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过大年——忆童年过年的习俗和禁忌

laojing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农村有“腊半月,正半年”的说法,意思是进入腊月,人们要预备过年的东西,在忙忙碌碌中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新年临近,而正月里闲暇无事,时间却像半年那么漫长。</p><p class="ql-block"> 腊八粥、喝几天,转眼就到二十三。</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p><p class="ql-block"> 二十五,杀年猪。二十六,煮猪肉。</p><p class="ql-block"> 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p><p class="ql-block">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p><p class="ql-block">几句顺口溜道尽人们为准备过年的东西,忙碌并快乐着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为迎接新年到来,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禁忌。有的文章说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还有“官三民四”的说法,在我的记忆中,在鲁南抱犊崮地区腊月二十四才过小年的。这一天要祭拜灶王爷,民间叫做“辞灶”,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辞别人间,到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人们白天要打扫庭除,以示对灶王爷的敬重。晚上要在灶前焚香烧纸,把旧的灶君像揭下来,与用高梁秸叉成的马一起焚烧,为灶王爷送行,同时摆上又甜又黏的“灶糖”做为供品,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到除夕再贴上新的灶君像,迎接灶王爷的归来。小年这一天在外面的游子,要尽快地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若“辞灶”时不在家中,认为是不吉利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贴春联是我国 古老的习俗。从王安石的诗《元日》 中 可知这一习俗的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p><p class="ql-block">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上还没有印刷的春联,写春联是我春节前最繁忙的时候,一个生产队四、五十户人家的春联都送给我来写,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四日开始,一直写到二十七、八日 ,从六十年代末期写到八十年代中期。虽然自己搭上笔墨,费了功夫,但是能为乡亲们服务感到是很高兴的事。贴春联没有固定的时间,大都是除夕的白天才贴,把旧的春联撕掉,贴上新的春联。有的门横上还贴上红、绿,黄,蓝,紫五色的“过门钱子”。下午,在院子的当中安上敬天的桌子,桌子的两边,绑上几株清翠的竹子,院子里红红绿绿,充满喜庆欢乐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每个家庭都摆出最丰盛的饭菜,要有鸡有鱼,寓意大吉大利,年年有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欢欢喜喜地喝酒吃菜。年夜饭要做的充足,有时会把馒头或水饺留在锅中,称为“压锅”,表示物质丰富,多多有余。</p><p class="ql-block"> 吃过年夜饭,小孩要给家中长辈磕头拜年,祝福其多福多寿,长辈发给小孩“压岁钱”,又称“压祟钱”,以前是用红绳穿起来的铜钱挂在小孩的胸前,寓意是驱邪避灾。现在直接给红包则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然后,摆上点心、糖果,花生、瓜子,倒上一壶茶一家人说话拉呱,叫做“守岁”。相传除夕夜有“年兽”出没,一家人聚在一起,一是驱邪避祟,保佑平安,二是祈求为老人增福增寿。所以家家灯光通明,整夜不息。在没有电灯电视的时代,年青人不甘寂寞,则到公共场合,听老人说书,打牌取乐。过去的春节,农村押宝,推牌九赌博之风盛行,现在已被禁止取缔。</p><p class="ql-block"> 为保佑来年吉利平安,丰衣足食,除夕新年有许多禁忌,一不说晦气话,如饺子破了,要说“挣了”,打碎了器具,要说“岁岁平安”。二不打骂孩子,要保持祥和的气氛,欢欢乐乐过新年。三是初一早晨吃素馅饺子,希望新年期间“素素静静,平平安安”。四是初一不扫地,不洗脸,不刷锅,不洗碗,以求来年过得更加“厚实”。不过这种不讲卫生的习俗,已经没有人忌讳了。</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天不亮大人们就起床,在供桌上摆上供品,水饺,烧纸磕头叫“发纸”,然后打开大门燃放鞭炮,迎接亲朋好友前来拜年。初一因为不能关大门,为避免自家的运气財气跑掉,在大门口放上一根木棍叫做”拦门棍”。大街上的人多起来了,男人们三五成群,络绎不绝,开始到长辈家中去拜早年,在街上碰面,都会互相道声“过年好”!妇女们则要吃过早饭,才拖儿携女到亲戚邻居家拜年。一个上午的时间,都是在拜年和招待拜年的亲朋中度过。到了下午,人们忙完了,玩够了,才回到家中,备好酒菜慢慢地享用着。</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春节,鞭炮禁放了,拜年的少了,走亲访友的少了,人们窝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年味变淡了,亲情疏远了。回忆童年的春节,虽然生活没有现在富足,但是那种欢欢喜喜,红红火火的情景令人怀念。</p> <p class="ql-block">  过去在农村不过了元宵节,新年就不算结束,生产队十五以后才开工,有的是时间,所以人们并不忙着走亲访友。过了初一,是邻里之间互相请客的日子,平时难得一聚,正好借这个机会增加感情,探讨彼此今后的打算。初五是“五末日”,又叫“破五日”,这一天不动土,不动针线。过了初五,商店开门营业,出嫁的闺女回娘家,过去交通不便,要有娘家的兄弟或侄子推着胶车亲自上门去请,如果空身前往,被认为是虚心假意,虚让一番。初七是敬火神的日子,过去农村都是草房,很容易发生火灾,敬火神表示对大自然的敬畏祈求平安。十三日是“杨公忌”,传说是北宋老将杨继业遇难的日子,杨令公率领七个儿子保护宋太祖到北国谈判,在两狼山中埋伏,兵败金沙滩,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战死,四郎被俘,五郎出家,只剩下杨六郎。杨令公被逼无奈,碰死在李陵碑前。为纪念保家卫国的忠良,把正月十三日定为“杨公忌”。这一天要避免开展重大活动,如嫁娶、开业、开工。</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民间有挂灯笼,放花灯 ,放熖火的习俗,在农村,大都是把亲手制作的胡萝卜灯放在门前屋后。烟花也没有现在的绚丽多彩,声势浩大,只有一些“灯炮”,“起火”,“二踢脚”,“地老鼠”,“白果花”,。“滴滴紧”,之类。但是,穷有穷的玩法,用刷帚头沾上煤油,到野外空旷之地“撂刷帚灯”,是很好的玩法,十几个人一起,把“刷帚灯”高高地抛上空中,此起彼伏,起起落落煞是状观。过了十五,一切又回到平常 ,人们开始安心地学习、工作、劳动。光阴易逝,岁月轮回,一年又一年,盼望着今年胜明年,一年更比一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