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十一面观音唐卡

绝版艺术(谢绝送花)

文:刘佑平 <p class="ql-block">长沙某寺院收藏有一幅明代的唐卡(图一),为羊皮绘制的唐卡,高1.5米宽80厘米;画心高89厘米,宽60厘米。所表现的是十一面观音,共十一张面孔,分五层排列。一面,化恶有情;二面慈面,化善有情;三面寂静面,化导出世净业。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第十面为暴笑面,表示教化事业需要有极大威严和极大意志方能无懈而有成就。最上一面为佛地,功德圆满。在藏传佛教中,十一面观音像,是密宗观音的化身像之一,据《成菩提集》“十一面音”条曰:十一面观音,密宗称“变异金刚”,为六观音之一,三面当前,慈悲相,右边三面做威怒相,左边三面利牙出相,后有一面做暴笑容,最上一面作如来相,冠中有化佛。制作做工精巧绝伦,由顶级工匠经过做丝、染色、刺绣等层层步骤交织出丰富的色彩,刻画出立体的感觉。例如单是红色就有深红、浅红等四种,通体以金线和五彩丝线绣成,针线细腻。虽然历经逾六个世纪,仍保持上佳品相。画面绘有六十多尊或坐或立佛菩萨像,画面结构清晰,形态各异,虽经五百多年风雨,但色彩依旧亮丽,中央主尊十一面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头部及足部位置坐有五方佛、内圈左侧为药师八佛、右侧为八大菩萨、外围顶部及右侧为印度及西藏传承祖师、左侧自上而下包含佛教竖三世佛及五观音相、画面底部一排为密教护法神、五方佛、本初佛、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并观音、文殊等大菩萨,以及佛母、伎乐天、空行、护法等众神,构成了完备的密宗诸神谱系。</p> <p class="ql-block">主尊观音菩萨胸前双手合掌,面相圆润,细眉长目,双目微垂,面带微笑,法相慈祥端庄。佩耳珰,黑发披肩。身饰璎珞,臂钏、手钏、足钏等庄严全身,赤足立于莲花月轮之上。整幅画面清新雅致,其服饰华丽而不失优雅,手臂的配置繁而不乱,左右对称的平衡构图,生动刻画了主尊观音与众多从神群像。并以绿色作底金色线描,画面色彩对比鲜明,艺术韵味独特。阿弥陀佛前方莲花池中莲花下端跪着转生天国的信徒,虔诚礼拜。绘画材料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色彩作为表现神佛容貌性格的一种手段,如白色表现平静、和蔼、善良;红色和深蓝色表现强悍好斗、凶猛狰狞(忿怒相),也常常巧妙地把大块的红色、绿色、青色和蓝色并列使用;金色代表多种颜色,表现出一种神圣的气氛。用金箔贴佛面或用金汁勾勒线条,整幅画面金碧辉煌、光彩照人。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可以历经沧桑却不变色。唐卡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高僧用金汁或朱砂的手印。尤其是画心所用羊皮,在藏传佛教中,羊象征着纯洁、吉祥和顺从。大日如来菩萨被认为是羊的守护神,具有特殊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此唐卡以红、黄地缠枝花织金缎镶边,黄绸衬里,轴头原应嵌有绿松石和珊瑚珠(佚失)。其间,上端两边和下端两边的祥云围绕五爪金龙,皇皇天威扑面而来。唐卡的内容相当广泛,几乎包罗了佛门所有的佛、菩萨、护法神、教义、教法等等,还涉及到藏族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常见的唐卡是由画心、边饰、盖幔、丝带及天地杆、轴头六部分构成。画心是唐卡最核心的部分,藏语称之为“麦龙”,意为“镜”,是唐卡的灵魂和主体。围绕画心四周是或用红、黄、蓝三色图纹锦缎</p><p class="ql-block">组成的边饰。在画心正中上下另缝制一块方形的名贵的图纹锦缎,而称之为“唐门”或“佛田”,这是连接人和神、通向佛国的“殊地”。画面上盖有丝幔,藏语为“夏克”,供养时将丝幔向上有序地叠成团花,固定于上端的丝线,象征佛的华盖。放下时便成为保护画像的盖幔。丝幔上有两条红色的丝线,丝带的末端为喙形,被称为“鸟嘴”。丝带的作用一是压住唐卡的内气,二是增加唐卡的神圣与庄重。可惜的是,此幅唐卡的“夏克”等已佚失,但仍不失其珍稀之神圣。</p><p class="ql-block">唐卡的文字除传记故事类唐卡和喇嘛玛尼说唱唐卡在正面有图释藏文外,一切密咒、颂词等均写在画的背面,并且不署名、不标年、不盖章。此幅唐卡背面用朱砂书写“嗡、啊、吽”密咒,“嗡啊吽”三个字。(图二),密咒下端有高僧朱砂手掌印(也有说是血印)加持(图三)。它的含义很深,是诸佛身口意的种子字,也是诸佛身口意的精髓、精华,完全能代表佛的身口意。佛的身口意的力量都在“嗡啊吽”三个字里,它是咒中之王,是一切咒的源头,也是诸咒之母。</p> <p class="ql-block">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精品之一,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工艺十分复杂,传世精品极为稀少,因此有了“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在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就有缂丝唐卡的制作了。因其精湛的技法和超越一般织物的优越性,历来被用作“贡品”,并被誉为“织中之圣”。这幅唐卡采用金丝、银线和彩色丝线编织的缂丝工艺制作而成,虽历经数百年,色泽仍艳丽如新,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