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4(20241204)

朱建新

  山东博物馆三楼15号展厅为“此刻华夏——殷商甲骨文展”。甲骨文是商代王室贵族用于占卜和记事的文字,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鼻祖,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div>  山东博物馆有十大镇馆之宝,除了亚丑钺、鲁国大玉璧、颂簋等,还有甲骨文。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10588片,主要来源于“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加拿大人明义士、美国人柏根氏、山东青州人孙文澜等著名收藏家和收藏机构,数量之大、藏品之精、研究价值之高,在国内乃至国际甲骨收藏单位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力。</div><div> 2017年,我国申报的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山东博物馆为我国此次申报的11家甲骨收藏单位之一。甲骨文总量居于在全国同类收藏单位前列。</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擒鹿”卜骨</p> <p class="ql-block">  商代人深信鬼神,商王在处理“国之大事”或个人行止时,往往“卜以决疑”,即通过占卜来指导一切活动。占卜后,将有关事项刻于甲骨之上。甲骨文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祭祀、征伐、年成丰歉、风雨阴晴、生死疾病、吉凶祸福等等,是商代社会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  “擒鹿”卜骨,卜辞记录了商王在一次田猎活动中擒获了五十六头鹿。</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一正曰食麦”干支表刻辞胛骨</h3>   “月一正曰食麦”干支表刻辞胛骨,记录了正月食麦这一礼俗。“月一正”是正月,一月之意。“食麦”是商代人正月里的一种仪式,是一种农业礼俗。商代人在契刻文字时,先整体刻竖画,再将甲骨转过来刻横画。在研究甲骨文契刻方面,这片甲骨具有标本意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妇好伐土方”卜骨</h3>  “妇好伐土方”卜骨:五月辛巳日,贞人“争”贞问,商王武丁亲自征集兵员,命令妇好统帅征伐土方,能否得到神灵的保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妇好先共人于庞”卜骨</h3>   “妇好先共人于庞”卜骨:丙戌日占卜,贞人问商王要不要命令妇好先到庞地征集兵员,庞是地名,是商王活动的重要区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共人五千征土方”卜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祷禾”卜骨</h3>   “祷禾”卜骨是馆藏甲骨文字数最多的卜骨,有126个字,分16组卜辞,记录了商代人向神灵祭祀,祈求神灵带来降雨和好的收成。刻辞牛肋骨,存世量稀少,举世罕见,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射妇桑”铜鉴,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出土时间、地点不详。器呈方形,直口,附耳,直腹,方足。口下饰一周三角纹,腹、足饰饕餮纹。腹内壁铸铭文三字:“射妇桑”。同样铭文的青铜鼎现藏于台北故宫。此为传世珍品,清宫旧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龟”卜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勿征伐𢀛(gōng)方”卜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视𢀛(gōng)方”卜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自征”卜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众人”卜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尹”卜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帝”卜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蚌镰刀、石镰、石铲、石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妇姘受黍年”卜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告麦”卜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日其大雨”卜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立中亡风”卜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允雨”卜骨</h3> 三楼18号展厅为“山东龙·穿越白垩纪”,展览整合了山东地区的恐龙发现和馆藏化石资源,虽然规模不大,但内容丰富,适合亲子游。展览中有8种山东地区的恐龙化石,部分展品采用了3D打印技术,呈现出惊人的视觉效果。 巨型山东龙是世界上已知最大型的鸭嘴龙类恐龙,体长15米,高8米,堪称恐龙家族中的"山东大汉"。它们生活在白垩纪晚期,以植物为食,头部平坦。其头骨前部和下颌向前延伸形成扁阔的嘴,酷似鸭嘴兽。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意外诸城角龙体长约4米,是中国发现的第一种纤角龙科恐龙,这也是首次在北美以外地区发现的大型角龙化石,表明亚洲和北美的动物群在白至纪规期有密切的联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美三角龙化石</h3> 棘鼻青岛龙是植食性恐龙,主要以树叶、果实和种子为食,它的食谱极广,哪怕是极其坚硬的裸子植物枝叶,也能照吃不误,同时又拥有能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美貌的“头饰”,1950年发现于山东莱阳金岗口村,有着“新中国第一龙”的美誉。 恐龙巢穴,出土地点:江西赣州。<i></i> 巨型诸城暴龙的化石包括了上下颌骨、牙齿、脊椎骨等部位。据化石推测体长约11米,高约4米,重约6吨,是白垩纪晚期诸城地区的顶级掠食者,也是目前已知的亚洲最大的肉食性恐龙,和蒙古的特暴龙、北美的霸王龙有亲缘关系。 <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中国鹦鹉嘴龙,1950~1953年间,山东莱阳地区发掘出土了一种鹦鹉嘴龙的化石,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将其命名为“中国鹦鹉嘴龙”。在拥有超大型体格的恐龙家族中,鹦鹉嘴龙属于当之无愧的矮个子。相比残暴的肉食性恐龙,植食性的它们可爱又温顺,可谓是恐龙中的“小萌宠”。</h3>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来到一楼3号展厅“锦绣齐鲁——鲁锦鲁绣文化展”。