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天涯14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鼓浪屿,可以在岛上小住两三日,在岛上随便走一走,随处可见百年前的建筑物和建筑遗址,星罗棋布在大街小巷里。它们各具特色,原滋原味地展现出当年的时代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菽庄花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鼓浪屿南部的港仔后海滨,原是台湾富绅林尔嘉的私家园林,于1913年兴建,建筑面积2451平方米。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滨海文人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具有较高成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菽庄花园参考了林氏家族在台北板桥故居的园林设计,结合这里的滨海特点,创造了"藏海"、"补山"两组景区,并以中国园林传统的"题名景观"方式各造五景,景点命名与林尔嘉主导创立的"菽庄吟社"诗歌创作思想紧密呼应。</span></p> <p class="ql-block">"藏海"蕴含将祖国山河揽入怀抱,切莫再任人宰割之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补山"以人工补'缀天然景色之不足,隐含山河破碎、亟待修补之意。"补山"中的"十二洞天"假山,据说聘请了德国园艺师设计,带有巴洛克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图是林语堂故居。类似这样的私家院落,在鼓浪屿的小巷子里并不鲜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处建筑基址是早期工部局的办公地点,原是一座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属英商和记洋行所有。1903年至1908年,鼓浪屿工部局租用这座建筑办公。该建筑主体现已倒塌。经遗址清理,原建筑平面长约30米、宽约24米,目前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基础、台阶踏步和原建筑的台地挡土墙,并且还保留了入口的石门柱和原来建筑防潮层的两段砖券残壁。它是鼓浪屿公共地界建立、发展过程、及其管理模式的重要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和记洋行仓库遗址:</p><p class="ql-block">厦门开埠之后,英商洋行陆续进入厦门经商,并在鼓浪屿建设办事机构和仓储设施。其中,和记洋行创办于1846年,经营茶叶、丝绸及苦力贸易,兼营保险代理业务。苦力贸易就是公开拐卖穷人去国外下苦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透过岛上的建筑物,是最能展现岛屿历史记忆的。看岛屿的百年沧桑变迁,只要看百年建筑就一目了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