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汉代雕塑艺术&历代钱币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

佳雪

<p class="ql-block">巴蜀汉代雕塑艺术</p> <p class="ql-block">雕塑是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实践,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p><p class="ql-block">中国雕塑源远流长,两汉时期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厚葬之风盛行,以墓前礼仪性雕刻、墓内随葬或装饰品为代表的雕塑艺术作品亦随之得到极大发展,如画像石、画像砖、陶俑等,且呈现出大气、浪漫、灵动的新风尚。</p><p class="ql-block">汉代的巴蜀,安定富庶、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是汉代雕塑艺术流行的重要区域。考古资料显示,从西汉中后期开始,巴蜀地区的墓葬中逐渐出现陶俑,画像石、画像砖在东汉时期出现,到了东汉中后期则极为盛行。</p><p class="ql-block">巴蜀地区的汉代雕塑不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其画像艺术风格清新,富有生活气息,极具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充分体现了巴蜀先民乐观豁达天性与悠闲安逸的生活状态,在中国汉代雕塑艺术史上别具一格,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邓家沱阙为单檐单出双阙,现存基座1、阙身3、枋子层2、斗石2、阙顶1,现展示的是左阙阙身残件、枋子层和斗石,右阙枋子层及斗石,邓家沱阙阙身两侧及斗石、子层的四面均有减地浮雕的画像,内容有龙、虎、神人戏龙、神人托月、凤凰、三足乌、朱雀、天鹿、天马、角神等,其中凤凰、天鹿、天马等灵瑞的造型与现实生活中的孔雀、鹿、马的造型几近相同,具有写实风格。斗石图像有凤皇(凰)、王(天)马榜题,阙身还残存有篆书"故绵竹""君神道阀门"等铭刻文字。</p> <p class="ql-block">阙是一种建在城门、宫殿、陵墓等建筑前,左右对称,中间形成缺口通道的建筑物,多由泥土、砖石建成,现存汉阙主要以石阙为主,巴蜀地区是我国汉代石阙遗存最丰富的区域。阙可以分为城阙、宫阙、宅第阙、祠庙阙、墓阙五种类型。</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p><p class="ql-block">石雕万相</p> <p class="ql-block">泰始五年石柱</p><p class="ql-block">重庆市忠县乌杨镇将军村出土</p><p class="ql-block">石柱通高2.6米,两端有榫卯,底座和顶盖都已缺失,仅余柱身。柱身上段有两道辫状箍带,箍带之下的柱体表面有十二道凹面;箍带之间的柱体表面有十二道凸起,呈瓜棱状。另有一长方形石表位于两道箍带之间,石表下端由两个浮雕人像托举,人像双手上举,两腿弯曲立于下端箍带的左右两侧。石表正面镌刻铭文10行,计85字,从铭文内容可知其为文氏家族墓地神道一侧石柱,文姓是汉晋时期忠县本地的大姓望族。</p> <p class="ql-block">龙虎画像石柱</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重庆市武隆区出土</p> <p class="ql-block">万州武陵阙,此阙仅余阙身与顶盖,两身下部长0.6米,上部长0.46米,高2.1米:顶面长1.71米、宽1.4米,高0.68米。身采用减地浅浮雕技法雕刻青龙后壁所像,青龙身形骄健,形象生动、顶盖保存完整,为重檐庑殿式,连檐瓦当分为上下二层。</p> <p class="ql-block">这件朱雀铺首石墓门,门扉上刻画展翅的朱雀,翅羽用阴线来表现,下部分为铺首衔环。铺首衔环最早出现在商代,汉代的陶器、青铜器、画像石、墓门上都出现过这类图案。铺首的形象多为虎、螭、龟、蛇,这些图案的寓意是星宿守门,能预知凶吉。铺首所衔的圆环是门环,可以用来开关大门和叩门。</p> <p class="ql-block">两边的门吏石墓门均是出土于成都羊子山墓葬群,石墓门为一对,上面刻画了恭立于两侧石门的门吏,一人执盾以示安全,一人拿着扫帚表示清洁环境,是当时私家豪宅迎宾送客礼仪习俗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车马出行画像石棺</p><p class="ql-block">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市第一中学内石室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石棺长2.18米,宽0.6米,高0.54米,前档为单檐独立双阙式天门,后档为伏羲女娲图像,伏羲女娲均人首人身蛇尾,两尾相交,分别一手举日、月轮,一手持规、矩。