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感恩回报艾家台</b></font><b></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湖北仙桃市彭场镇易桥村艾家台文化中心落成</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及中华艾孔文化研讨会纪事</font></h3> <h5><font color="#167efb"><b> 编者按:</b>近一时期,全国各地一批贤德艾氏爱国爱家又有新举措,把单纯的爱家族与爱乡亲紧密结合。湖北仙桃市的一名乡贤回乡捐建村民文化中心和爱心食堂,受到市镇党委、政府领导和《仙桃日报》肯定。现将2024年10月20日举办的艾家台文化中心揭牌庆典,及中华艾孔文化研讨会情况刊载如下,供各地艾家人参阅。</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2024年10月20日,艾昌清校长在艾孔文化研讨会上致辞</font></h5> <h5> <font color="#167efb">在湖北省仙桃市彭场镇易桥村艾家台文化中心落成庆典前夕,出生于易桥村的著名文史学者王晓清心潮澎湃,欣然创作辞赋作品《艾家台文化中心记》:<br> 岁维癸卯仲冬,易桥忝鄂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越明年春三月,清明景和,艾家台文化中心岿然雄峙其间。伟厦高耸,雕甍翚碧,楼阁翼然,爱心食堂附郭焉;东西广袤十八丈许,楼三层而梯行,计偕九百方,洋洋乎而为村域之壮观,洵斯土罕觏之杰卓。<br> 登斯楼也,则有清气煦面,心宕神驰;乡韵摅怀,尘襟顿消。纵目而西,窑河映带如玉,迤逦而东;放眼弥望,通衢回环,湖潭蔓延,田园错落。创斯楼也,缅昔贤而祀先德,尊耆儒而聚宗亲,郷宴饮而睦乡党,谐邻里而敦风俗;衍艾孔之胤嗣,缵折桂堂之嫡脉,续中华艾氏文化之真传,谐润泽四方,慧及后世也。此诚旷古之盛举、不朽之鸿业、万世之功德也。<br> 易桥艾家台者,兹以下查牌楼始迁祖世洪公肇基焉,艾姓居此已逾两世纪,艾氏毓秀,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群星璀璨。乡贤艾又法(昌清),廉深简洁,才行高秀,慨祖宅先德之深长、瞻竹树之葱茏,感乡党亲戚之深谊,斐然有着,以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乡村文脉,激越乡土文化。兹事体大,故商诸里閈耆宿,遂请于彭场镇委镇政府,咸谓斯举于易桥乡村振兴之襄赞善莫大焉,从其请项立而饬准之。<br> 兹巨制越三载而蒇事,度材鬯工而董其役者,湖北艾氏文创有限公司董事长艾四新也;篆额颜扁者,中国书画院副院长、书法家刘焕章将军是也。藉斯楼鸿启之际,爰笔叙其颠末是以为记。</font></h5> <h5><font color="#39b54a">2024年10月20日,鄂沔彭场镇艾家台文化中心落成庆典暨2024年中华艾孔世系文化传承研讨会合影</font></h5> <h5> <font color="#167efb">窑河文脉百世芳韵,书裱华章永昭千秋;艾台钟灵英才辈出,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湖北省仙桃市彭场镇易桥村,是一个地处湖泽堤垸深处,夯土筑台聚族而居,具有150多年历史的自然村。在易桥村湾7.8平方公里的家园里,现有农户491家1750人,拥有耕地、鱼池近5000亩,祖祖辈辈勤苦劳作追求人间美好,世世代代锐意拓荒传承良善风习,是一个村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活跃村庄。一部悠悠易桥史,就是一部湖北水乡农村建设史,是村居多元走向一体的交融史。<br> 国家确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目标后,走在精准脱贫前列的易桥村被仙桃市列入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竞争范围。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优先发展易桥村,早日建成省级示范村?面对仙桃市、彭场镇党委、政府的帮扶目标和易桥村民的创建愿望,早期被村民举荐上大学,成功创办武汉科技职业学院的党委书记、校长艾昌清,获悉家乡的建设需求后,2022年回村调研家乡发展,听取村民建设意愿,慷慨捐资数百万元,为村民建成了一个多功能文化中心和尊老护幼的爱心食堂。彭场镇党委书记蔡勇军非常支持中心建设,亲自参加奠基和揭牌庆典,他肯定中心建设标准高,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内容,不仅成为彭场镇乃至仙桃市的青少年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而且成为易桥村共同发展的重要智库。