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府

那年明月

<p class="ql-block">同治年的西宁府城并不大,其城池规模,只是比一个县城大了一些。但让人不可小觑的是,这里,却历来都是西宁办事大臣的驻地。</p><p class="ql-block">西宁府下辖西宁、碾伯(也就是今日的青海乐都)、大通和贵德、循化(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巴燕戎格(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丹葛尔(今青海省湟源县)四个厅。</p><p class="ql-block">当这场绵延西北的叛乱风起云涌之时,</p><p class="ql-block">西宁地区的教众们也不甘寂寞,在马文义的领导之下,叛乱从1860年(清咸丰十年)10月爆发,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4月结束;前后历时13年。</p><p class="ql-block">叛军人数高达十几万,一度控制了几乎整个西宁地区的政治军事。</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要梳理这场同治年的西北叛乱,就还得从根子上说起。</p><p class="ql-block">自乾隆四十六年的那场苏四十三起义后,清廷对回族、撒拉族开始重点监督,加强了统治。</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当年马明心的徒弟苏四十三叛乱,到后来的田武死灰复燃,都让帝国的中枢,加紧了对这片土地上少数民族的统治;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压政策。</p><p class="ql-block">政府要求:“遵照旧章”,“不得新建礼拜寺,亦不得分别新旧教,责成回民总约随时稽查”。教民之间不得互相串联集结,严禁本地经师去往外地经堂念经。</p><p class="ql-block">实际上这些所有的政策,也旨在防止教民串联生事,再起事端。</p><p class="ql-block">相对而言,政府对老教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老教一直在同官府合作,相安无事。</p><p class="ql-block">但这些政策都触发了教民心底的反对,再加上地方政府“以汉抑回“的思想,也让西北的汉回矛盾,以及对于官府的仇视,由来已久。</p><p class="ql-block">触发矛盾的原点版本,始终没有改变。首先是循化的撒拉族去西宁城里宣讲经义,继而和西宁城里的教民们发生冲突,引发双方械斗。</p><p class="ql-block">接下去和每一次的叛乱前奏如出一辙!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冲突。紧接着由官府出面言和.双方斡旋。</p><p class="ql-block">接下来也和每一次的叛乱前期,同样的版本。双方握手言和,开始把矛头和怒火一致对外,向当地官府发难!</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的所有罪恶,一定会是官府。</p><p class="ql-block">于是大伙儿开始烧杀劫掠,开始向官府和汉民举起屠刀。实际上这个版本,一直都不新鲜,只是演绎同一个故事而已。</p><p class="ql-block">但真正触发整个西北大乱最初的原动力,还是来自于陕西关中的导火索。</p><p class="ql-block">当1860年的陕西叛乱,点响了第一个炸药包以后,很快引发了连锁效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遍及了整个西北地区。</p><p class="ql-block">而要追溯这种叛乱的大气候,则在于当时国内的太平军起义。这个大的起义导致国内民生凋敝,清政府手忙脚乱。</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个时期的国内经济是非常衰退,在西北驻防的一些主力部队,有些调往了南方作战;这样便导致西北的军力由此减弱。而西北一旦战事吃紧,捉襟见肘的帝国,很难腾出大量的兵力支援。</p><p class="ql-block">恰在此时,云南的滇回首领杜文秀,首先代表这个教派,向帝国亮出了獠牙。</p><p class="ql-block">也就是在这个南方战事,遍地开花的时代,蠢蠢欲动的西北教门,这些各怀利益的头领们;也就是借着这股乱劲儿,帝国无力顾暇之机,开始四处煽风点火.趁机发难。</p><p class="ql-block">而远在西宁的华寺门宦首领马桂源,毫无疑问的收到了宁夏金积堡马化龙的怂恿教唆。</p><p class="ql-block">于是他的叔父马文义,这个小名叫马尕三的当地阿訇,首先率领循化.巴彦戎格一带的撒拉族和回族开始反叛。