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怎么了!

雪缘

<p class="ql-block"> 亲情怎么了!</p><p class="ql-block">长期生活在农村,对故乡的习俗了解一些,知道农村生活的人都有很强烈的宗族观念,有些地方的家族还修建完善的祠堂,保存有完整的族谱,到了清明节日的时候,整个家族的人还会聚在一起吃饭,而家族里要是哪家人办了喜事,都会将请柬送给家族里所有的人,可见农村中对家族和血缘关系的重视。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高速发展减淡了血缘的羁绊,城市中人情关系越来越冷漠,现在住电梯楼,一个楼道里门对门,从来不说一句话的也多得是,几年下来都不知对方姓啥。农村中的宗族关系也有了改变。农村有句俗语,说的就是宗族关系,这句话就是“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认不倒”。</p> <p class="ql-block">  “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认不倒”,我们儿时这句话就广泛存在,事实上在交往当中也是亲戚到三辈以后交往的就不多,不交往也就认不到了,按理说以前因弟兄姐妹多,当然到三、四辈就更多了,不交往认不到也正常。从字面上,不难看出这句话的意思,“一辈亲”指的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因为血缘上最为亲近,所以关系无论是在家族还是家庭中,都是最好的;“二辈表”指的是堂兄弟或者表兄妹,虽然父母这一辈还是亲近的,但中间已经隔了一代人,平时关系虽然好,总归还是有距离;“三辈四辈认不倒”就是第三第四辈,隔得就更远了,血缘关系还有一点,实际上生活中已经没有多少联系了。</p> <p class="ql-block">  亲不亲,一看价值观,二看个人性情。亲不亲、认不认,其实因人而异。这句话从小出生在农村的人都是深有体会的,比如说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七十年代,那个时候一个家庭中都是有好几个小孩的,而父母白天都是需要要干活要上班的,所以只能将他们兄弟姐妹放在家里自娱自乐,这个时候年纪最大的那个就承担起了父母的这个责任,专门负责照看着弟弟妹妹,也正因如此,所以长大后这一批人的关系就非常的要好,感情也最纯真,不会参杂任何的虚情假意。 </p>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一是科技发展,城市的诱惑力更大,很多人已经从农村去往城市打拼,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变得越来越频繁,有很多人甚至举家搬入城市,孩子也在城市上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农村,与亲戚的关系自然就越来越远了。其次,生活的圈子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成长的环境也不同,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双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就无法走到一起了。小时候还能有共同的话题,童年无非就是玩乐,在玩乐上,小孩子的兴趣都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追求的东西已经不一样了,关系就会越来越远。最后就是农村之间的亲情关系越来越淡薄,很多人发了财有了钱,就不将平日的亲戚放在眼中,也有的人平时就不喜欢亲戚之间的走动,特别是年轻人,亲情关系更是淡漠,过年过节走亲戚时,年轻人往往是最不耐烦的,甚至有的孩子考上大学,还要考研、考博,整天关在家里学习,封闭自己,不出门,怕见熟人,怕人问及工作单位如何?待遇咋样?很烦,所以!不像我们上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人,那时虽然生活条件艰苦,没有车,路还崎岖不平,我们在正月初二开始拜年,特别是姐姐、妹妹、侄女结婚拜头年,我们都提着一包白糖,或一把面,一瓶包谷酒,约上一大群人,齐齐整整,有说有笑,到舅舅、姑妈、长辈或要好的朋友家拜年,坐上几大桌,吃上最普通的菜,甜酒猪儿粑,黄糕粑,猪耳朵、香肠,菠菜面,喝最廉价的纯高粱白酒,猜拳行令,热热闹闹,情景融融,那时不兴发压岁钱或红包,只是打发一张手帕或一双袜子或一张洗脸帕,亲情温馨。</p> <p class="ql-block">  现在毕竟社会流动性大,不像以前都离得不远,逢年过节互相走动,我有个别的老表都不认识了,除了办喜事,打个电话,平时的交流也很少,更别说老表的孩子了,现在社会工作地不确定,居住地不确定,即使过年基本上都极少走动了,最多联系的就是家族群、朋友群里聊哈,有的即使在群里存在,都是长期潜在水底,不发话,只有在抢红包时比谁都手快,由于大家都离得太远,天南地北的,快节奏的生活,聚少离多,不走动,不认识也很正常,亲戚家做酒,有的转个红包,就了事,这样接触的时间少了,亲近度就淡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大家过去都穷,家里煮锅猪头白萝卜,一个庭院里一家一碗端过去,东西不多情义重。别说亲戚,邻里之间关系都特好。现在,条件都好了,差距也有了,亲戚朋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了,都讲个门当户对了,开劳斯莱斯的怎么可能跟开代步车的做朋友,当大老板的怎么可能跟下岗的常来往。</p> <p class="ql-block">  亲戚与朋友关系一样,都有一个相处的问题。价值观相同、彼此宽容大度,无论亲属关系远近也会建立亲密关系,反之,则如欧阳修旳《朋党论》所言的小人,“及其见利而争先,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朋友如此,亲戚亦如此,大凡一个人把物质利益看得重于泰山,则非三辈不认,就连亲娘老子又何尝相认?常言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如果父母亲在世,每逢过年过节,或是父母亲生日,只要有人相约,大家齐齐整整,带上儿女孙子,即使父母亲劳累,心里舒坦,大家聚在一起喝酒打牌,其乐融融,孩子们也玩得开心玩得快乐。又有人说,父母在,我们是兄弟姊妹,父母不在,我们成了亲戚。兄弟姊妹和亲戚,大有不同,不再是兄弟姊妹的那份情真意切的情意,哪家做酒办事,不会有走父母亲那齐齐整整,去个代表就行了,甚至发个红包就了事,现实生活中,兄弟姊妹之间如果有利益争议,父母在还好,父母不在,不再顾及父母、兄弟姊妹的面子,金钱亮眼,上法庭,打官司,利益争到了,亲情没有了,丢了,长期不来往了甚至电话微信都拉黑了,曾说兄弟姊妹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现在不一样了,有的连普通朋友都不如了。</p> <p class="ql-block">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样子,在很多年轻人眼中,维持关系变成一件麻烦而又无趣的事情,平日里就不联系的人,在过节的时候突然去拜访,反而让他们感到尴尬。</p> <p class="ql-block">  农村之所以有“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不了了”这样的俗语,是因为时代给亲情加了裂痕,原本应该充满温度的亲情,变成冷冰冰的虚假客套。</p> <p class="ql-block">  所以,与人交往,亲戚、兄弟姊妹、朋友也罢,不计较,不攀比,不言职务,不谈钱事,心就会越来越豁达,也能更好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心情悦怡。用一颗宽容平和的心待人处世,才能积攒更多的好人缘,爬爬山,坐看云起霞射,喝喝茶,不谈人生几何,闲叙暖心留迹的往事,只有这样,生活也会过得越来越有乐趣,亲情长久,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作者:张光祥,笔名雪缘,平哥哥,小名祥二,1963年9月出生,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永安村凤梧村人,在职大专学历,深溪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p><p class="ql-block"> 遵义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红花岗区作家协会理事,播州区作家协会会员,西南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贵州写作学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