艾家台文化中心既有力地推进了易桥村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又有效推动了美丽彭场、实力彭场、和谐彭场建设,早日实现彭场“打造湖北第一镇,建成全国文明镇”的新目标。</font></h5> <h5></h5><h3><font color="#b06fbb"><b>上篇 艾家台文化中心惠民润心</b></font></h3><br> <font color="#167efb">窑河不墨千秋画,艾台无弦万年情。走进刚刚落成启用的艾家台文化中心大厅,整齐排列的展板上,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的一大代表人物,有从一大到二十大的党代会实景图,有十大元帅、十大将军的开国伟绩,有当代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无不坚定人们跟党走的信心;地下层陈设的舂米石臼、手摇风车、木制摇篮等珍贵家具,诉说着易桥农耕文明的灿烂;中心二楼精心布置着易桥小学的办学史和易桥村的发展史,生动展示了易桥村文化和历史;三楼的艾家文化,彰显出艾家台人赓续历史文脉的艰辛和不易,引导大家尊崇热爱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font><br><br><b style=""><font color="#167efb">一座文化中心 耕读传家不忘根</font></b><br> <font color="#167efb">“耕”以强体,“读”以润心。窑河孶岸的易桥村,虽地处湖泽堤垸的深处,但古往今来的易桥儿女“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重视耕读教育和人格修为,眼光向外,兴国治家,涌现出了一批以抗日志士艾荣翰、教育名家易光远、艾昌清、历史学者王晓清等为代表的杰出人物,当代从政、科教、商企的能人层出不穷。<br> 易桥村人才辈出的繁盛景象,在重商之地仙桃看似特例,实质是村民极其重视乡村教育的体现,新中国成立不久,村民便自发集资开办小学校,把适龄儿童和青年文盲送进学校,开启了育人成才的壮美华章。高峰时段的学生过千人,教育教学硕果丰满,不仅小学办得风风光光,初级中学办得也是有声有色,村办学校坚持教学长达55年,使近两万名本村和周边村民的孩子学有所成,走进更理想的学校,走出乡村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原彭场镇民政办主任吴三华说:“我能成为一名乡村干部,得益于小学老师艾昌清的教导,50年前他在易桥小学教我文化课,手把手传授体育技能,开启了我的读书求学和立身成人之路。”<br> 坚守乡村教育奉献,点亮乡村文明之光。从民办教师起步的艾昌清说:“早年乡亲们信任我当老师,我必须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用教育能力团结教师们共同滋润乡村教育这片沃土。我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村民和教育部门的认可,在特殊年代里推举我进入高校深造,这种深厚的恩情一生也忘不了。”艾昌清说他大学毕业后留在高校任教,但始终怀有回报乡村教育的情,他清楚20世纪90年代高校招生名额少,大多农民的子女无法读大学,他把教书育人的技能和管理能力,转化为借助国家教育政策自己投资兴办有特色的地方应用型高等学院,竭力接收更多有志成才的农村学生。艾昌清创办的武汉科技职业学院,31年培养学生3万多人。<br> 艾昌清捐资建设的艾家台文化中心,位于易桥村三组艾家台。2022年12月,由易桥村党支部和村民委选地定址,经彭场镇党委集体研究,定位建设易桥村公益文化事业,将其打造成彭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易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喜萍说,文化中心是一片原有的空闲宅基地,由捐赠者出资购置,没占农耕地,与村民无任何争议,没有损坏生态环境。最终建成的文化中心占地宽30米、长35米的中式仿古文化中心,建筑用地36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不含附属设施)。 中心设计考究,选用中式古建筑型,是仿照湖北省(老)图书馆百年古建筑形状建设的。<br> 中心馆藏图书丰富,收集保存的乡村资料信息翔实,电子查阅调用方便,是农村信息技术服务,农业技术指导的好帮手。特别是在村史陈列中,专题整理记录了易桥村的办学历史和经验成果,展示村子中的能人先锋,期望坚守乡村的乡亲们不忘耕读传家的根本,激发村民不满足于义务教育,要把孩子送进大学深造,通过家乡的“耕”和大学的“读”,学习广博有趣的各类知识、涵养自强不息的人格品德、树立建设家乡报效国家的崇高志气。</font>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2024年10月22日,艾昌清和村民共同研讨</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b>一个爱心食堂 尊老爱幼润民心</b><br> “一老一幼”牵动所有家庭,一言一语讲究情深义重。