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友昵称:一剪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7171022</p> <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东西欧之行已经过去一年有余,旅途中匆匆写的比萨斜塔游记一直不满意,再不写,记忆恐怕会如夕阳后的余晖般渐渐消散。</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听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是在初中物理课上老师讲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从此,它深深刻在一个少女的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 东西欧跟团游并没有比萨斜塔,为了一睹它的真容,跟着团里的驴友们在公交站跑来跑去,几经折腾,辗转而终于实现愿望。比萨斜塔,成为了我旅途中最独特的一站。</p> <p class="ql-block">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中部城市比萨的比萨大教堂的后面,是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远远望去,纯净的深蓝色的天幕底下,青翠得令人心醉的草坪上面,庞大气派的教堂的后边,耸立着一座浑圆的乳白色的花岗岩斜塔,典雅、庄严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当我终于站在比萨斜塔下面,仰望着它,脑海中浮现出伽利略做自由落体运动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590年,比萨斜塔下人头攒动,人们都在等待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演示。年轻的伽利略怀抱着两个重量不等的铁球眼神坚定地站在塔顶。他在塔顶边缘,高高举起两个铁球,两个重量不等的铁球从塔顶垂直自由落下,结果同时着地。塔下的人群先是惊愕,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一演示,一举推翻了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重量不同的物体其下落的速度也不同的定理。当读过的书终成了走过的路,心情无比激动。</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比萨斜塔周围,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画卷中,每一块古老的石头都似在讲述着属于比萨斜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比萨斜塔始建于1173年,直到2013年,才终于止住倾斜。经过专业测量,现在的比萨斜塔倾斜角度为3.99° ,塔顶突出地基4.5米。刚建了四层即开始倾斜,停顿了一百余年才又继续施工,中途多次被迫停工,等到在十三世纪中叶落成之后,塔顶已经偏离垂直的中心线两、三米远了。最后采用“掏土法”调整斜塔重心才停止倾斜。600年间比萨斜塔经历四次大地震,历经无数次风雨侵蚀洗礼,比萨斜塔始终斜而不倒。</p> <p class="ql-block"> 世界上宏伟瑰丽的教堂有无数座,而比萨斜塔只有一座,它历经风雨,呈现一种倾斜之态,斜而不倒,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于是站在比萨斜塔下我思索什么是美,什么是完美。</p> <p class="ql-block">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美,是幽静之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美,是纯净壮阔之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美,是孤独凄凉之美,“亭亭笔直无皴节”是美,是笔直之美,笔直,是美,倾斜,何尝不是美!不完美也许就是完美!</p> <p class="ql-block"> 我又想起和大学同学谈到比萨斜塔,一同学说:比萨斜塔如果在中国,我猜不会允许它倾斜,搞不好早推倒了。</p> <p class="ql-block"> 另一同学说:“比萨斜塔倾斜之美,给人们很多思考.....”是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想我们的教育也不应该求同划一,也应该允许个性存在。君子和而不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物要允许有差异;对人,也要允许有个性。</span></p> <p class="ql-block"> 短暂的停留未能细细品味它的细节,但比萨斜塔留给我的意义远超旅行本身。它不仅是托斯卡纳这片土地上的璀璨明珠,更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将“失误”化为奇迹的代表。比萨斜塔向我们传达出的宽容和包容精神,启示着我们,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稍稍偏离,仍然可以找到平衡,重回正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