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第二单元:斧钺圣权</b></p><p class="ql-block"><b> 凌家滩遗址发现的近2000 件玉器和制作精致的石器,绝大多数都出自墓地。玉石制作的斧、钺、锛、凿是凌家滩墓葬中主要随葬品,象征着权力和身份。</b></p><p class="ql-block"><b> 它们大都制作精细,缺三使用痕迹,一些工匠墓中还发现了精致的半成品。</b></p><p class="ql-block"><b> 钺、锛的器物组合和摆放已呈现一定规律。不同阶层、不同身份墓主人均随葬有玉质斧钺,</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说明兵权象征的作用此时还末完全形成</b><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第三章:邃古炊烟</b></p><p class="ql-block"><b> 生产生活,是人类文明的底色,它推动着工具的发明与改进,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与分化。</b></p><p class="ql-block"><b> 它不仅是文明诞生和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多方演进的驱动力。</b></p><p class="ql-block"><b> 5300 多年前的凌家滩,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水运交通便利,凌家滩先民用智慧和勤芳灌溉农田、饲养牲畜、烧陶治玉、纺线织布,不仅塑造了社群的物质世界,滋养了民众的精神世界,更成为凌家滩多维发展的重要基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第一组 饭稻耕渔</b></p><p class="ql-block"><b>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果腹充饥还是供奉神沮,“食”与“饮”关联的原料物质、制造过程、器用用礼仪都成为我们得见凌家滩原始先民生业方式的重要途径。</b></p><p class="ql-block"><b> 凌家滩先民不仅发展了种植、养殖、打猎、渔猎等多种经济,还制造了供各种饮食用的器具,有炊煮用的陶鼎、盛食用的陶碗、陶豆、陶盘,盛水的陶杯、陶壶,储藏用的陶行工,以及能磨、煮块状食品的刻槽盆等。这些饮食用具及多样食物充分显示了凌家滩先民较为富足的物质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第二组 纺线织衣</b></p><p class="ql-block"><b> 从凌家滩文化的整体发展程度看,凌家滩人应该已有一定的服饰形制,但是纺织手工业并不发达。</b></p><p class="ql-block"><b> 凌家滩遗址中发现的6件玉人均头戴冠,腰间束带,双臂配戴多件玉镯,由此推断上层社会有统一的礼仪着装。</b></p><p class="ql-block"><b> 凌家滩玉器中的佩饰最为多见,也是礼仪性的装饰。</b></p><p class="ql-block"><b> 一定数量陶纺轮的出土可以看出凌家滩人纺线主要工具为纺轮,虽末发现桑麻植物标本,但从全国各地同时期遗址发现来看,衣料可能也多来源于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第三组 木骨泥墙</b></p><p class="ql-block"><b> 5000 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已掌握了较为成熟的房屋建造技术。</b></p><p class="ql-block"><b> 凌家滩遗址发现了几处红烧士密集区,有的是凌家滩先民日常居住场所,有的则可能是进行集会的大型建筑。房屋多为地面建筑,是以木、竹、芦苇为主要材料的木骨泥墙结构。 </b></p><p class="ql-block"><b> 营建流程为挖槽、填础、立墙、覆顶,以红烧土填入基槽,墙体两侧表面敷上较厚的粘泥,一部分还可能用芦苇杆加固,有的成形后再经烧烤强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第四章:神巫王权</b></p><p class="ql-block"><b> 凌家滩社会已经出现了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围绕祭坛而建的 70 座墓葬分属于不同阶层,掌握神权的巫师、制作玉器的玉工、身份最低的平民埋葬于同一个墓地,显示阶级分化尚不剧烈,但不同身份的人所处的埋葬区域已有不同,葬制葬仪也有较大差异,随葬品有丰有寡。</b></p><p class="ql-block"><b> 这种分区埋葬但处于同一墓地的形式,是凌家滩从古国向王国时代过渡的重要表现。在众多墓葬中,87M4 与 07M23 是最为瞩目的两座。它们先后修建于祭坛南部中心位置,墓葬规模大、随葬品数量多、种类丰富,显示出聚落神权向王权过渡的巫师与王者的身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第一组 巫师之仪</b></p><p class="ql-block"><b> 87M4 是凌家滩非常重要的一座墓葬,它位于墓地南端第一排中部,墓主头朝南。墓口长 2.75、宽1.4米。</b></p><p class="ql-block"><b> 墓坑内发现一段长15 厘米的人骨,因腐朽无法取出。墓内还发现有朱砂。该墓随葬品共计 145件,其中玉器103件(组)、石器30件、陶器 12件。墓葬随葬的玉器为透闪石玉,种类有玉龟、玉版、玉璜、玉管、玉勺、玉铖、玉斧、玉玦等。</b></p><p class="ql-block"><b> 根据墓葬的位置以及随葬的礼器,说明墓主是位掌握一定神权的巫师,属于最高等级贵族阶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第二组 王者之象</b></p><p class="ql-block"><b> 凌家滩大型墓葬皆分布于祭坛南侧,编号为 07M23 的墓葬位于祭坛南端第二排中部,墓长3.45米、宽2.1米,墓主人头向南。</b></p><p class="ql-block"><b> 墓中出士遗物极其丰富,共计340 余件,其中玉器约 210余件、石器近百件、陶器约 30件,另有极少碎骨。墓葬底部铺满石锛和凿,墓主面部覆盖 1件绿玉钺,腰裆部系挂3组玉龟形器、玉签,重达88 公斤的玉石猪压在墓口之上。该墓规模之大、随葬品之多,为凌家滩墓葬之最,堪称“王者之墓”。</b></p><p class="ql-block"><b> 07M23较完整地体现了凌家滩大墓的葬仪,成为我们了解凌家滩埋葬制度、礼仪文化、社会分化等多方面的重要资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