<br> 尽爱心更需重实效。捐资人艾昌清对我们说:“文化中心和爱心食堂的建设,艾四新是有功之臣。我们不能让两栋建筑成为乡村的一时‘风景’,必须让其发挥应有的功效。为此我们在村里成立湖北艾氏文创有限公司,推选村民信任的艾四新担任董事长、总经理,这个文化中心和爱心食堂都是他的杰作”。 <br> 村民艾四新是武汉市的建筑商和装修商,在市民中有很好的口碑。这两个爱心项目落地后,经过村民的举荐和镇村党委支部的考察,一致同意艾四新负责全权建设和运营。<br> 服务村民,关爱老幼。2023年4月8日,是艾家台文化中心和爱心食堂的奠基开工日。艾四新对现场的乡亲们说:我们生长在艾家台,喝着窑河的水,吃着易桥的米,虽长年在外勤劳打拼闯码头,但乡亲们需要我回来服务也是对我的信任和关爱,我不能辜负艾昌清的善爱之举和乡亲们的“振兴乡村”期盼,勇敢地承担起建设文化中心和爱心食堂的重任,保证向镇政府、村委会和乡亲们交出高质量的品牌工程。<br> 作为爱心工程的承建者,艾四新心存太多的感慨之情。这是易桥村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福祉福地,不能辜负艾昌清校长和乡亲们的信任和委托,在一年的建设工期中,细化繁多的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地建成了这一传承后世的村民谋福工程。面对伫立于窑河畔的两大爱心工程,艾四新说他真诚地感谢这一项目的捐赠委托者、感谢这一项目的设计者、感谢这一项目的各方建设者。<br> 艾四新说,在两大爱心工程的建设中,彭场镇的各级领导给他和建设者们提供了及时的建设方便;易桥村的老领导和现任领导给他们提供了建设的工作便利,少走了很多建设弯路;易桥村的参建村民,一直跟随工程施工,注重细节,强化管理,最终呈现出了这一让人羡慕的风景。<br> 文化中心和爱心食堂刚一落成,艾昌清和艾四新便把村中老人接过来,接连两天陪同他们在爱心食堂品尝“第一餐”,在文化中心的正厅宴请“第二顿”,让老人们体验到了春天般的温暖。<br> “一个家庭、一个村庄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一条要看老人是不是幸福的”,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艾烜回村调研,陪同乡亲参加文化活动,感知爱心食堂的服务温度,从村中老人的笑脸上,他看到了爱心服务的成功。乡贤文化和爱心善举的生命力,一定会在易桥的乡村振兴示范实践中,彰显出磅礴的伟力。他坚信,一个美丽、富饶、文明现代的易桥,一定会在仙桃市奋然崛起,诗化为名震江汉、辉耀荆楚的一道唯美风景!<br><br><b>一场乡村大典 文化赋能易桥兴</b><br> 风从东方来,易桥气象新。2024年10月20日,承建单位和易桥村委会联合举办了艾家台文化中心揭牌庆典。彭场镇党委书记蔡勇军、易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喜萍带领村民齐聚新落成的文化中心,共同庆祝这一民生工程的建成和启用,把为民谋福的工作不断延伸给未来。<br> 易桥村接续奋斗,艾家台沧桑巨变。组织者在庆典之前安排了一个特殊环节,让根在艾家台的7岁儿童艾道政用流利的英语欢迎来宾和乡亲,他说:“易桥有五座桥,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桥的村庄,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村庄,窑河文化成为我们丰富的遗产,我相信艾家台精神将不断传承,开创更加伟大的事业。”6岁的艾漫婷同样是根在艾家台的聪慧小姑娘,她用稚嫩的甜美之声欢迎大家:“易桥是实至名归的‘桥村’,我的祖辈们生活、劳作在这片美丽的水乡传承窑河文脉,艾家台一定会英才辈出,宏图大展。”<br>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艾四新作为文化中心的承建者和运营者,受艾昌清校长的委托,在揭牌庆典上诚挚致辞。他说:“艾家台文化中心暨易桥爱心食堂的揭牌庆典,体现了艾家人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奉献情怀。爱心项目捐赠人艾昌清,是土生土长的易桥艾家台人,他时刻不忘自己青年时代乡亲们‘抬举’送进大学的恩情,誓言成功后一定要回乡报答乡亲。今天,艾校长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建成了艾家台文化中心和易桥爱心食堂,老书记易重阳说,这是艾昌清带领后生们做的一件乐善好施的大事好事,更是易桥村竞争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新引擎、新动力。”<br> 从易桥村走进彭场镇政府,现已退休的干部吴三华在庆典致辞上说:“艾家台文化中心揭牌,是易桥村有史以来的一件大事,是嘉惠村民值得钦佩的一件喜事,更是易桥乡村振兴先行先试的一件盛事!