</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要回顾西北这些叛匪的四大基地,除去新疆地区的妥明,那无疑就是金堡的马化龙,河州的马占鳌;西宁的马桂源,马本源兄弟,还有肃州的酒泉狼马文禄。</p><p class="ql-block">不过此刻的马化龙已经灰飞烟灭,而以马占鳌为首的河州三马,也已经投诚,并且成为清军一路西进的马前卒。</p><p class="ql-block">所以此刻坐镇兰州的左帅,大军西进的第一个阻碍,就是横亘在前的西宁马桂源。</p><p class="ql-block">其实不久前的马桂源,就曾以西宁同知的身份,来过左帅的安定大营。那个时候的他,依旧穿着大清的同知官服,堂而皇之.假意惺惺的和左帅周旋。</p><p class="ql-block">其实他有两个目的。一是受马占鳌的委托斡旋自己请降的意愿;同时也想试探左帅的底线,劝左帅不要向西宁进兵。</p><p class="ql-block">当他知道左帅心意已决,不可能再有妥协的余地时。马桂源悻悻的回到了西宁城里,着手准备与湘军大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马文义是马桂源的叔父,最初他也是华寺门宦的一个首领级阿訇。1860年的时候,西宁府迫于各种复杂的外在压力,糊涂而很不情愿的裁撤了当地的团练组织。这样以来,实际上也就导致由当地政府,直接领导的汉族武装土崩瓦解。</p><p class="ql-block">而马文义也就恰好瞅准了这个时机,怂恿巴彦荣格和循化一带的的撒拉族.回族开始举起了反旗。</p><p class="ql-block">他们首先攻占了乐都县的里二堡和周家大庄,并且轻而易举的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官军。</p><p class="ql-block">携胜利之威,叛匪群情高涨!随即向西宁城推进!并且兵分两路。一路直抵循化,进攻积石关。</p><p class="ql-block">得到快报的咸丰帝下令陕甘总督乐斌火速弹压。</p><p class="ql-block">这个乐斌,是满洲镶黄旗。</p><p class="ql-block">此人对公事例案,不甚了了。喜好听曲弹唱,宿娼游逛;所有奏折文案,一概交给师爷彭沛霖办理,自己却乐得花天酒地。</p><p class="ql-block">彼时的甘肃提督成瑞带了3000人马来到西宁御敌,马文义率队退守巴燕戎格厅待敌。1861年2月23日,回军围困游击闵相儒部500清兵于扎什巴城,同时以主力埋伏于青沙山南的红土坡。次日,回军伏击并击溃参将希郎阿部,迫使官军后退30里,清军的第—次围剿,竟然被马文义打的落花流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月初,新任西宁办事大臣多慧率领各路清军,会合蒙、藏官兵6000余人,再次向巴燕戎格厅进剿。此时,身为教主的马桂源从西宁赶来,称“得到西方圣人玉印”,使回军队伍迅速扩大,士气高昂。多慧见叛军势大无力进剿,只得议和。与回军达成协议:官府解散西宁、碾伯团练,释放俘虏的回民,送还死者尸体,交付赔偿费1万串钱,交出军械。多慧率兵在平戎驿(今平安镇)驻兵达7个月之久,不敢与回军交战,谎称打败叛军,以回军“悔惧投诚”的名义向朝廷奏报草草撤军,由此结束了清军的第二次围剿。</p><p class="ql-block">这个马桂源,和他的堂叔马文义一样,也是祖籍河州,后来移居西宁;</p><p class="ql-block">他是伊斯兰教虎夫耶派,俗称老教,花寺门宦创始人马来迟的四世孙。</p><p class="ql-block">也是花寺门宦的第六代“穆勒什德”,等同于教主之位。同治年的西宁回民总约,也就是首领。</p><p class="ql-block">在伊斯兰的世界里,这个教主的名份是神圣而颇有号召力的!特别是在西北这个少数云集的这块土地上。</p><p class="ql-block">所以马本源这个老教的教主,和新教的教主马化龙一样,同样具有一呼百应的权威。</p><p class="ql-block">他这个教主的职位来源于他的哥哥。</p><p class="ql-block">马桂源家里兄弟四人, 他排行老三。</p><p class="ql-block">大哥马复源,是花寺门宦的教主。</p><p class="ql-block">1858年,清咸丰八年,被朝廷指派为巴燕戎格厅(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及循化厅(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各庄回民总约,赏戴五品花翎。刚才我们说过,这个回民的总约,类同于首领的职位。</p><p class="ql-block">1860年(咸丰十年)马复源去世,18岁的马桂源接替了兄长的职位,执掌华寺门宦,任回民总约世职并承袭五品花翎。</p><p class="ql-block">教众奉其为“顶子太爷”。</p><p class="ql-block">他的二哥马本源,自幼习武,出身武举,协助马桂源统领西宁回军。