上端饰有卷云纹。棺身左侧是楼前迎宾图,画面左边楼阁高耸,一手持便面的人正迎接墓主人到来,墓主的随从有卫士及担鱼肉的杂役等人,上方为仙人半开门图以及双鸟衔珠、柿蒂纹等纹饰。棺身右侧是车骑出行图,前有伍伯二人,一导骑,后面有骑吏三人,其中第一人手持金吾。画面上方有倒"山"形纹、柿蒂纹、串钱纹、"双结龙"符号等。</p> <p class="ql-block">前档为单檐独立双阙式天门,后档为伏羲女娲图像,伏羲女娲均人首人身蛇尾,两尾相交,分别一手举日、月轮,一手持规、矩。暗示着一阴一阳;下半部分蛇尾相交,代表夫妻关系和睦,表达生命得以延续和再生的愿望。<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端饰有卷云纹。</span></p> <p class="ql-block">棺身左侧是楼前迎宾图,画面左边楼阁高耸,一手持便面的人正迎接墓主人到来,墓主的随从有卫士及担鱼肉的杂役等人,上方为仙人半开门图以及双鸟衔珠、柿蒂纹等纹饰。棺身右侧是车骑出行图,前有伍伯二人,一导骑,后面有骑吏三人,其中第一人手持金吾。画面上方有倒"山"形纹、柿蒂纹、串钱纹、"双结龙"符号等。</p> <p class="ql-block">乐舞百戏画像石棺</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石棺长2.13米,宽0.72米、高0.6米,棺盖长2.13米,宽0.73米,高0.3米,棺盖顶图像分为三组,中间一组是四叶纹(柿蒂纹),两侧图案相同,均为连钱纹分隔的四支凤鸟,上下各两只。</p> <p class="ql-block">棺身前档为双阙图像,阙顶各站立一只相对而立的凤鸟,双阙楼部之间可见一人,圆首鼓腹、四肢细长,形态近似于"大"字、</p> <p class="ql-block">后档为伏羲女娲图像,二者皆为人形,相对环抱。左侧为伏羲,头戴进贤冠,右手托举日轮;右侧为女娲,形态与伏羲基本相同,左手托举月轮。画面下部可见一对蛇,尖头细身,相互交叉,头部伸至二神股间。</p> <p class="ql-block">棺身左侧和右侧的画像均刻画在几个分格内,分格自上约1/3处分为上下两栏,左侧有风鸟、胜、菱形联壁纹、执便面和执盾的羽人等图案,右侧有执便面和短刀的羽人等图案,似为乐舞,百戏画面。</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复原的是成都羊子山一号汉墓局部场景,该墓葬由小砖和条石构成,分墓门、甬道、前室、后室四部分,全长12.72米。在前室两侧墓壁上保留了完整的车骑出行画像石和宴饮乐舞画像石。整幅画面人物众多、场面浩大、气氛热烈,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分体现了汉代达官贵人生活的奢华。左侧是车骑出行声势浩大的场景,车队中有步卒、执幢骑吏和骑吹队伍开道,墓主人则乘坐四匹马所拉动的马车飞奔向前。汉代有着严格的礼制,驷马高车说明墓主人身份十分尊贵。另一侧则刻有宴饮乐舞的图案,画面中共有30余人,庖厨在后厨准备佳肴、墓主人与宾客们觥筹交错、舞者在乐队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杂技艺人正在表演跳丸、跳箭等百戏,画面灵动有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古代巴蜀社会生活和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p> <p class="ql-block">画像石</p> <p class="ql-block">形象解析</p> <p class="ql-block">画像石是指用来装饰墓室、祠堂等,刻有图像的石头,它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是汉代雕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汉代墓葬礼俗变化和厚葬之风盛行的体现。