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地藏里(三)

林中小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地藏里:童年时代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院的汤庆珉每当回忆起地藏里的往事时,都会侃侃而谈,脱口而出把儿时小伙伴的小名和趣事说的一清二楚,如邢家九姊妹、孙家三朵花、韩家三姐妹、宋家四兄弟、柳家一杆枪……,以及董家的成祥、张家的古城、胡家的铜山、佟家的狗子、李家的小红娃等。他们甚至还记得我母亲在职工联欢会上报幕、父亲引吭高歌一曲“赞歌”的节目。</p><p class="ql-block"> 田家的东东 3 岁起就被迫学拉小提琴,在吱嘎吱嘎的琴声中,那端琴拿弓的手臂顺便也就把委屈的眼泪和流淌的鼻涕一起擦掉了。练摔跤的三毛、老六、世平、丁平等每天下午都会聚在一起举杠铃、扔石锁,相互切磋武艺。建忠自学成才是大院里出名的工匠,陈家小朋姑娘做的一手好针线,邢家老七技如鲁班,不但不用图纸就可以做得一手好家具,而且还会自己设计制作各种木工工具,是一个敢于创新、热心助人、不惧辛苦、聪明绝顶的大木匠。</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五毒庙有一个占地上千平方的大院子,用小伙伴观察事物的眼睛看上去,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世界了。</p><p class="ql-block"> 庙里每年都会按照季节,在院子里种有小麦和玉米等作物,并在成熟季节来临时,在地里插上稻草人以驱赶鸟雀。这个时候,大院里的一些男孩子也会悄悄的躲过大人,翻过围墙,捡拾遗漏在地里的麦穗或玉米棒,将之放在搪瓷茶缸里,用火烤熟后尝个新鲜。寺庙住持看到后,往往会追赶并大声的呵斥,小孩子们则会扔掉手中的“证据”夺路而逃。我曾经也和大院的小伙伴们一起把稍有甜味的玉米茎秆当做甘蔗品尝,偶尔吃到五分钱一支的奶油冰糕,那已经算是小伙伴们非常奢侈的享受了。</p><p class="ql-block"> 在那些不上学的日子里,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天都跟着自然形成的、具有较高权威的“孩子王”,在街头巷尾嬉戏玩耍。孩子们不但有认真交流玩耍的本事,还相互传授制作玩具的经验,并从中收获快乐!这种与金钱无关但发自内心的纯真和快乐,也是如今以购买玩具为主,独自娱乐盛行,缺乏相互协作,很少成果共享的小朋友和家长们所难以理解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闲暇时,我们回眸一瞥惊奇的发现,儿时大院里孩子们会玩的内容还真不少。例如举杠铃、斗蟋蟀、粘知了、练摔跤、抽陀螺、抖空竹、跳皮筋、推铁环、弹弹珠、捉迷藏、跳房子、打腊子、踢毽子、斗老将、萝卜灯、拾仔子、打元宝、拍洋画、扔沙包、钩桌布、做蜡花等。甚至还会结伴去爬火车,以体现男孩子的勇敢和潇洒。小伙伴们最喜欢的还是在小人书摊用有限的零钱租借连环画,常常是爱不释手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其他还有收集邮票、烟壳、糖纸、羽毛、火花等,在玩耍的同时也能够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有些在童年时期养成的习惯也会随之保留下来,成为一生的爱好。大院里也有些孩子比较文静,喜欢看书学习,学校停课期间就会寻求大人的帮助,找出以前的课本自学,其努力的结果在国家恢复高考以后就逐渐地显现出来了。参加工作后,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也就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改革开放以后也有一些小伙伴勇敢地投入商海,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那个年代,一年中小孩子们最向往的还是充满传统浓郁年味的春节。那时候过年有新衣服穿,能吃到美味的食品,亲戚朋友相互走动。大年三十贴上新春联,小孩子拜年抢红包等等。更重要的是在过年期间,家家户户放鞭炮,人们在爆竹声中辞旧岁,吃素馅饺子迎新春。</p><p class="ql-block"> 春节也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不乏过年隆重的、传统的仪式感。即使是在天涯海角,也要在春节前赶回家乡团聚过年。除夕夜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就会围坐在一起期待着电视台即将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那时的生活简单而又美好,在岁月的伴随下,我们长大了,曾经的快乐也只能在照片和回忆中寻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