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风上南枝,梦中仍相思。等秋高看山势,再探故知。</p><p class="ql-block">三两笔着墨迟迟不为记事随手便成诗,满腹心思此时寻你于句字。灯影下呢喃你名字,或许是我太偏执,万花开遍不及你归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最近特别喜欢的一首歌,歌名叫《探故知》。古风的旋律,淡淡的晕开,如自言自语的低声呢喃,如自斟自饮的一杯香茗,茶香氤氲,惹出了心底深处那浓浓的相思。在梦中,在心中,在口中,乃至随手写下的诗句中,都是那个思而未见的故人。</p> <div><br></div><div>不知这歌词与旋律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关于“相思”的故事。它或平凡或伟大,或轰轰烈烈、跌宕起伏或平平淡淡、不值一提……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往事已往,但相思仍在,一如当初那般鲜活与真切。它从一颗有血有肉的心里生发出来,无限的肆虐的生长,长成一片萋萋芳草地,那草碧如玉,柔如丝,韧如苇,绵绵思望远道,晴翠连接荒城。无止,亦无休。<br></div><div>在浅浅的吟唱中,忽然生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相思之人,与被思之人,哪一个更幸福呢?或许会有人说,这得看情况,如果相思是相互的,那两个人都是幸福的,同时也都是不幸的。毕竟,造化终弄人,相思了无益。如此看来,如若那个被思之人早已“时过境迁”“人是情非”,那相思之人岂不更痛苦,哪里又有幸福可言?</div><div><br></div> <br>其实,讨论相思幸不幸福,就像是评价它好或者不好一样,本就是个伪命题。因为相思本质上而言是内心的一种深沉的情感,情绪情感本没有好坏。一个人断不会为了相思而相思,所以它是内心的情感的自然流动。就像是风起时,生成了一片云,你能说这片云好不好吗?<div><br>所以,既然生了相思,就接受这份相思。更何况,当相思在心,也就意味着有人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使我们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和充实。如此,无论置身何地,这颗心便不再孤单。所以才会有了古人的“道是不相思,相思令人老,几番细思量,还是相思好。”<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相思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功能,那就是能够激发创造力。有人把相思写成诗,有人把相思谱成曲儿,有人把相思写成故事,有人把相思画成了画,有人让相思成了传奇……古今中外,有多少伟大的诗词歌赋、艺术作品、文学著作,无不浸透着作者满含相思的笔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居易挥笔写就的千古名篇《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何尝不是在写自己与香菱有缘无分的相思?“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带着我们“入其相思门,知其相思苦”直至今日,“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仍然让人动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阴阳两隔,天人永别,于是苏东坡只得将一腔相思与深情,寄托在《江城子》中。《少年维特的烦恼》中那个最终为情而自杀的少年维特,何尝不是歌德在倾诉自己内心的相思?……</p><p class="ql-block"><br></p> 所以,若无相思,何必相思;不忍相思,不如相思。一切,终无须强求,亦无需自责。若有弱水替沧海,勿将相思寄巫山。思念一个人,忘记一个人,随心,便好。不如不说相思,只听相思,可好?<div><br>“……清风上南枝,梦中仍相思。等秋高看山势,再探故知。<br>三两笔着墨迟迟不为记事随手便成诗,满腹心思此时寻你于句字。灯影下呢喃你名字,或许是我太偏执,万花开遍不及你归时……”<br><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晴川</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1.17</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