建筑装饰过分繁琐、堆砌;部分建筑高度人为拔高而造成比例关系失调的弊病。</p> <p class="ql-block">红木厅(延碧堂)遗迹:位于正厅(百狮楼)遗迹的西面。经清理,屋内基础受严重破坏已无存,但其用青石板侧砌包边的轮廓尚存,高出地面55厘米。东西长12.45米,南北宽10.75米。在包边的青石板上雕刻有鹿纹、鹤纹、麒麟纹、缠枝纹等组合纹饰。前面设有筑于大水池中的平台,其台基壁面均用三角石相互衔接砌成,东西长9.7米,南北宽4.7米,残高1.42米。</p> <p class="ql-block">水井和小水池遗迹:红木厅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水井。井壁用长方形石块呈六边形错角砌成,井口直径35厘米,深7.5米。小水池南北向长方形,长6.2米,最宽处2.8米,深1.5米。池壁皆用石块呈错落状叠砌,池底铺以青石板。</p> <p class="ql-block">在整个建筑遗迹中,出土了大量的砖雕以及石刻等构件,其中大量的均为残损构件。大部分砖雕原来都镶砌在建筑物的墙壁上。其中保存完整的砖雕匾有“延明”,扇形,高22厘米、宽57厘米。“延爽”,桃形,高34厘米、宽49厘米。还有一些只存有书、林、怡、教、谖、谱、延等字的残块。砖雕纹饰比较多的有梅花、缠枝纹、人物山水花鸟和云树纹等。</p> <p class="ql-block">大水池和桥亭遗迹:大水池遗迹位于红木厅遗迹的南面,南部贴大假山北壁,东西长23米、南北宽8米至15米不等,深1.2米。西部有横贯南北通向红木厅和大假山间的曲桥桥墩和中间桥亭基础,桥亭基础北侧距西面围墙6米,南侧7.8米。在桥亭南面与大假山之间有两个桥墩,间距2.7米,北面与红木厅平台之间有三个桥墩,间距3米至3.2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