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松书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杭州植物园南门和“双峰插云”御碑亭之间,有一个古香古色的庭院,入口并不起眼,走进去却别有洞天。这就是坐落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杭州灵隐路的“云松书舍”。</span></p><p class="ql-block"> 云松书舍入口门柱上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透露出这处院落的主人来历。1994年,杭州市政府出地(3200平米),金庸出钱(1400余万元),耗时两年,建成此“云松书舍”。</p><p class="ql-block"> “云松书舍”的选址颇为考究,它出来门口是灵隐路,正对西湖赵公堤入口,侧面是植物园,另一侧就是“双峰插云”御碑亭,可谓宁静而致远。</p><p class="ql-block"> 1946年,22岁的金庸与《东南日报》签下一份“东南日报社职工保证书”,杭州成为他第一份工作的地方。金庸与第一任妻子杜冶芬,便是相识于1947年的杭州。</p><p class="ql-block"> 1955年2月8日,查良镛第一次将“镛”字拆成“金庸”为笔名,在《新晚报》发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从此,金庸勾勒出一幅幅武侠画卷,其笔下的江湖融入了历史,深受大众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可能因在杭州多年学习和工作,西湖也成为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经常“出镜”的地点。譬如《书剑恩仇录》里借陈家洛谈西湖:望湖山深处,但见竹木阴森,苍翠重叠,不雨而润,不烟而晕,山峰秀丽,挺拔云表,心想:“袁中郎初见西湖,比作是曹植初会洛神,说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不错,果然是令人目酣神醉!”</p><p class="ql-block"> 1993年3月31日,金庸对《明报》记者说:“以前我讲过,退休之后希望在杭州有一间房子……到这里定居,做学问,会朋友。”金庸的这个想法可能正好被杭州市管理层得知,于是1994年云松书舍动工。</p><p class="ql-block"> 云松书舍建成后由香港公司装修,亭台楼阁,围绕着假山池塘。建成之后,金庸改变了想法,觉得如此完美的书舍,不应一人独享,就捐给了杭州市政府。1996年11月他来为书舍捐赠仪式剪彩。</p><p class="ql-block"> 云松书舍进门的第一处房子悬挂匾额“耕耘轩”,似乎让人想象金庸要在这里读书写作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不过云松书舍修好后,直到2018年10月他逝世,金庸来的次数很少。</p><p class="ql-block"> 金庸他第一次来是1996年为书舍落成剪彩。最后一次来是2002年5月,入住云松书舍“松风明月楼”,浙江大学党委原书记张浚生来看他,下棋写字,品茗畅谈,当晚留下过夜,第二日即离开,此后他便没再入住过书舍。</p><p class="ql-block"> 从茶室看外面庭院,“松风明月楼”旁的回廊墙上镶嵌着金庸15部武侠作品人物和作品片段,已经斑驳。藏书和手稿也均不在园内,据说为了“防潮”已迁至了杭州下沙某地。</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云松书舍,二楼不对外开放。一楼是餐饮、茶室。一楼回廊外和茶室之间有个小园林,可以逛下。书舍里游人较少,多是来摄影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