艾昌清、艾四新等倾注心力为桑梓,竭忠尽智惠乡亲的拳拳之心,为人敬仰。站在气势宏大的文化中心前,我感慨万分,感恩这方多情的水土,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期盼易桥村委会和艾家台村民用好用活中心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繁荣丰富多彩的易桥文化。”<br> 依依窑河水,悠然易桥村;芳草烟树里,光景时时新。彭场镇党委书记蔡勇军、易桥村委原书记易重阳、艾昌清、艾四新共同揭牌,将庆典活动推向高潮。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时代,易桥村民不会辜负艾家台文化中心的建设者们,着眼乡村振兴的发展大势,培育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团结均衡的和美关系,坚定信心,起而行之,按照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要求奔向更加光明的未来。</font></h5> <h5><font color="#39b54a">2024年12月30日,仙桃市委书记孙道军在艾昌清校长陪同下调研艾家台文化中心和爱心食堂</font></h5> <h5></h5><h3><font color="#b06fbb"><b>中篇 理清易桥发展史赓续文脉</b></font></h3><br><font color="#167efb"> 没有文化、没有村史的乡村是发展不完整的乡村。美丽窑河边的易桥村,是中国农村的缩影,他的建设与发展与中国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艾昌清在捐建艾家台文化中心暨易桥爱心食堂的同时,邀请从家乡走出去的知名文史学者王晓清,系统梳理乡村文化写一部村史。在易重阳、艾四新、艾烜、彭中心、赵同军、易中南、易红善等的众多乡亲的帮助下,创作出版了一部史学著作《窑河润透乡土根》,这是创作者对易桥村的风土历史做的一次开创性系统梳理,是地方文化的创新传承。作者王晓清说,自己与艾昌清校长亦师亦友,他殚精竭虑建设文化中心,我同样是一名喝窑河水长大的易桥人,接此重任,无以婉辞,带着爱村爱民的感情,秉持实事求是态度,高水平地完成了易桥村简史《窑河润透乡土根》,初步理清了易桥村的发展史,为当代和未来的易桥儿女赓续文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br><b>易桥村的前世今生</b><br>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的仙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王晓清对仙桃、对彭场、对易桥这方土地很热爱。他运用历史眼光描写记录,尊重历史真实,还原历史现场,理清了易桥村的前世今生。他在历史整理和创作中,坚持“史之为务,归结为真;真之所在,关键以证”,对易家的建村史以文献为准绳,以村中文化老人回忆为凭证,不隐恶,不虚美,实事求是写文章,原貌反映出了易桥村的前世今生。<br> 从王晓清的村史中,我们看到彭场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的易桥村,在穿越150多年的历史烟云中,更多的是不同家族的团结互助,但在晚清年间也发生过惨烈的家族械斗,应该引起乡亲们的重视,这样的灾祸不能再在易桥重现。作者的史学研究表明,明朝嘉靖年间,易桥村是一片荒湖泽薮之区,野鸭群飞,滩鹭林立,狐兔出没。直到康熙末年才有易姓人家迁入烧窑,从此48座窑门炉火不熄,日夜烧造的青砖磊出了武昌的城墙和房屋。移民村易桥是一个以姓氏命名的家族村湾,构成了互为依倚、相互扶持的家族经济共同体。循着窑河自西向东的大致脉流,易桥第一个自然村名为天然洲,乡人俗称罗家尖子(现为易桥村一组、二组)。第二个自然村为独家台、艾家台(现为易桥村三组)。从此逐渐增加,现已发展到了6个自然村,在历史繁荣时期,易家乐善好施,艾家店铺成肆。<br>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支持易桥建设水利,整治疏浚窑河,将河道裁弯取直,先后在窑河之上修建了5座大桥,其中有一座是台胞王新民1993年为家乡易桥捐资修造天然洲大桥,治水修桥保障了易桥农渔生产的年年丰收,交通改善使易桥村不断呈现现代乡村新景象,曾受到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的进村考察。<br> 际遇新时代,湖乡起风雷;妙手绘胜景,芳叶催新林。2023年11月,入选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易桥村,赢得了更好更快发展的新机遇。<br><br><b>易桥小学苦难辉煌</b><br> 故乡的山水草木蕴含着厚重的乡愁,人生启蒙的乡村小学同样是一份厚重的乡愁,虽然早年的校舍简陋,教学设施简单,但给乡村的孩子们留下了很多的欢乐记忆,长大之后无论走到哪里,母校都和老家的水乡院落一样令人倍感怀念和难忘。