</p><p class="ql-block">1862年10月,接任西宁办事大臣的玉通,被逼无奈,在形势所迫之下,向朝廷保举马桂源为西宁知府,其兄马本源为西宁镇标游击,代行总兵职务。</p><p class="ql-block">至此,马桂源、马本源兄弟掌控了西宁的军政大权。成为了真正执掌西宁地区军政大权的魁首。</p><p class="ql-block">这个名义上的安抚,实际上是由马桂源,马本源兄弟架空了官府,统治了西宁府。</p><p class="ql-block">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西宁府,由此进入长达十年的“三马统治”时期。拿着朝廷拨来的俸禄粮饷,却走着我行我素的地方割据之路。至于朝廷的政令,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罢了;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塞外重镇,不过是让马桂源头上的顶戴更加耀眼,做起事来更加堂而皇之.名正言顺罢了!</p><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的西宁三马,玩3的是一个左手倒右手,黑脸白脸,归根结底都是唱同一出戏的伎俩而已,他们把朝廷耍的团团转。</p><p class="ql-block">在浩瀚的清帝国领土里,他们名义上的归属依然受着大清国的节制。但实际上也只是一个名分罢了,政令不通,商旅停滞。此刻连吃败仗的成瑞,已经没有力量进剿西宁。他只能把自己的部队扎在甘肃的永登县内,彻底的失去了斗志,吃喝玩乐。</p><p class="ql-block">而对上,则做着剿敌有方,西部陈平的奏报,欺上瞒下。</p><p class="ql-block">而真正属于这个国家的西部土地,早已沦陷的一塌糊涂。马桂源,马本源兄弟统治着西宁地区;而肃州的酒泉狼马文禄更是凶光毕露。他独立于酒泉,烧杀劫掠.草菅人命,!</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再把目光放到浩瀚无极的南北疆地区,彼时的帝国力量已是岌岌可危,让人触目惊心。</p><p class="ql-block">妥明占领了迪化,血洗满城!阿古柏的安吉延骑兵纵横荡绝。让那片儿原本浩瀚无垠.绿草青青的土地上黑烟滚滚!</p><p class="ql-block">此刻的南北疆地区,与大清国世代交好,骁勇善战的锡伯营献出美女.委曲求全。</p><p class="ql-block">只有巴里坤清军大营的满洲勇士们.依旧在苦苦的支撑。这支誓死效忠于帝国的嫡系边军,在风雨里遥遥无期的盼望着,来自内地的支援。</p><p class="ql-block">但很可惜,从内地直达边疆的每一条通道上,实际上此刻都已为叛匪所占领。</p><p class="ql-block">直到左帅率军入疆,巴里坤的帝国驻军才真正看到了希望。</p><p class="ql-block">好在他们并不孤独。因为在北疆的这一片土地上还有一支汉族的武装游骑。他们在人送外号“徐无敌“的徐学功带领之下,和叛匪做着游击战术。让迪化城里的匪首妥明寝食难安,夜不能寐。</p><p class="ql-block">这个出生于边军世家的徐学功,本来游牧于南山,做着耕田习武的田园生活。</p><p class="ql-block">当妥明匪部在迪化城起事,烧杀劫掠,四处屠戮之时。这个原本一腔忠贞的徐学功愤然而起,带着逃难的汉民,和叛匪做起了不屈不挠的游击战术,誓死不降!</p><p class="ql-block">面对这个油盐不进,来去飘忽不定的眼中钉,肉中刺;妥明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p><p class="ql-block">但此刻孤城难守的巴里坤清军大营,并不知道在北疆的这一片土地上,还有徐学功这样的壮士存在。</p><p class="ql-block">所以他们和徐学功并没有什么联系。而远在万里之外的紫禁城,帝国的中枢更不清楚,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在崇山峻岭的荒漠之中,还有一只星星之火,依旧在不屈不挠的和叛匪们做着游击战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71年,马文义病逝,在马桂源安排下,西宁回军由其堂叔马永福接管。</p><p class="ql-block">这个马永福性格懦弱,所有一切完全听从马桂源的安排。事实上他也无法统领回军,因为在军中还有马桂源的兄弟马本源的势力,在掣肘着他的左右。</p><p class="ql-block">说实话,马永福尽管是回军名义上的首领,但也只是一个傀儡而已。而马桂源,才是真正的西宁地方长官和教主,掌控着西宁回民的军事力量和生杀大权。</p><p class="ql-block">此刻的马永福,非常憋屈。他一直在压抑着心中的那股愤怒!但总有一天,这个在胸腔里,积郁盘旋的蓬勃之火,终究还是会有爆发的一天。</p><p class="ql-block">只不过,等待的只是一个时间和机会的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