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安大慈恩寺,位于古都西安南郊,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迄今已历1350余年。始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由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而建。寺建成之初,迎请高僧玄奘担任上座法师。唐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为“大慈恩寺”。 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大慈恩寺,是明代在原寺院“西塔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占地76亩余,现存的殿堂则多为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大慈恩寺南门前广场,矗立着一尊高大的玄奘法师铜像,他气宇轩昂,神情坚毅,手持锡杖,单手行礼,似乎还在游学求经。玄奘法师与大慈恩寺有着很深的渊源,是大慈恩寺的首任主持,他开创的佛教宗派也被称为慈恩宗。</p> <p class="ql-block">大慈恩寺坐北向南,寺院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藏经楼等。其中,大雁塔内和玄奘三藏院分别供奉的佛舍利和玄奘法师的顶骨,是大慈恩寺的“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大慈寺的山门与一般寺院一样,有3个门,中间的是空门,东边的是无相门,西边的是无作门,象征入门三解脱。</p> <p class="ql-block">从山门进入寺院内,远远的看到那庄严的大殿和高高在上的大雁塔。</p> <p class="ql-block">钟楼和鼓楼分列在主路的东西两侧,古代有"晨钟暮鼓"之说。</p> <p class="ql-block">东侧钟楼内悬明代铁钟一口,嘉靖二十七年十月(1548年)铸造,重三万斤,高三米多。“雁塔晨钟”曾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眼下晨钟暮鼓依旧,只是主持修建它的玄奘法师再也听不到它的声响。</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坐落在五米多高的石砌台基上,台边有汉白玉雕栏,石阶中部还有类似丹陛的石刻,很有皇家气象。</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金碧辉煌,供奉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法相庄严,神态祥和,令人肃然。天花板上雕刻着很多佛的金像,四周的墙壁上则绘了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情景,让前来参观的人们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左右配殿分别有先觉堂、观音殿、甘露堂等多座殿宇,偏殿同样的金碧辉煌、庄严肃静,佛像金光闪闪,熠熠发光。</p> <p class="ql-block">法堂是讲经说法的地方,玄奘法师当年可能就在此处宣讲过他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p> <p class="ql-block">北面就是大雁塔了,它像巨人一般矗立在寺院之中,“突兀在虚空”,“高标跨苍穹”,看了让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养从印度请回的经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奏请高宗允许而修建。初为仿西域建筑形式的砖土型5层方塔,武则天时期改建为7层,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将其改建为10层,后经战火损坏只剩7层,明代在外表加砌面砖保护至今。</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是四方形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米,呈方形锥体,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风格。全塔通高64.7米,塔身枋、斗拱、栏额均为青砖仿木结构。一层二层多起方柱隔为九开间,三四层为七开间,五六七层为五开间,逐层收分递减,使庞大塔体更显稳定。</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p> <p class="ql-block">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供游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全貌。</p> <p class="ql-block">在塔的二层,供奉着“定塔之宝”明代铜铸鎏金释迦牟尼佛像。</p> <p class="ql-block">三层供奉着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的舍利。</p> <p class="ql-block">四层展示的是玄奘法师带回的“贝叶经”复制品和翻译的经书。贝叶经是刻写在处理后的贝多罗树叶上的经卷,当时的印度,人造纸张极为稀少,因此以树叶代之。玄奘法师取回的经书均为“贝叶经”。</p> <p class="ql-block">另外塔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佛脚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另有传言,玄奘法师取经带回的近万颗舍利子就珍藏在塔下的地宫中,只是现在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唐朝新中进士,会到慈恩塔下题名,谓之"雁塔题名",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是27岁白居易进士及第题在这里的诗句。可想而知,当年的他是怎样地意气风发。</p> <p class="ql-block">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曾留下传诵于今的佳句,尤其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传诵千古。</p> <p class="ql-block">在大雁塔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二通唐代名碑,两碑左右对称,镶嵌于佛塔中。西龛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唐太宗李世民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p> <p class="ql-block">东龛是《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两碑人称“二圣三绝碑”,“二圣”指两位皇帝,即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三绝”的一绝是二圣御撰的碑文,二绝是书法家褚遂良的书法,三绝则指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伟业。</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雁塔作为“丝绸之路: 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微风吹过,风铃响动,清脆悦耳,深深慰藉游客心灵。</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了玄奘三藏院,全院由西院光明堂、中院大遍觉堂和东院般若堂三部分组成,展示玄奘大师的辉煌一生和他追求的理想。三藏院是当前规模最大的玄奘纪念馆,供游人瞻仰参观。</p> <p class="ql-block">大遍觉堂供奉的是铜铸玄奘法师坐像,坐像前面的镀金宝塔中,供养着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p> <p class="ql-block">殿内西、北、东三面墙壁上的浮雕分别是《弥勒菩萨上生经变》图、《兜率内院弥勒菩萨说法》图、《佛说弥勒下生经变》图,各为铜刻、木雕和石雕,三图演示了玄奘法师和佛教徒追求的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西院光明堂也有三壁,展示的是玄奘大师出生到四十岁西行求法回国前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东院般若堂的内容是玄奘大师取经东归受到唐王朝的隆重欢迎和励志译经、传法弘法直到圆寂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玄奘法师一生共译经文75部1335卷,创立了法相宗(也称唯识宗),他将自己十七年的旅途经历整理成为《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供后人瞻仰,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就是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脍炙人口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称玄奘法师为法门之领袖,清改革家梁启超赞誉玄奘法师“千古一人”,文学家、思想家鲁迅颂扬玄奘法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玄奘三藏院前面有一座巨大的影壁,正面是“民族脊梁”四个大字,为赵朴初题写。</p> <p class="ql-block">影壁背面是“法门领袖”,此四字集字于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我想,“民族脊梁”“法门领袖”,都应该是对玄奘大师最崇高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寺院中轴线以东是塔园,园内的塔林,共有舍利塔九座,供奉着自清代以来本寺九位高僧的舍利子。</p> <p class="ql-block">大慈恩寺内楼阁交错,碑石林立,古木参天,处处诉说着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荣光与繁华。</p> <p class="ql-block">走出山门,回头再看南广场上的玄奘铜像,感觉他如北面的雁塔一样,巍巍高哉,千秋仰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