王晓清在著作中以《难以忘怀的易桥小学》专章,回忆母校的“初创不易”和他们那个时代“梦的开启”。<br> “易小逾半百,阳光风雨,校园璀璨育桃李;师生共奋发,人才辈出,湖乡绮丽雕栋梁。师生近整千,硕果丰满,学府峥嵘磬仙桃;园丁怀大志,培养栋梁,易桥锦绣灿中华。”作者笔下的易桥小学创办于1951年,由易桥乡中心小学创办,是周围5所村小中的特色学校,生源主要为易桥和小道村、新乐村、周壕村的村民子弟。初创时的易桥小学是一间草棚,只有一到三个年级几十个学生,教师只有谢从华等几个人,直到1956年才搬迁新址,截至2006年撤并坚持办学55个春秋。<br> 教育改革,臻至鼎盛。1969年是历史上特殊年代,好不容易才列入公办小学的易桥小学“下放回归”民办,学校择优招收陈新山、韩西平、王百引、周从发、艾昌清等拿工分、“背袋子粮”的民办教师,他们面对求知若渴的湖乡渔村农家子弟,他们放下“政治争斗”,关门教学,当时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冠于周邻乡村小学,在易桥的村民中引以为傲,成为远近闻名的易桥小学。今天的仙桃是一座充满活力的体育之城、运动之城、冠军之城,从这里走出了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廖辉、王雨寒、昌雅妮、辜梓豪等9位奥运及世界冠军,先后在奥运赛场上获得8枚奥运金牌。这些成绩取得的背后,可以看到早年的易桥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子”。王晓清告诉我们,1975年至1979年,是易桥小学的鼎盛时期,周善平校长注重特色教育,鼓励体育教学相长的艾昌清老师突出开展篮球等体育教学,既练强了学生体魄,又活跃了校园氛围,带动了周边乡村体育文化,在县、区篮球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奖,一时声名大振。他们的办学成绩有目共睹,教育部门批准学校开设了初中部,“开门办学”成为师生永远的记忆。<br> 直到2006年9月,历经8任校长艰苦办学55年的易桥小学,因教育体制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而撤销。但55年的苦难沧桑办学历史,却为彭场镇特别是易桥村的人民群众做出了辉煌卓越的乡镇教育贡献,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建设人才。</font>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共谋发展</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b>艾家台的来龙去脉</b><br></font><font color="#167efb"> 艾孔胤嗣,源深流长。在易桥村的多姓氏聚居团结发展中,集中在艾家台上的艾家人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使每一个艾氏家庭的社会细胞都健康。王晓清在村史整理中,对艾家台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整理著述。<br></font><font color="#167efb"> 易桥村艾家台以艾姓聚族居住而得名。追溯中华姓氏文化源流,艾姓起源远古,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34位。艾孔文化学者艾耀庭、艾祖文的研究表明,仙桃艾氏是春秋大夫艾孔之后的本固公后裔。王晓清据史研究,易桥艾家台始迁于1837年,现已繁衍10代人,其中“昌”字辈在易桥基业比较大,在彭场、咸宁、武汉的文教、商贸诸领域皆有知名度。仙桃本固公是艾孔第70世孙,元朝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到湖北为官,弟弟本厚公护从,经麻城到京山居宋河镇,后迁为应山县令。明朝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本固公第四世孙迁居沔阳(今仙桃市)下查埠牌楼一带。本固公第八世孙添觉公由应城杨桥迁至应城四里棚艾庙架子湾。随着家族的繁衍生息,逐渐向周邻村湾、乡镇区域迁徙,最终集聚易桥村,成为一部分艾氏家族迁徙的定居地。<br></font><font color="#167efb"> 艾氏毓秀,笃守儒行。艾孔家族注重中华艾氏文化传承,对国家尽忠,对家族先贤尽孝,具有十分浓烈的家国天下情怀。艾氏家族注重诗礼传家中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结,以文传家,以文守家,不废耕读,有力地促进了艾氏家族的传衍生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优秀艾孔文化的艾家台艾家人,通过家族文化的活化利用和传承创新上的持续探索,优秀的艾孔传统文化正在绽放璀璨的新光芒。