汉代画像石的分布以山东、苏北、皖北、豫东,豫南、鄂北,陕北、晋西北,四川、重庆、滇北这四个区域最为集中,巴蜀地区画像石的兴起要晚于中原地区,大约在东汉早中期开始流行,延续到三国蜀汉时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图:荆轩刺秦</span></p><p class="ql-block">下图:完璧归赵画像石拓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四川新津崖墓石函出土的人物升天</p><p class="ql-block">下图:仙人六博、抚琴画像石的拓片</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陶塑众生</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砖的题材内容]</p><p class="ql-block">口汉画像砖和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在主要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即也可分为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神鬼祥瑞、装饰花纹四类,画像砖的题材内容也呈现一定的区域特点,如与生产活动相关的内容多见于巴蜀地区,历史故事类则多见于河南。</p> <p class="ql-block">巴蜀地区的汉画像砖主要流行于东汉中晚期,其题材内容颇具特色,如水田劳作、盐井、采莲等内容为全国独有,反映仙境与神仙的神鬼祥瑞类题材内容也极为流行。</p> <p class="ql-block">米仓画像砖同样出土于重庆九龙坡地区,画面左侧绘有一个双层粮仓,粮仓底部用柱子架空可以通气,利于粮食储藏。从正面看,粮仓上下都有仓门,从楼下一扇门中,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稻米。画面中上部刻有白米二字,字下刻有升、斗等量具,右上方刻画有一排大缸,有四个人在一旁站立,他们或许是在守护粮仓,也可能是排队等候取粮的人。此砖画面刻凿得简洁生动,在轻松随意的氛围中,突显出太平盛世的富足。</p> <p class="ql-block">妇人携子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3.胡人相扑画像砖刻有两个高鼻深目、体型硕壮的胡人力士,他们袒裸上身,下着短裤,正挥动双臂相搏为戏,画面线条粗矿、明快,富有力量感。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使得这样的民间技艺传入中原。</p> <p class="ql-block">8西王母画像砖。</p><p class="ql-block">西王母是传说中在西天瑶池掌管“不死之药”的女神,因此,格外受人重视,在汉代常见的诸神形象中,具有主神的尊位</p><p class="ql-block">画像砖上的西王母坐于龙虎座上,象征驾龙骑虎,右侧立九尾狐、左侧立三足鸟,正中一只大蟾蜍直立而舞,一只玉兔手执灵芝草居右,一旁端坐两人,一男一女,低眉含笑,恭顺有加。在西王母面前还置有一张案台,案前一人双手执板伏于地,似在虔诚的祈祷,整个画面充分表现了汉代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仙灵世界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收获画像砖"画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弋射场面,葱笼树木掩映下有两人正准备拉动弓弦,惊起了岸边的水鸟。他们使用的短箭后端系着丝绳,丝绳另一端连着可以滑动的轮轴,以便收回猎物,这就是"弋射"。下层画面展现的是田间收获的情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农夫们忙碌的场景与上层自然景物融为了一体,显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盐井"画像砖的左侧是高高的井架,人们用定滑轮汲卤,盐卤通过竹筒导引到煮盐灶上熬煮;<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间的山路里,有两个人背着盐包正在向外输送煮好的盐,</span>盐场背景是起伏的山峦,林中有飞禽走兽及狩猎人。生产劳作的场面和山林自然景观在这里得到了高度融合。画面中描绘的制盐流程,更是巴蜀地区汉代制盐业的珍贵史料,说明了两千年前的汉代,四川盆地就有了凿井取盐的技术。</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面由相国寺等汉墓出土的花纹砖或文字砖组成的密集展示墙,这些汉砖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高约8厘米。同心圆花纹砖错缝相砌后图案十分精美,特别是采用砖仿木的榫卯结构来加强墓室的牢固性在同一时期的墓葬中并不常见。</p> <p class="ql-block">陶俑</p> <p class="ql-block">劳作俑</p><p class="ql-block">眼前这件红陶持铲持箕俑面带微笑,穿着右衽长袍,右手执铺,左手执箕。