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利槎头村

不羁的种子

  巡村牛今天介绍的槎头村,本名为(土+差)头村,因打不出此字,而用槎代替。因其位于龙头村之北来龙位,故明清时称“接龙”、秋溪。后来人们因村屋处于村南长(土+差)水(又名秋溪,长利涌二级支流)之头,故称“(土+差)头”。其位于长利涌西畔,依长利涌堤呈南北延伸。 一、简介 <p class="ql-block">1.1、地理位置与交通</p><p class="ql-block"> 村庄位于鼎湖区中心地带,长利涌下游西岸,有乡道y210从村东经过。新区鼎湖大道从村南经过,长利大道从村西经过。四邻:</p><p class="ql-block">东:长利涌</p><p class="ql-block">南:鼎湖大道立交桥</p><p class="ql-block">西:田野、长利大道</p><p class="ql-block">北:田野、鱼塘</p> <p class="ql-block">1.2、行政隶属: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广利街道办事处龙头村社区居民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1.3、人口、民族</p><p class="ql-block"> 截至二0二四年末,村庄户籍人口约四百人,原住民姓氏有:曾、谭、梁、邵、谢、苏、林等姓氏。全部为汉族广府民系。原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养殖四大家鱼及鱼苗。2013年全村土地因新区发展被征收。年轻人就近营商或务工。</p> <p class="ql-block">1.4、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41、明代及清初属高要长利都二图槎头村;</p><p class="ql-block">1.42、清末属高要长利堡;</p><p class="ql-block">1.43、民国初属高要下围乡;</p><p class="ql-block">1.44、民国二十六年五月属四区三都乡;<br>1.45、民国三十二年十月属四区广利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行政隶属表↓</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地图↓地图标注为“花都”</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外国人绘制的地图↓</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高要县第四区;1957年,属高要县广利区槎头村 ;1988年,属鼎湖区县广利镇槎头村; 2002年,属鼎湖区县广利镇龙头行政村/社区至今。 二、周边环境 2.1、村东长利涌景 2.2、村东长利堤景 2.3、村南景(入村口) 2.4、村西景 2.5、村西道景 2.6、村北景 三、长利涌边码头 3.1、古码头一 3.2、古码头二 3.3、古码头三 3.4、古码头四 3.5、古码头五 3.6、古码头六 3.7、古码头七 四、酒堂 <p class="ql-block">4.1、酒堂</p> 侧面 侧面 正面 内景 后景 建卫生村捐资芳名榜 2014年7月评为鼎湖区“和美乡村” 文明村 五、祖源与名人 <p class="ql-block">  温馨提示:以下资料摘自民国《高要县志~氏族篇》。所述人口数量、宗祠状况等,其时间截至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内容仅供参考,一切以本姓族谱为准。</p> <p class="ql-block">5.1、曾姓</p><p class="ql-block"> 始祖曾福源,原居金利水塘村,清中叶迁来长利都槎头村 。至一九四七年凡六世,有丁口二十余人。</p> <p class="ql-block">5.2、谭姓</p><p class="ql-block"> 明朝洪武年间谭儒珍,从肇庆府城迁至县东桂峰都山田村。清中叶,有谭胜登者,由山田村迁至长利都槎头村。至一九四七年传七世,仅有丁口十余人。</p> <p class="ql-block">5.3、梁姓</p><p class="ql-block">  宋末梁熙台从南雄迁至县东榄江都塘口村 ,清初梁月波由塘口村迁至长利都槎头村。 至一九四七年传八世,仅有丁口十人。</p> <p class="ql-block">5.4、邵姓</p><p class="ql-block"> 尊之子曰敬、曰恭,由南屯澳分迁同都羅水村,有祠祀邵尊为始祖。其十一世維潤、維育、維霑亦各立专祠。至一九四七年传二十四世,約有丁口二百人。</p><p class="ql-block"> 邵安之七世孙邵荷箕,则由南屯澳迁同都槎头村。至一九四七年有丁口約二十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5、谢姓</p><p class="ql-block"> 长利都槎头一支,则于清初由水坑分迁来。始迁何人不详,至一九四七年传十世,有丁口约五十人,建有宗祠。</p> <p class="ql-block">5.6、苏姓</p><p class="ql-block">  明代彭寿苏氏尚有分居秋溪,又名槎头。始分居者名苏学广。</p> <p class="ql-block">5.7、林姓</p><p class="ql-block"> 查民国时期《高要县志~氏族篇》,没有相关记载。</p> 六、古迹 <p class="ql-block">  城市的传统、非遗在古籍记载里,而乡村的传统在庙宇、在社坛、在各类神祉、在古井、在古碑里。这些是几千年来,人类敬畏自然的习俗,祈求平安吉祥的朴素情感,达到与其和谐共存,千秋万代的赓续。所有这些印记和文明密码,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基本要素,是村庄最古老的物证与记忆,与迷信无关。</p> <p class="ql-block">6.1、曾经的古庙</p> <p class="ql-block">  从民国地图上可见,村北(现堤围防汛所)旧时尚有一所庙宇,不知庙名为何?</p> <p class="ql-block">6.2、社坛及水神祉</p> <p class="ql-block">  社坛是村庄的守护神,一般建在村庄出入口边上,其是中国传统玄学和人类敬畏自然的具体表现,是古代祭祀土神之坛。它的作用好比是村庄的另一空间的保安亭,专责守护村庄出入口,保护村民平安。同时也是进入多维空间的锁匙。它不同于五方土地神,仅守卫一户、一门、一宅,而是整个村庄。社坛随村庄建立而出现,俗语称:先有社,后有坊寨。所以,社坛是村庄最悠久的历史遗存。</p><p class="ql-block"> 笔者入村拍摄时 ,不见村中有社坛。码头边上有几处烧香处。</p> <p class="ql-block">看下辑→<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5dk37n"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槎头村屋宇篇</a></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清康熙、道光、宣统《高要县志》</p><p class="ql-block">2、民国《高要县志》</p> <p class="ql-block">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图片2025年1月17日拍摄;</p><p class="ql-block">2、图片、视频拍摄/文字撰写/综合整理:趙汝明;</p><p class="ql-block">3、原创图文,未经允许,不可转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