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 返 原 籍

濤聲依舊

《花边拾遗》第三章我的中学 濤聲依舊☆18792210 青葱岁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爷爷在东北时是小学私塾的校长,家里有十几亩地,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种地。后来又有两闲钱,又买了几亩地;于是就把地租给了别人(雇用长工),每年底收回一些租金。解放以后爷爷就被划为地主成分。其实爷爷的生活来源还是以教书育人所得为主。文革中爷爷已去世,免遭灭顶之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b><b>爷爷、姥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1967年文革中掀起一个个政治运动,今天出一个幺蛾子,明天又出另一新招。那年我的奶奶被遣返回东北原籍(因为爷爷是地主,奶奶自然成了地主婆)。但是老家已经没有了亲人,只好去投奔我的老叔(四叔)。老叔是抗美援朝时参军,后来调到空军后勤部队在郑家屯。爸爸把奶奶从北京送到了老叔的部队。部队那时还没有乱。我的老家在吉林省长春市袁家堡屯,爸爸十四岁就来北京上大学,毕业后一直教书。爸爸工作、安家稳定后把老叔也从东北老家接到北京上学,老叔比大姐还小三岁,今年应该83周岁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b><b>四叔杨乐民 ⬇️</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奶奶被遣返老家后,家里就没有人做饭了。爸爸、妈妈都上班,我们几个孩子就只有轮流做饭了。那时做饭也简单,焖一锅饭,或者买二斤馒头;再熬一锅菜即完活儿。那时家里油(凭副食本和油票供应)很少,不够吃还得买些肥肉或大油;熬成炼油(大油)以备日用。那时我学会了做饭。其实那时的做饭就是凑合。蒸馒头都不会,会烙饼(但是那时也很少烙,一是没有那么多油,二是也嫌麻烦)。记得那时做好了饭,要按人头把菜分盛在每个人的碗里。那时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菜量是平分、一样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b><b>妈妈、大姐、爸爸 ⬇️</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主食随便吃。另外那时我学会了做疙瘩汤。因为小时候奶奶常常给我们做疙瘩汤,我耳濡目染也就看会了。但是从来没有实践过,奶奶走了我展现自己厨艺的机会来了。小时最爱吃奶奶做的疙瘩汤,她老人家扒拉的疙瘩大小均匀,汤汁鲜美。那时我做出来的疙瘩汤虽然也挺好吃,但是总觉得比奶奶做的逊色一些。记得奶奶在家时,有时给我们烙酥饼,又酥又香。长大以后我没有再吃到这样的好吃的东西。不过那时我没有学会做油酥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记得那年奶奶去老叔的部队住了一段时间,但是时间好像很短,没有住多长时间就回北京了。一是奶奶在老叔那里住不惯,二是北京是一阵风,过了一段时间就没有人过问了。另外那时文革正如火如荼,大人物和红卫兵都在忙着大事情(造反、革命;今天你革人家的命,明天人家就要革你的命),就无人管我们这些小人物的事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b><b>第二排:三姐、二姐、大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第一排:弟弟、二哥、作者 ⬇️</b></p> 感谢您的惠顾留评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