这类陶俑多与表现生产生活的水田、家禽等模型明器放置在一起,共同展现了汉代庄园生活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5.灰陶托盘献食女俑</p><p class="ql-block">7.灰陶提鱼菜俑</p><p class="ql-block">6.灰陶女厨俑</p> <p class="ql-block">这件红陶水田劳作俑的红陶水田为长方形,水田被一分为二,一边为鱼塘,贴塑有青蛙、田螺、大锐、鱼等动物,一边可能是栽种水稻的水田,四个陶俑站立在水田中。一人体形较大,其余三人分别是肠扇、扛罐、躬身劳作俑,展示了巴蜀地区农业生产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哺乳俑</span></p><p class="ql-block">高20厘米。红陶合范,头裹包巾,身着宽袍,怀抱乳子,解带而乳,其态融融,其情怡人。</p> <p class="ql-block">5红陶吹笛俑</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6.红陶胡人吹笛俑 东汉</p><p class="ql-block">重庆市平都县汇南墓群山土</p> <p class="ql-block">乐舞俑</p><p class="ql-block">汉代时期的人们能歌善舞,对于乐器也十分精通。展柜中的抚琴佣,头戴巾啧,身穿右衽宽袖长袍,屈膝而坐,把琴放在双腿之上,面带微笑的拂动琴弦,仿佛正陶醉在悠悠琴声之中。这些红陶舞俑,梳着扇形髻,穿着右衽束腰长裙,外服为半袖,袖口有精美花边装饰。右手拿着一条巾带,左手提着裙摆,双脚之间夹着鼓,所表演的正是汉代流行的盘鼓舞。</p> <p class="ql-block">红陶舞俑</p><p class="ql-block">这组舞俑红陶,梳扇形髻,微蹲站姿,身着右衽束腰长裙,宽袖束口,外服为半袖,袖口以花边装饰。右手执一条巾带,左手提裙摆,双脚之间夹鼓,表现的真是流行于汉代的盘鼓舞。</p> <p class="ql-block">24-25</p><p class="ql-block">红陶抚琴俑</p><p class="ql-block">展柜中的这只抚琴俑,头戴巾帻,身穿右衽宽袖长袍,屈膝而坐,琴置于双腿上,她双手抚琴,面带微笑,份佛正陶醉在悠悠的琴声之中。</p> <p class="ql-block">19.红陶说唱俑</p> <p class="ql-block">26红陶小人俑</p><p class="ql-block">西汉</p> <p class="ql-block">29.灰陶镇墓俑</p> <p class="ql-block">28灰陶裸女俑</p> <p class="ql-block">30-31红陶持矛盾俑</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红陶执矛盾俑,裹巾簪花,身着右衽长袍,右手执盾和短刀,左手执矛,呈守卫姿态。</p> <p class="ql-block">灰陶击鼓说唱俑</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羊子山。只见他头戴平巾啧,额头三道皱纹,缩颈耸肩,左手把鼓抱着放在膝盖上,右手指着嘴角仿佛说唱到最精彩的部分,面部表情夸张,显得十分生动有趣。另一件与之相似的则是出土于重庆市忠县花灯坟墓群,反映出巴蜀文明具有较高的重合度。</p> <p class="ql-block">这个在一楼三峡文物展厅</p><p class="ql-block">灰陶击鼓说唱俑 </p><p class="ql-block">东汉灰陶击鼓说唱俩出土于忠县花灯坟墓地,俩以泥质灰陶制成,头戴楼,上身赤裸前倾,两肩高耸,下身着长裤,右脚鸥坐,左脚下蹲,赤足;左手环抱一圆鼓,右手食指伸出。陶俏张嘴嚼笑,脉缝双眼,卷舌,呈现活泼憨厚之态,似正表演到精彩片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在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模型明器</p> <p class="ql-block">明器,又称"冥器",是指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眼前展柜中的这些陶楼,均是模仿现实生活中居住的楼房形象。这件灰陶楼是由三层结构组成。第一层为台基,第二层是厅堂式建筑,第三层是围栏式建筑。这在巴蜀地区非常常见,并且这种结构便于组合或拆分。</p> <p class="ql-block">网图,原物出差</p><p class="ql-block">这件东汉时期的灰陶谯楼分为上下两层,谯楼上雕塑有小型陶俑,好像忠诚卫士正在守护谯楼。这类陶楼应具有防御性质,与北方地区所出土的坞堡类似。