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夜幕低垂,淮安里运河仿若一条沉睡的彩色巨龙,自西向东,静谧地蜿蜒穿过这座古老的城市。它安卧于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大地之上,于夜色中散发着迷人的气息。那是一种古老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 1月16日晚,寒冷的天气使气温降至零下5度,我迎着凛冽的寒风,骑着电动车从凤凰新村出发,走清河路穿过漕运西路,沿着里运河畔北岸小道向东缓缓巡游,细细感受这条巨龙的壮观与美丽。每一处景色都像是它身上独特的鳞片,在寒冷的夜晚闪烁着别样的光芒,让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 看河面在夜色中闪烁着点点星光,像是无数细碎的钻石洒落在黑色的绸缎上。两岸的灯光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轻轻摇曳,仿佛是流动的画卷。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p> 北门桥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北门桥,北门桥始建于1670年清朝时期,最初是一座随时开启的浮桥,这座大桥见证了古运河的悠久历史和战争的残酷。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这座大桥上杀害了400多名无辜贫民。</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分别于1958年,1963年和2016年三次对大桥重建和扩建,最终这座大桥建成了宽25米,双向四车道的现代化大桥,如今,北门大桥不仅见证了淮安的巨大变化,也成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历史见证。</p> 长征桥 <p class="ql-block">第二站长征桥,长征桥位于北门桥和水门桥之间,是一座跨越里运河的人行桥,全长70米。这座桥主要为了方便淮安市实小学生上学修建的。它静静的横跨在里远河之上,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与欢笑。</p> 水门桥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水门桥,我站在长征桥上凝望,桥上的灯光勾勒出优美的孤线,与河中的倒影相互映衬,宛如一道道彩虹连接着两岸。美轮美奂,仿佛置身于仙境之地。</p><p class="ql-block">桥面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片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 常盈桥</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常盈桥,常盈桥是一座仿古三跨连拱石拱桥,位于大运河文化广场南侧,里运河上,2005年建造,2008年建成通行,全长66.6米,宽8米。这座桥宛如一位优雅的古典佳人,静静的横卧在里运河人,为夜色增漆添了一抹古韵。</p> <p class="ql-block">南船北马牌</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南船北马立碑处,南船北码立牌之处为石码头,过往客商缘何在此舍舟登陆?古代运河以淮安为界,北方运河水量不足。且过闸艰难,加上黄河行舟较险,漕运管理规定北方运河只允许漕运船只通过,一船客商要在石码头舍舟登陆,换乘马车北上,这就是"南船北马"的含义。我站在南船北码牌旁,想象古代商旅繁忙景象,心中充满对了对历史的敬意。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年代。</p> <p class="ql-block">清江闸</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清江闸,清江闸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即1415年,是运河上现存古老的石闸。明清时期,这里是漕运的重要枢纽,无数船只在此穿梭,见证着淮安繁荣昌盛。它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护者,默默的守护着里运河,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往昔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国师塔,国师塔是为了纪念顺治皇帝的老师玉琳国师所建。玉琳国师是江苏江阴人,曾被顺治皇帝赐号"大觉禅师",后晋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声誉日隆时急流勇退,辞归山林,一生经历相当有传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文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八站文庙,文庙是一座有着500年历史的古老建筑,起初是清江书院,后改建为清江学宫,最终成为清江文庙,文庙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是封建王朝时期科举教育的发展见证。虽然现代已经废除科举制,但文庙仍为孩子们送去祝福,履行着新的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