本次展览设置了“锦绣之源”“锦绣之流”“锦绣之传”三个部分,通过文字叙述、图片展示、数字化展示、互动体验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勾勒出鲁锦鲁绣从古到今、从传统到现代的创新蝶变。</p><p class="ql-block"> 我国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久远。鲁绣又称“衣线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之一,是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春秋时期“齐纨”“鲁缟”出现后,织绣技艺在齐鲁大地兴起,至秦而盛。之后历代,山东织绣在工艺、技法、题材等方面继续创新和发展,博采众家之长,展现了从生活实用到艺术创作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国织绣的独特一支。</p>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战国锦残片,出土于临淄的一处战国墓。这件丝织品制造工艺精美,对研究战国时期山东地区的纺织技术、审美观念等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蚕(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藤县龙阳店画像石拓片(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帛画(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彩绘陶俑(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藤县西户口画像石拓片(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色缎绿镶边云头履(明)</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缎裙 (明),这件马面裙为孔府旧藏,一般推断为衍圣公夫人的服饰。</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  香色芝麻纱绣过肩蟒女长衫(明),身长126.5、腰宽64、两袖通长220.5、袖宽91.5厘米。竖领、大襟右衽、阔袖,右侧腋下缀一对白色暗花纱绣蝴蝶纹垂带。前胸、后背处用平金绣等技法绣过肩蟒、花卉等纹饰,左右袖前后各绣一只侧蟒,蟒纹周围绣饰浪花、花卉、盘金线如意云头。</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织锦盘龙纹黄缎袍(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色缎绣花蝶纹云肩(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红缎寿字寿幛(民国)</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色暗花缎绣花卉纹女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色缎绣太平富贵纹裙(清)</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藕荷色暗花绸平金绣博古纹马面裙(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绿色暗花绸绣花蝶纹纹马面裙(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绛紫色暗花罗绣花纹马面裙(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绣嫁衣(近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绣童帽</h3> 鲁绣瑶池集庆图(明),画风为工笔设色与白描相结合,人物形象有明代画家仇英工丽清秀、线条细劲流畅之特色,绣西王母宴集瑶池的情景:西王母居中端坐,仙女各捧寿礼奉献,四周是象征长寿的苍松、桃树、菊花、灵芝、仙鹤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衣线绣荷花鸳鸯图轴(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绣山市晴岚图轴(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绣罗汉图轴(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绣簪花仕女图(现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绣狮子图(现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绣双虎图(现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发丝绣熊猫图(现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绣鸡雏待饲图(现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绣虎啸图(现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绣书法绣《满江红》(现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绣书法绣《七绝》《采桑子 重阳》(现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绣泰山四景图四条屏(现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嘉颖摹崔子忠《春夜宴桃李园图》(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绣 刘嘉颖摹崔子忠《春夜宴桃李园图》(现代)</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夏厚摹织机图卷(明) ,绢本设色,纵29.2厘米,横263厘米。长卷用十分细致的手法表现了生产流水线的具体情况,对了解古代纺织生产工艺的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h3> <p class="ql-block">  2014年,山东博物馆组织鲁绣艺人运用鲁绣技艺复制了这幅明代纺织图题材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明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裙长88厘米、腰宽60厘米。马面裙式。裙身衣料为暗花纱,纹样为折枝梅花。裙摆用红、绿、草绿、蓝、黄、黑等彩色丝线绣山石、小桥流水、牡丹、石榴花、菊花、睡莲、荷花、蜀葵、牵牛花、竹子、梅花、蝴蝶、翠鸟、燕子、鸾凤等纹饰。</p> 齐鲁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地域生活环境和民风民俗特点,赋予了传承千年的织绣技艺深厚的历史底蕴,一件件精美的绣品,不仅承载了齐鲁大地的悠久历史,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凝结着人们对美好、吉祥的追寻。