</p> <p class="ql-block">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汉代推行儒学教育,这块"讲学"画像砖,描绘的是经师授徒的场景:画面中的老师居左坐于榻上,六位学生居右席地而坐,手捧竹简凝神静听,其中一人居中,好像正在回答提问。此外,头戴代表不同阶级的进贤冠+和巾帧的学生,齐坐一堂,好学乐习,也是难能可贵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陆博画像砖则是四人在玩类似今天桌游的陆博游戏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帷幔之下,四人分为两组,相对博弈。左上一人,手上拿的可能是类似今日骰子的箸,右上一人俯视局势,也欲动其著。图下方是两人在饮酒,中置一案,案上有耳杯。右下角有一仙鹤。</p> <p class="ql-block">过桥</p> <p class="ql-block">西王母是传说中在西天瑶池掌管"不死之药"的神仙,因此,格外受人重视,在汉代常见的诸神形象中,具有主神的尊位。这件西王母画像砖上,西王母坐于龙虎座上,象征驾龙骑虎,右侧有站立的九尾狐、左侧有一只三足乌,正中一只大蟾蜍直立而舞,一只玉兔手拿灵芝仙草,一旁端坐着一男一女,低眉含笑,恭顺有加。在西王母面前还放置着一张案台,案前一人双手执板俯伏在地上,好像在虔诚的祈祷,整个画面充分表现了汉代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仙灵世界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日神、月神画像砖</p><p class="ql-block">在巴蜀地区的墓室中,西王母画像砖的两侧多放置日、月神画像砖。画面中可以看到,日、月神都是人形头部,鸟形身躯,但不同之处在于日神的腹部是象征太阳的圆轮,圆轮中有一只金乌;月神的腹中则是蟾蜍和桂树,画面表现出嫦娥独自偷食西王母的仙药而变为蟾蜍的神话传说。</p> <p class="ql-block">红陶衔珠神鸟昂首站立,口中衔着一颗圆珠,头部顶着一个向后平伸的圆盘,双翅平伸仿佛即将飞翔,尾部残缺。这件陶鸟形象应为朱雀,是汉代崇拜的四神形象之一,又是替西王母送不死之药的神鸟。这件陶鸟头顶应为灵芝,口中所衔可能是西王母所炼制的不死药。</p> <p class="ql-block">2003 年,原重庆市市长包叙定在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了这件馆藏文物,认为 “神鸟”不仅象征着重庆的经济腾飞,也代表了重庆人上进的精神品质,便正式将其命名为“巴渝神鸟”。</p> <p class="ql-block">红陶持物骑马俑</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猪陶羊</p> <p class="ql-block">摇钱神树</p><p class="ql-block">摇钱树是巴蜀地区汉至三国时期墓葬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器物,通常分为树身和树座两部分。树身的干及枝叶多为青铜叶片铸造而成,常见五铢钱等钱纹、西王母图像以及各种神灵动物、植物纹样,习惯称之为摇钱树。</p> <p class="ql-block">树座多系陶土烧制而成,上面雕塑各种图案纹样,如西王母、仙人骑羊、牛郎织女、蟾蜍、辟邪等,题材多样、内涵丰富。摇钱树反映了当时人们祈福求财的心理,很可能还是沟神、人、天地之间的一种"神木"。</p> <p class="ql-block">红陶瑞兽摇钱树座</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重庆市江北区陈家巷出土</p> <p class="ql-block">各种树座</p> <p class="ql-block">巴蜀地区的汉代雕塑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置身于这些精美的雕塑艺术品之中,我们不禁感叹汉代巴蜀的富庶,更为巴蜀汉代先民的聪明智慧与巧手能工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科普</p> 历代钱币展 <p class="ql-block">钱币,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枚硬币,一张纸钞,能折射时代的枯荣,或诉说贫富的悲欢,反映不同时代的工艺技术及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货币始于天然贝币,其后出现各式金属铸币。早期的金属铸币形态纷呈,自秦统一,中国古代铸币方孔圆钱的基本格局由此奠定。