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之旅(157)泉州

魏晋南北

<div>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div>地理位置:N24 42 37 E118 26 39<div>遗产编号:1561</div><div>遗产区面积总计536.08公顷</div> 泉州古城古称温陵、刺桐、鲤城。位于福建泉州市鲤城区。素有“海滨邹鲁”“文献之都”美誉, 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城市, 首届东亚文化之都。 6.41平方公里的古城范围内,共有8处世界遗产点 、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69处古建筑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建筑等传统风貌建筑。 自盛唐起,泉州古城开始兴建,五代及宋、元、明,随着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与兴盛不断扩大。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帆樯林立,梯航万国,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千年后,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古城仍保有丰富的历史遗存、较完好的古城肌理等,这些“活记忆”让世人能够回望曾经灿烂的岁月,感受千年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 泉州古城内有173条街巷,其中包括西街、裴巷、金鱼巷等36条一类历史街巷,台魁巷、通政巷、米仓巷等104条二类历史街巷,以及东街、涂门街、讲武巷等33条与历史格局相似的街巷。 纵横交错的老街巷,就像从历史延伸至今的脉络,较完好地保留泉州古城的格局风貌,见证了“刺桐城”的繁忙与富庶,也在烟火气中传承着千年历史文脉。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找一处茶馆或咖啡店登高望远,就能几乎俯瞰整个街区,片片层层叠叠的红瓦顶。 除了古刹,和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的标志性建筑钟楼,在这条窄窄的街上还浓缩着许多气派的古大厝与各具风情的骑楼。 钟楼是1934年建设东西街十字路时建的标准钟楼,于次年完工。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泉州钟楼与东西塔、谯楼等成为古城独特的景色,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目前,钟楼的钟由机械钟换上石英钟,钟楼还装上了节日灯,夜幕下的钟楼放射出新的光辉,更加灿烂夺目。 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门外,南临城内东西向主街道。 是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开元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10世纪奠定主体格局,保存着中国古代大型佛寺建造形制发展成型初期的典型布局,即在中轴院落的东西两侧另建塔院,14世纪后少有出现,非常珍贵。 寺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主要建筑包括自南向北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与拜亭、拜庭及东西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及其东侧檀越祠。 泉州东西塔位于泉州开元寺内,有东西二塔巍然对峙,相距约200米,东塔即镇国塔,西塔称仁寿塔。这双飞塔,堪称闽南塔中明珠。 东西塔分别建于唐末和五代,最初都是木塔,后相继更筑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西塔改建石塔),十年乃成。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东塔才开工改建,历时十二年,始告竣工。虽经七百多年来的几次大地震和风灾,仍不倾斜变形,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 镇国塔(东塔)<br>镇国塔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 (1238-1250年),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通高48.27米。塔身外壁石像依照佛教五乘等级排列,自下而上逐层为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佛尊等,共80尊,代表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须弥座束腰处雕刻有37幅佛经故事图,弘扬佛法。 仁寿塔(西塔)<br>  仁寿塔建于南宋绍定、端平年间(1228-1236年),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通高45.06米。塔身外壁每一层都交错浮雕着各乘佛教人物,共80尊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扬的众生佛性平等理念。须弥座束腰处所雕刻的40幅花卉鸟兽图,也与这一美好世界相契合。西塔第四层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唐僧、猴行者雕像。<br> 泉州大开元寺西塔仁寿塔第四层东北面有一尊被认为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原型的猴行者浮雕在闽南语中人们习惯称齐天大圣孙悟空为【猴齐天】,为方便游客欣赏’特一比一复刻安立于西塔广场。<br>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位于崇阳门东南、南俊巷东侧。承天寺屡修屡废,历经千年,建筑规模却越来越大,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 承天寺原系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园故地。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修。全寺占地七十余亩,方位坐北朝南。总体布局为三路。中路为寺院主要殿堂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东路有圆常祠、光孝寺、毗户殿等。西路有功德祠、留公祠等建筑。 <br> 清净寺位于市区涂门街中段北侧,又名麒麟寺,,或音译为艾苏哈卜寺,,俗称清真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 寺北以八卦沟为界,南临涂门街,占地2078.36平方米,1961年3月列为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军于北宋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伊斯兰教寺之一。主要建筑有大门、奉天坛、明善堂三部分。 泉州府文庙及学宫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时的基本格局,构成一个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较为完整的府文庙建筑群,建筑规模为中国东南七省之冠。 建筑群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左学右庙,由位于西侧的儒家祭祀建筑府文庙组群和东侧的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构成,两组群均呈中轴线对称的院落布局,此外,两组群周边还分布有明清以来祭祀泉州历史名人的乡贤名宦祠。较好地保存着宋代建筑风格。 德济门遗址位于泉州中心市区天后路天后宫前,这一经由科学考古清理出来的城门遗址,包含有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建筑遗存。 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是宋元时期起源于泉州本地的海神妈祖的祭祀建筑,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天后宫创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始称顺济宫,保存了16世纪之前形成的前殿后寝的布局特征。 天后宫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它与泉州的商人群体密切关联,见证了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这里是外来商人、货物进入泉州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的人祭祀海神妈祖之后,顺着晋江通往江口码头或者石湖码头前往海外贸易的第一站 关岳庙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俗称涂门关帝庙,主祀关羽,民国三年(1914年)祀岳飞,故改现名。