</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倾听</font></h5> <h5></h5><h3><font color="#b06fbb"><b>下篇 研讨推进艾家台文化新发展</b></font></h3><br><font color="#167efb"> 绽放文化新光彩,焕发发展新活力。艾昌清校长对易桥村委会和文化中心的运营者说,仅有文化中心和教育基地的硬件设施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润物无声的文化教育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家族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易桥村党支部和中心运营方,结合艾家台文化中心的落成典礼,举办了两场声势浩大的文化研讨会和村民座谈会,有力地推进了艾家台文化的新发展。<br><br><b>研讨艾孔文化滋养优良家风</b><br> 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深深地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华艾氏的传承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家族文化,艾孔大家族的各个分支和家庭,都有适合自己的家训家规。为使艾孔家庭有效吸收家训家规中的精华,推动大家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艾昌清校长倡议发起,高质量地举办了一场中华艾孔世系文化研讨会,为弘扬新时代的艾孔家教和家风提供了丰厚的滋养。<br> 家风的传承多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既有成文的家训家规,也有家族内口传的不成文的家训家规,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家教文化。艾昌清校长告诉我们,艾家台的艾家人传承先贤“为善传家远,德泽世系长”的祖训,人人遵守《十劝》《十戒》,珍惜人生,做一个向上诚实的守信之人,守住艾家台在宗族、社会上的良好声誉。<br> 研讨家族文化在自信,立起传承精气神。2024年10月20日上午,在艾家台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华艾孔世系文化研讨会,得到全国各地的艾孔家人响应,艾孔起源祖家族联谊会顾问创会艾耀庭、会长艾利春、秘书长艾祖文,理事会江西吉水县艾星雅,宜昌艾祖雄,海南艾前进,应城艾三元、艾东,天门艾军(兴),洪湖艾德文,监利艾洋军,仙桃艾志龙、艾道高等人,武汉艾建国以及易桥艾家台的艾氏宗亲近百人参加了这场文化研讨。艾孔起源家族联谊会会长艾利春先生致辞说:“相知无远近,艾孔是一家。艾孔家族联谊活动已有八年,相继完成了多省份艾孔起源祖的寻根问祖,完成家族人口统计,指导各地编修家谱族谱20多部,捐资修复江西福全艾公君说始祖陵,修缮吉水县冠山乡福全村艾氏宗祠,成立君说公后裔互助金,编修了艾孔家族之颖公后裔《艾氏族谱》。在吉水艾氏宗祠修缮和《艾氏族谱》编写中,昌清先生给予了重大支持。回首每一个重大活动的组织与成功,我倍感亲切,尤其深切感受到,艾孔家族命运共同体建设基础牢、起点高、前景广,为未来的传承发展树立了光辉典范。今天,我们结合艾家台文化中心落成举办中华艾孔世系文化传承研讨会,是艾孔家族历史上又一具有史诗性的重大活动,更是湖北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是中华大地艾氏宗亲走出家乡、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第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经典作,为艾氏家族作出了表率。”<br> 在这个研讨会上,主办方邀请著名文史学者王晓清介绍他的艾孔文化研究和艾家台艾家人的根脉传承。江西吉水福全村艾长雅汇报了他们的家庭文化发掘和传承经验。艾孔文化研究的资深专家艾耀庭以《艾孔的来由及传世》为题,向与会者进行了研究成果的宣传普及。艾祖文秘书长在研讨中说,艾孔传承2571年,2024年春季统计本艾孔家族有谱通鉴的族众26664人,他对艾孔大家庭中的各宗族族务牵头人的善举深表感动。效仿先贤,比肩今仁,仙桃艾昌清不间断地为家族做善事,近年来捐赠1万元助力艾孔起源祖之颖公家族首修大谱刊印,捐资50万元助修江西故里艾氏古祠,而今又独资捐建了这座文化中心,善举可见一斑,不知道他为社会做出了多少公益奉献。仙桃市艾志龙说,我们的家族文化研究,目的在于“齐家”“修身”,在家族发展和现实生活中传承发扬好,我们要向艾家台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共同为传承和发扬艾孔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br> 共聚艾家台,共议艾家事。