宋代出现了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近代以来,受西方货币文化东渐影响,中国货币呈现出新旧交替,中外混杂的局面,直至民国时期,近代机制银、铜元和银行纸币成为主流。1948年12月,为新中国中央银行作准备的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人民币,标志中华货币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人民共和国发行的各种金、银、铜纪念币,题材丰富,工艺精湛,上千品种蔚为大观。赏琳琅满目之钱币瑰宝,亦可观中华货币悠悠数千年演变历程。</p> <p class="ql-block">古代钱币</p> <p class="ql-block">先秦钱币</p><p class="ql-block">夏商时期,一种产自东南沿海、耀人眼目的小贝壳,作为一种具有财富意义的装饰品,在原始的物物交换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最早的货币,其后盛行于商周,春秋基国时期,各国经济交往频繁,商品经济十分活跃,新兴金属铸币相继问世,形成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布、刀、蚁鼻、圆钱四大币系,以及楚国特有的"郢爱"金币等。其中,取象于环壁、仿轮的圆钱后来居上,成为中国两千年方孔圆钱定制的先导。</p> <p class="ql-block">布币,形状如同一把铲子,可能是从铲形农具"铸"演变而来,始于春秋,盛行于战国,主要流通地区为周王畿和魏、韩、赵三晋一带。最初的布币,首部中空留有装柄的釜,被称作空首布。晚期布币逐渐变薄变小,最后完全成为片状,称作平首布。</p> <p class="ql-block">布币</p> <p class="ql-block">刀币,一种外形似削刀的古币。早期的 刀币,与商代晚期的古削刀式样极为接近,约在西周时期向货币形态演化。刀币主要有齐(国)刀和燕(国)刀两大类,春秋时以齐刀为主,战国时两大币系共同流通,互有影响。</p> <p class="ql-block">蚁鼻钱,一种有铭文的仿贝形铜币。凸面平背,部分铭文形制怪异,故有"鬼脸钱"之称。春秋时期,蚁鼻钱首先成为南方楚国的主流货币,并流通到陈、蔡、宋、鲁等地。</p> <p class="ql-block">圜钱</p><p class="ql-block">战国中期以后,一种更为轻便的圜钱应运而生,并很快在北方广大地区与刀、布币并行流通。大体上布币区圜钱为圆形圆孔,货币单位用"断";刀币和刀、布并行区为圆形方孔,单位用"化";秦圜钱单位用"两"</p> <p class="ql-block">半两钱初为秦国铸币,战国圜钱之一。秦始皇以半两钱统一六国旧币,其地位遂定于一尊。秦灭汉兴,汉承秦制,西汉初年仍沿用半两钱,直至汉武帝铸五铢钱。战国半两钱大而厚重,钱文古朴浑厚,秦朝半两较前略小而轻,汉半两钱更趋小而轻薄。</p> <p class="ql-block">五铢钱</p><p class="ql-block">面对汉初币制的频繁变更,劣质币充斥市场等局面,经反复斗争,汉武帝终于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新的标准五铢钱,具有铜质成色好,铸工精,钱文挺拔俊秀,以及加铸凸起的外廓工艺等优点,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货币之一。</p> <p class="ql-block">王莽钱</p><p class="ql-block">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逆经济规律意改制,使币制极为繁复杂乱,以致民商不行,天下抱怨。然王莽钱大多铸造精良,钱文书法佳美,历来倍受称颂,如有"金错刀"之的"一刀平五千",及"大布黄千"、"货布"、"货泉"等等。</p> <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隋钱币</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连年,社会动荡,大小王朝更迭频频,币制相应较乱。这一时期流通钱币的基本特点,是五铢钱和其它各种钱"轻重杂行"大小殊异,劣质钱与精美币互见。尤其是不以重量单位标示钱文的钱,最早的年号钱、国号钱以及隶书体钱等开始出现,预示着一个钱币发展的新阶段即将来临。</p> <p class="ql-block">六朝特色钱</p><p class="ql-block">六朝钱币虽有劣质钱充斥于市,但也不乏各具特色的珍品币。后赵"丰货"钱,是对秦汉以来纪重制的首次突破,成汉"汉兴"钱开我国年号钱之先河。