是祭祀文(孔子)武(关羽)圣的著也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 关岳庙,现存庙宇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进行全面整修。庙坐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排的庙宇组成,均为三进,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民国三年(1914年)大规模重修时,将三义庙前殿退后同主殿的前殿并列,使三座神庙连成一体,形成结构对称,庙形壮观的建筑群。修复后的殿宇,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主殿为武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现改建为三层楼房,仿古装修。 锡兰王子后裔故居<div>"泉州与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友好关系图片展”<br></div> 真武庙系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位于泉州城东部石头山麓的晋江北岸,始建于北宋,宋元以来真武大帝被视作可保海定波宁的海神,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曾于13世纪初在此祭祀真武大帝,祈求航海平安。真武庙院落式建筑群依山势而筑,现存建筑自下而上有山门、石阶、凉亭、真武大殿。山门后依山砌有24级石阶,石阶两旁扶栏尚存有宋代栏杆及石狮。<br> 石阶之上台地有岩石状如龟蛇,是真武大帝的象征。岩石上立1533年晋江知县韩岳所立的“吞海”碑。 泉南基督教堂位于泉州市中山路374号,原为清靖海侯施琅书塾旧址。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国长老会杜嘉德牧师到泉州传教,清同治五年(1866年)即于施琅将军新花山旧址购地设布道所。光绪三年(1877年)3月改建为教堂。 泉州基督教福音堂<br>路过泉州基督教福音堂进去是个偶然,教会里的一位兄弟非常热情的带我们参观了礼拜堂,还带我们上到教会楼顶,可以俯瞰泉州老城区街景和东塔,意外的收获。 蟳埔村位于晋江的入海口,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 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蚝壳房和蟳埔女的头饰上。 蟳埔女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虽然距离现代的物质生活近在咫尺,她们仍然虔诚地传接着祖辈们世代沿袭的生活模式。 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 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她们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 <div>“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br></div> 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当地人在海滩拾蚵壳拌海泥筑屋,把蚵壳嵌饰于墙体外侧。 蟳埔妈祖庙,又称顺济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蔡清故居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孝感巷24号,原系明正德年间江西省提学副使蔡清的府第,隆庆四年改为蔡文庄公祠。故居坐北朝南,面宽、进深各五间,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占地面积430平方米。东墙壁上嵌有咸丰七年重修泉郡大寺后文庄公祠序碑刻。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唐朝初年,大量的中原人南迁,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桥也因此得名为洛阳桥。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洛阳桥不长,现桥长73.29米,由石头组成。整座桥一共有44座船形桥墩、104只石狮、7座石塔。它为船型的桥基设计,这样的设计既可减少水的冲力,又有比较好的审美效果。洛阳桥是中国现存较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br> 桥设计特别的地方是在“种蛎固基法”,是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巧妙的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也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知识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专门反映古代航海交通历史的博物馆。它以中世纪刺桐港即泉州港的历史为轴心,独特的海交文物,再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重要文物有古代宗教石刻、泉州湾宋代海船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设有“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等7个分馆。 泉州伊斯兰历史文化陈列馆是泉州海交馆的二期工程的一个部分,陈列馆的主要陈列内容是在泉州出土的宋元时期伊斯兰石刻文物,包括墓碑、碑刻、墓葬构件、寺庙建筑构件、历史资料、以及来自阿拉伯国家的文物资料等。 遗产价值:<div>“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以一种杰出的方式整合了生产、运输和销售的空间结构及关键的制度、社会和文化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促进了泉州的惊人崛起和作为10—14世纪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海上枢纽的繁荣。宋元时期泉州的海洋贸易体系以位于江海交接处的城市为运行中枢,东南面的辽阔海域是其对外联系门户、西北面的广袤山区是其产业基地,水陆复合的运输网络连接其间。遗产组成部分包括行政建筑遗址、宗教建筑和雕像、文化纪念地史迹、窑址和冶铁遗址、以及由桥、码头和航标塔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反映了宋元泉州的海洋区域、社会文化结构和贸易结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上贸易中心通过系列遗产组成部分,突出地展现了高度整合的区域结构和关键性的行政、交通、生产、交易和社会文化因素——正是这些使得泉州在10—14世纪亚洲海洋贸易高度繁荣的时期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贸易中心和重要商业枢纽。该遗产表明了泉州在东亚和东南亚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的伟大贡献。 </div><div>“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址包括宗教建筑有11世纪的青井清真寺,中国较早的伊斯兰建筑之一,伊斯兰坟墓,以及一系列的考古遗迹:行政建筑、对商业和国防很重要的石码头、陶瓷和铁的生产遗址、城市交通网络的组成部分、古代桥梁、宝塔和碑文。10世纪到14世纪,泉州在阿拉伯语和西方文献中被称为塞顿(Zayton)。 </div><div>在泉州留下的相关遗存有港口、沉船、市舶司、瓷窑、瓷器等与远洋贸易相关的遗迹遗物,还有因对外交往、交流留下的文化遗存,其代表就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景教等宗教设施,它们反映出泉州一度汇集、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正如现今所揭示的泉州的22处古迹及其相关环境,就从整体上构成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代表遗址,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是世界海洋贸易引擎型港口的杰出范例,具有产—运—销功能高度整合的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以及中外风格多元荟萃的聚落景观,展现出东亚帝国农业文明与世界海洋商业文明间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观交流,见证了积淀并传承至今的多元共荣海洋商业传统。</div><div><br></div><div>注:部分文稿摘抄于百度百科。<br><br><br>摄影、编辑:魏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