艾昌清感谢全国宗亲到艾家台参加家族文化研讨,衷心感谢大家发表的中肯演讲,非常高兴能够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说明艾家人是团结的,都在为传承艾氏文化而作出自己的奉献。他期待艾家人再一次相聚,再次相识,再一次相遇,携手推进艾孔家族传承发展,在创新合作上开放共赢、多元包容、团结友好。不论何时何地,家族团结都要赓续传承,历久弥坚。<br><br><b>吸纳村民智慧共谋易桥发展 </b></font><h5> <font color="#167efb">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在艾家台文化中心建设的助推下,易桥村进入到湖北乡村振兴示范村行列,逐渐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之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自我运转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一批有号召力强的“带头人”,有懂技术的“田秀才”,有善经营的“农创客”,青年人才回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br></font></h5><h5><font color="#167efb"> 随着艾家台文化中心的建成和运营,易桥村的乡村“硬件”“软件”不断升级,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如何才能让回流人才愿意长久留在易桥、建设家乡易桥,吸引更多建设投资,激励各类人才在易桥村的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2024年10月20日下午,艾家台文化中心受易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喜萍、村委会主任易德洲的委托,组织召开了一场仙桃市彭场镇易桥村共谋发展座谈会。曾在脱贫攻坚时期驻扎易桥村帮扶的第一书记、仙桃市气象局工作队队长肖世明,老村支书易重阳、彭中心,老村主任赵同军、易中南,原易桥小学老校长、仙桃市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严应道,原易桥小学老校长易红善,主任韩西平、赵秋发,村“两委”成员和部分村民代表参加座谈。<br> 窑河诗韵碧水滔,易桥明天更美好。肖世明在座谈中说,通过前些年驻村帮扶,特别是易村乡贤的捐资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光伏发电、绿化草皮、生态农庄、鳜鱼养殖等农村经济产业得到发展,村集体经济稳定在30万元左右,村党支部和53名党员的“双带”能力不断提升,有了较强的自我“造血”功能。村里的老支书易重阳发自肺腑地说,村里有了这么好的文化中心,有了关爱老人的爱心食堂,有了稳定的集体经济,我们的村支部和村委会要担起发展的重担,村民自身要更加努力地放飞致富梦想,真正把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旗帜树起来。 <br> 共谋发展大计,共同振兴易桥。通过座谈会的集思广益,大家一致认为:易桥村应充分发挥天然优势,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守住粮食底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大力量发展乡村工业,对现有乡村企业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放水养鱼”。当前要团结一心,紧紧抓住仙桃市委、市政府驻村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和创建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有利机遇和条件,以文化振兴为魂,做优乡村养老事业等第三产业,打好易桥五座桥、三座排水、灌溉、防洪闸的资源品牌,发展文旅产业,带动易桥工、农、商贸快速振兴。<br><br> 久久为功,常抓长干。易桥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决心用好文化中心的多种教育影响功能,按照座谈研讨的新思路、新方向,着力建设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保持定力和耐心,既看当下,更谋长远,锲而不舍,以滴水穿石之功把秀美的家园建设好。</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幸福生活</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