其他如孝建四铢、太货六铁、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皆以书艺佳或铸工精而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开元通宝</p><p class="ql-block">开元通宝钱铸造规整,钱文采用隶书,大书法家欧阳询所写。开元通宝钱重3.5克左右,十钱(枚)正好一两,将"钱"引入衡制单位,以十进位制取代24进位旧制,对我国衡法产生重大影响。开元通宝"宝"钱制不再以重量命名,为以后历朝历代所沿用。</p> <p class="ql-block">唐、五代、十国钱币</p><p class="ql-block">大唐盛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景象,这一时期的货币文化随之呈现若干新景象。唐"开元通宝"钱的创制,"宝"字钱取代"铢"字钱,标志着一个划时代货币新体系的确立。"通宝"、"元宝"之称以一种较为抽象的价值尺度面目出现,反映了人们对货币认识的深化。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前、后蜀等经济较为发达,铸钱较多。</p> <p class="ql-block">宋、辽、西夏、金、元钱币</p><p class="ql-block">宋代盛行年号钱、对子钱,部分地区铸行铁钱。贵金属白银的货币功能得到加强。世界最早的纸币在中国诞生。钱币的铸造工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与宋对峙的辽、西夏、金货币也占有一定地位。元朝时期,钢币地位下降,纸币异军突起,成为重要流通手段。意大利马可.波罗以惊异和羡慕的眼光来看待元朝的纸币。</p> <p class="ql-block">宋代铜钱</p><p class="ql-block">宋代时兴年号钱,18个皇帝共57个年号,就用45个年号铸过钱。宋钱铸造精良,钱文书艺考究真、草、行、隶、篆体皆备。"大观通宝"、"崇宁通宝"等为当朝皇帝亲笔,更为后世收藏珍品。</p> <p class="ql-block">对子钱起于五代十国,流行于两宋,尤以北宋为最。对子钱多以一枚篆书钱为基准,再配以一枚或多枚其他书体(真、隶、行、草)钱即成。各体对子钱,钱名、大小、轻重相同,书体各异,成双结对富于情趣。</p> <p class="ql-block">宋代铁钱</p><p class="ql-block">宋代钱币一大特色,即流行铁钱,并形成专门的铁钱流通区。如四川为北宋重要铁钱流通区,并扩展至陕西等地。南宋时宋、金对峙,为防止铜流入北方,铁钱流通区域进一步扩展至两淮、湖北等地,单纯的铜钱区惟东南一隅。</p> <p class="ql-block">辽金西夏钱币</p> <p class="ql-block">元代钱币</p> <p class="ql-block">明代通宝钱</p><p class="ql-block">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颁布"洪武通宝钱制",并铸行"洪武通宝"铜钱。为推行纸币,明朝政府曾几度禁用铜钱。明代铸钱较多的有嘉靖、万历等朝,所铸铜钱也相对精整,而以崇祯钱最为繁杂质差,贬值过半。</p> <p class="ql-block">清代钱币</p> <p class="ql-block">晚清铜元</p><p class="ql-block">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在广东开铸"光绪元宝"铜元,各省设局纷起仿铸,宣告通行2000余年方孔圆钱历史的终结、1905年,清政府于天津设立造币总厂,改各省钱局为分厂,统一制造"大清铜币"、宣统年间铸有"宣统元宝"铜元。</p> <p class="ql-block">晚清银元</p><p class="ql-block">1884年,吉林机器局试制出了我国最早的新式机制银元"厂平"系列。1890年,中国政府铸行的第一批机制银元"光绪元宝"发行问市,其后各省相继仿铸。宣统年间,定银元为国币,铸币权收归中央,铸有"宣统元宝","大清银币"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近代钱币</p> <p class="ql-block">民国银元</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仍沿用晚清各式银元。1914年颁布《国币条例》以银元为本位币,并开铸袁世凯肖像银币,俗称"袁大头"。前后铸行总量达5.9亿余元,流通地域遍及中国各地。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改铸孙中山肖像开国纪念币,俗称"船洋",与袁头币并行流通。</p> <p class="ql-block">民国铜元</p><p class="ql-block">民国各省及地方军阀普遍铸行铜元,以双旗图案"中华民国"铜币为多,另有"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等。面值有一文至伍百文等多种,市场流通以十文、二十文较为普遍。因各地铸钱标准混乱,质量每况愈下,到30年代末期,市面小额交换多改用角分纸币和镍辅币,铜元逐渐退出流通领域。</p> <p class="ql-block">法币</p><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推出法币,主要在于取消银本位币制,流通纸币,以直接缓解"白银风潮"引起的经济危机,这也符合世界币制发展潮流。统一货币发行权,客观上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金融财政支持。然而在抗战后期,尤其是战后国民党政权发动内战,滥发纸币,法币走上恶性通胀不归路,至1948年法币崩溃前夕,已有5千、1万大钞面市。</p> <p class="ql-block">关金券本为一种专供海关征税的支付凭证,1931年由中央银行发行,1942年国民政府将关金券以1:20元法币的比价投入流通,遂成为一种变相的法币,至1947年、1948年,5千元、1万元乃至25万关金券相继发行,对当时的恶性通货膨胀遇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关金券随之停发。</p> <p class="ql-block">银元券</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政府退据广州,于7月发行有广州地名和重庆地名的多种面额银元券。虽名为"银元兑换券",却大多兑不了现。广州、重庆等地总共发行银元券1亿元,多数未流通,随着广州、重庆等地很快解放,尚未普遍推行的银元券便告寿终。</p> <p class="ql-block">国家银行纸币</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国家银行,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先后发行有国币券、兑换券、银两券、辅币券等纸币。1935年实施法币政策,定中、中、交、农四行纸币为法币,1942年改由中央银行独家发行。1948年,法币退出流通,金圆券问市。</p> <p class="ql-block">用金圆券做的手工</p> <p class="ql-block">地方银行纸币</p><p class="ql-block">民国地方纸币由各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这些银行一部分由晚清各官钱局、官银号、银钱号等改组而成,一部分为新组建。多发行有银元票、国币券、辅币券、兑换券、铜元票、大洋票等各式纸币。1949年新疆省银行发行60亿面额纸币,堪称我国货币史上大额纸币之最。</p> <p class="ql-block">人民政府货币</p><p class="ql-block">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各革命根据地或解放区政府银行、信用合作社等机构发行的货币,从萌芽状态、初步发展壮大至社会主义货币的完成形态﹣﹣人民币诞生,大体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几个时期,如今这些珍稀货币已成为当时人民大众谋发展,求解放,试图掌握自己经济命运的见证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共和国钱币</p> <p class="ql-block">共和国第一套人民币</p><p class="ql-block">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至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流通时间近7年,是目前流通时间最短的一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值,62个版别。由于第一套人民币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被誉为人民币的"开山鼻祖"。</p> <p class="ql-block">历代钱币展,好多博物馆都有设展。7月在国家博物馆里参观过。内容太多繁复,没有头绪。这个地方的展览内容清晰,简洁。整理出来记录。</p> <p class="ql-block">重庆成都15日游至此全部整理完。共计28篇。重庆成都各14篇。基本是城市风貌,博物馆记录。</p><p class="ql-block">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陈列馆,成都草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